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6日,刘晓玉教授受邀参加中国元史研究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元代国家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中国元史研究会年会,并于研讨会上做了关于《吉州窑釉下彩技艺踪迹与元青花瓷崛起》的学术报告,探讨吉州窑釉下彩工艺与景德镇元青花的产生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研讨会参与嘉宾合照留影
刘晓玉教授发表
《吉州窑釉下彩技艺踪迹与元青花瓷崛起》现场
刘晓玉教授
刘晓玉教授讲述发表内容
宋代吉州窑是当时江南最著名的民窑之一,南北文化的交流在吉州窑瓷器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其烧制的瓷器品种多样,古朴典雅,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艺术特色,在南宋时期成功烧制出了黑釉剪纸贴花瓷器和釉下彩绘瓷器等,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尤其是吉州窑釉下彩绘瓷工艺对景德镇元青花的发展起了重大影响。如何影响,有多大影响。这一问题是学术界和艺术界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文章以吉州窑釉下彩工艺对景德镇元青花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为主线,在最大限度地占有历史资料的前提下,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从三个方面:1、吉州窑陶工移民及其对景德镇陶瓷的影响与发展;2、吉州窑的陶瓷生产方式、工艺技术和文化基因与景德镇陶瓷文明的发展;3、吉州窑釉下彩绘与景德镇元青花之异同比较。深入探讨吉州移民与景德镇陶瓷文化形成的关系,以其特有的生产方式在此发生碰撞,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进步,最终奠定了中国瓷都的地位。
吉州窑釉下彩绘瓷的装饰特征
吉州窑彩绘瓷,是一种米黄色地带褐色花纹装饰的瓷器,它是受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影响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
釉下彩绘以铁元素为着色剂,直接在坯胎上施铁质涂料,然后施加一层透明薄釉,烧成后画面成分为三氧化二铁,其色调因含铁量的多少,以及在焙烧过程中火候的高低而产生差异,一般深者为黑色,浅者为褐色,这样,烧成的器物,白地褐花,显得清新淡雅,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釉下彩瓷器。
吉州窑工匠借鉴磁州窑装饰技法并将文人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以及诗词句搬上了瓷器,以含铁原料为墨,以器表为纸,用毛笔将当时流行的元素并加以自己的想象绘制在胎体表面,与洒釉、印花、剔花、刻花和贴花等工艺兼用烧制成瓷,风格清新愉悦,既带有人文画的风格又有瓷匠自身的审美思想,画面风趣而又有立体感。
南宋 吉州窑釉下彩绘跃鹿纹盖罐
元青花的起源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坯上绘画,再喷一层透明釉入窑经高温烧成,烧成后呈现出蓝色花纹,极具美感。青花彩绘的出现与吉州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吴志红在《从釉下彩绘看磁州窑与吉州窑之关系》中也指出“景德镇的青花品种应与吉州窑的釉下彩绘有更加密切的关系。”
吉州窑釉下彩绘与景德镇元青花之异同比较
胎料:元代青花胎色不够洁白 胎质疏松并有细小气孔,成型工艺粗糙;吉州窑釉下彩绘色白美观,瓷质细腻。
釉料:元青花的釉料呈青白色,程度不一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吉州窑釉下彩釉料轻薄
呈色:元青花国产青花料呈浅淡或呈蓝灰色,进口料则呈色浓艳;吉州窑彩绘瓷呈红褐色、深褐色、赭褐色、红棕色、红赭色等颜色。纹样柔美清晰,瓷面透亮,永不脱落。
元代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人物故事梅瓶
元代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南宋 乳白釉“吉”字款唇口碗
元代 釉下褐彩波涛纹炉
造型:景德镇元青花都极可能来源于吉州窑工匠的介入。
元代 吉州窑黑花双鱼耳瓶
元代 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一对
纹样:宋吉州窑釉下彩和景德镇元青花中均有开光装饰,采用粗细结合的线条装饰于器物腹部
南宋 釉下彩绘梅竹纹盖罐
元代 青花云肩牡丹纹带盖梅瓶
吉州窑移民对景德镇元青花的发展
明代《唐氏肆考》和《庐陵县志》引《吉州太守吴炳游记》,记载有窑工烧制瓷器时,“今吉安之永和镇,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宋文丞相过时,尽变成玉。工俱事闻于上,遂,封穴不烧,逃之饶”,“相传文丞相过此,窑器尽变成玉,遂止不烧”。上述文献记载是吉州窑与景德镇瓷业发展关系的缩影。
人口的迁移使吉州窑工匠加入景德镇制瓷业,促成了景德镇青花瓷在元代出现,带来了釉下彩绘瓷技术与装饰手法,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吉州窑的陶瓷生产方式对景德镇的影响
1、吉州窑的陶瓷生产方式帮助景德镇高岭土的开发与二元配方的发明。
2、吉州窑工匠对烧制景德镇青花瓷的窑炉改进具有深刻的影响。
吉州窑工匠在景德镇的出现和活动,促进了元青花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承载地域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吉州窑和景德镇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发展。这个文化融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文化对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