返回
列表
“陶”之夭夭,灼灼其“华”
2021-06-08 来源:Lff 仓颉通文化

       谁都难以预料,2019年开始席卷了世界各国的新冠病毒,至今仍未被消灭。

      除去对健康和生命的直接践踏,疫情更带来了一种难以控制、无法预估的恶劣影响:歧视与仇恨。

       充满偏见的“中国病毒”言论甚嚣尘上,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各国针对亚裔的暴力事件的飙升。美国加州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美国16个大城市针对亚裔的犯罪增长了近150%,纽约市尤其严重。

图片

       进入2021年,矛盾越来越明显,仅在三月的美国就连发数起:

      3月12日,在洛杉矶,两位华裔大学生,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司机不仅未停车,还拖行100多米,两人当场死亡;

      3月15日,在旧金山市场,一名59岁的亚裔男子遭遇袭击,头部、面部严重受伤,左眼几近失明;

      3月16日,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3家按摩中心接连发生枪击事件,8人死亡,其中6人为亚裔女性;

      3月20日,在洛杉矶,一名28岁的亚裔单亲妈妈被枪杀;同日,在纽约地铁上,25岁的华裔女生被一白人男子公然撒尿;

      甚至,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掌掴亚裔”的挑战,公然煽动挑唆青少年在公交、地铁上随机袭击亚裔......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越来越多的恶意涌向亚裔,涌向中国。

      在如此恶劣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发起了《“人民至上 美美与共——庆祝建党100周年”百名世界陶瓷艺术家用陶瓷艺术讲述红色中国故事创品大展》活动,同时发放了英文邀请函、开放了海外报名渠道。

      这一场陶瓷创品大展,无论是在主题还是形式上,都代表着中国和中华文化,却仍然吸引了来自12个国家的艺术家踊跃报名。可以看到,尽管政治舆论带来的阴霾仍未散去,但文化与艺术却有独立的魅力直击人心。

渊  源

      事实上,陶瓷文化早已在国际上被广泛欣赏,世界各地也成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陶瓷相关组织。

      其中“最有国际排面”的,当属国际陶艺学会。

      追溯到195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国际陶艺学会(InternationalAcademic of Ceramics),旨在通过世界陶艺交流鼓励文化融洽。学会吸引了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位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目前已举办了48届国际陶艺学会大会,反响热烈。

图片

 2018年在台北举行的第48届国际陶艺学会大会

图片

第48届国际陶艺学会大会海报

      人迹罕至的北极圈也有陶瓷爱好者的小天地。

      2014年,在波兰的波西奥,为了探索举办多样活动的可能,由波西奥旅游公司牵头,基于经营陶瓷和纺织品的伴帝克(Pentik)公司的经验,成立了北极陶艺中心(ArcticCeramic Centre)。良好的工作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日渐兴盛的陶瓷创作和生产活动,使波西奥成为了地球上最北的陶艺村。

图片

       各类陶瓷组织和团体的背后,是热爱陶瓷文化的艺术家们。

      来自土耳其的泽赫拉·科班丽(Zehra Çobanlı)教授是土耳其国家陶瓷艺术教育与交流协会的创始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不论是举办了28次个展和约100次联展,还是推动土耳其阿纳多卢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的建立,或是斩获多个国内或国际的陶瓷比赛大奖,科班丽始终与陶瓷携手同行。

图片

泽赫拉·科班丽(Zehra Çobanlı)教授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科班丽筹备发起了《一捧生命之水国际花瓶展》,于2021年3月起在线上开展,展出国际陶瓷艺术教育与交流学会(ISCAEE)会员的陶瓷花瓶作品。科班丽希望,能通过这样一场“混乱中的艺术创作”,用陶瓷艺术表达、记录时代情势,向大众传达一种所处不安却依然乐观创作和生活的积极信号。

图片

泽赫拉·科班丽(Zehra Çobanlı)教授参展作品

图片

郑宁 参展作品

       来自美国的艺术家理查德·马哈菲(RichardMahaffey),在国际陶瓷艺术教育与交流学会的参访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制瓷工艺、艺术和文化,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中国人”。

图片

理查德·马哈菲(RichardMahaffey)

       作为大西雅图地区塔科马社区大学的艺术指导和陶瓷项目负责人,马哈菲深感陶艺家是幸运的群体,因为能直接通过器物来理解他人。一小捧瓷土烧成一件充满感情的艺术品,通过触摸它、感觉它,人们互相了解,文化壁垒破碎,不再互相害怕。这让马哈菲有一个“疯狂”的愿望:通过瓷土实现世界和平。

图片

理查德·马哈菲(RichardMahaffey)作品

       来自英国的陶瓷学科专家阿什利·霍华德 (AshleyHoward)同样对陶瓷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力量情有独钟。他将陶瓷看作是一场“精神之旅”,关注人类、关注内心,关注天性中独有的情感和愿望,以此来创造、欣赏不需要语言来表达的东西,使大众真正的感受到彼此关联。

图片

阿什利·霍华德 (AshleyHoward)

图片

阿什利·霍华德 (AshleyHoward)作品

       来自美国的陶艺教授约翰·尼利(JohnNeely)不但欣赏、热爱陶瓷文化,更将陶瓷文化吸收、内化,融入了自己的创行:在柴窑圈子里,尼利被称为“拖厢式窑”的创始人,把窑搬进货柜箱,在移动性和灵活性上优势明显,大大减少了陶瓷的烧制的地理限制。

       尼利相信,文化与农产品一样具有“杂交优势”,即文化在交流中能有所发展和进益,正因陶瓷文化是文化交流中十分活跃的一环,才为他的内化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我认为当有这样的交流时,我们会更强大”。

图片

约翰·尼利(JohnNeely)

图片

约翰·尼利(JohnNeely)作品

艺术的力量

Art Power

       尹虹博士在赞颂“瓷砖品质”时写道:“瓷砖品质一经铸就,终身不变其衷,千年不腐,万年不朽。性洁丽质,受污而不染其秽;宁碎勿折,遇强而不屈其尊”。

      凭借自己独特的性质,陶瓷享誉海外,收获了一批又一批海外艺术家的青睐。

      中国是陶瓷的家,烧制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人口迁徙、丝绸之路的盛行,十九世纪后半期,欧洲出现了收集中国瓷器的收藏家。此后,不少国家掀起了一股视持有中国瓷器为高雅的风气。时至今日,很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瓷器,有的还专门辟出专室或专柜来展览,自豪地称之为“china house”(瓷器屋)

图片

       记得以前上学时,历史老师就曾提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陶瓷文化在东西方之间流通交汇,形成一股链条,互相影响着文化观念和艺术表达,使得陶瓷语言在全世界流通,成为了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在愈发紧张的国际形势下,陶瓷艺术跨越政治和地域的局限,在混乱和迷茫中以一种纯净、真挚的方式搭起桥梁,引导建立一种新的文化理解。

       陶瓷的美好,对内代表着一种文化成就和精神内涵,对外更是一笔浓墨重彩的中国符号、闪耀了中华文化。“陶”之夭夭,灼灼其“华”,莫过于此。

       一边是象征中华文明的传统陶瓷,一边是日新月异的文化态势,如何在新时代下构建陶瓷新面貌,为陶瓷艺术寻到新契机,不如,就回到陶瓷之乡——景德镇里走一走,在这个“千年瓷都”里,奏响一场古与今、中与外的陶瓷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