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里,有这么些在“慢”生活的人,他们传承手艺,延续“味道”,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专注于做同一件事,在传与承的道路上精益求精。
基于此,华商报-二三里资讯开设【铜川“守艺人”】专栏,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些匠人背后的故事,进一步了解铜川本地的非遗项目,为大家带来一场独具铜川特色的文化体验。
耀州瓷
北方青瓷的代表
因产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瓷
李家制陶烧瓷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如今传至第十代传承人——李竹玲
视频:
【铜川“守艺人”】带你聆听李竹玲与耀州瓷的故事
“烧制瓷器的那个古炉村子,是偏僻的,那里的山水清明,树木种类繁多,野兽活跃,六畜兴旺,人勤劳又擅长于技工。”——贾平凹《古炉》
李家瓷坊,百年桥上李家,就位于陈炉古镇。
李家瓷坊人才辈出。瓷坊创建者、顾问李升科老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从艺生涯60多年,李家瓷坊不但注重传统耀州瓷工艺的弘扬,更注重耀州瓷的文化和交流,是耀州瓷业的代表。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竹玲这一代,不但让耀州瓷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并且在继承传统装饰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技艺特点和风格。其作品多次获奖,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我从小耳濡目染,对制陶特别有情趣,一看就会,一会就着迷。” 5月2日,在耀州窑李家瓷坊有限公司,坐在记者对面的李竹玲恬静、淡定,一如她身后陈列架上一件件陶瓷精品,绚丽隐藏在质朴里。熟悉她的人都说“她天生是块制陶的料,刻花没几天,刀下就有模有样”。
1986年,经常给父亲当帮手的李竹玲,也进了陶瓷厂当工人。
为了提高自己,她从耀州青瓷上吸取自己成长的营养,到处寻找散落在田间、地头、荒山、野岭的宋瓷碎片,从中琢磨前人刻花的刀法、技巧,一有时间就观赏耀州青瓷精品,从中寻找自己和前人的差距。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陶瓷用品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厂子的效益也不好。”李竹玲说,她也是陈炉陶瓷厂最后一批员工。
在陶瓷厂工作的6年间,由于经常有大师帮忙指导刻花手艺,李竹玲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1992年,她创建了耀州窑李家瓷坊,专门从事耀州瓷的设计和研发。
李竹玲制作的《耀州瓷刻花盘口纹瓶》和《耀州瓷和和美美》分别夺得2008年、2010年“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艺术陶瓷《大吉大利》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2008年第43届国际陶艺展览“和谐奖”特别奖。一个青年陶瓷工作者,荣获2个全国陶瓷精品金奖和一个国际陶艺特别奖,这在铜川还是首例。不仅如此,她的《耀州瓷刻花贵妃瓶》、《耀州瓷刻花菩提戏婴尊》,经陶瓷专家鉴定,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她的《黑釉剔花画筒》、《青釉天蚕瓶》等几十件作品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
“我们现在的工作人员,基本都跟了我有二十多年了,年纪也偏大了,我们在面对产量上不去的情况下,就把作品做的更精致。”李竹玲告诉记者,这几年李家瓷坊的要求就是,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器型,也要做得更完美。把耀州瓷的特色在作品上表现出来。
谈及以后的传承,李竹玲表示,“我多年的期望就是,职业技术学院把陶瓷专业办起来、办好,能给铜川陶瓷业的未来奠定一些年轻的、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来建设陶瓷行业。”
(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编辑 张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