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 刘远长
人物名片
刘远长,1939年生,江西吉安人。196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际高岭陶艺学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Q=自由撰稿人 于伶娜
A=雕塑家 刘远长
Q:您19岁来到景德镇,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了65年,您怎么理解这座城市“瓷”的基因与精神?
A:景德镇是千年瓷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瓷”是这座城市的底色与根脉,这里不仅有延续不断的工艺传统,更有层出不穷的当代创新,“瓷的精神”就是这种传承创新中迸发出的生命力。
但是,现在很多景德镇人对家乡文化认识不够,常常妄自菲薄,认为从事陶瓷是很脏很累的事,很多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陶瓷行业,我认为这是严重的不自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还是对陶瓷的博大与内涵不了解,并且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普及也不够。在景德镇,缺少一些高端的画廊、艺术场馆和高规格、高水准的陶瓷艺术展览。而且我们每做一次展览,都要真正做出影响力,提高公众对艺术的认知,这样才有意义。
刘远长|牯 牛
Q:“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由吕品昌与IAC主席托比恩·卡瓦斯伯共同担任策展人,展览的定位正是当代性、国际性又兼具艺术性、学术性,您如何看待双年展的举办?
A:我听到这个消息就很高兴,这是好事,是对行业、对景德镇有推动的,一定是值得大力宣传的,希望大家众志成城,合力把这次双年展办好。
我认为,双年展要办,就应该对行业、对材料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把陶瓷提到它应有的高度。之前我也提到,景德镇人对陶瓷的认识都太浅显了,单纯地以为陶瓷只是一门手艺,把它当做谋生的饭碗,那是狭隘的,不成熟的。陶瓷是尖端材料,航天、航海都有应用,艺术则是一种思想、一种想象。陶瓷艺术不仅是中国的国粹,更是世界的瑰宝,中国陶瓷在全球各大博物馆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陶瓷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而艺术与科学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陶瓷艺术需要这样的展览将其推到世界的高度,让大众认识陶瓷的重要性,让从业者感到自豪,陶瓷行业才有发展。
刘远长|飘起的彩带
当然,评选出优秀的陶艺人才也是双年展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展览的高度、水平和影响。同时,我认为,这次双年展有必要举办一场学术性的理论论坛,把陶瓷艺术的精神和现有理论进行梳理总结。
吕校长的个人能力与国际视野使双年展有了高标准的定位,他还邀请IAC主席共同策展,同时使很多机构、国际知名艺术家参与展览,加之景德镇陶瓷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的学术背景,我相信主办方一定会重磅打造这次双年展,真正实现国际性、艺术性、学术性的办展理念,使双年展可以影响世界,推动当代陶艺的发展进程。
刘远长|仙风道骨
Q:您对双年展的举办是寄予了厚望的,那么您认为展览在景德镇举办具有怎样的意义?
A:对景德镇的意义那就更重要。悠久的历史与完善的手工业生态等资源优势,使此次双年展在景德镇举办更有说服力。双年展立足当下,发现在陶瓷艺术中具有传承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带动整个行业,助力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进而影响景德镇、乃至中国的声誉,所以我认为双年展一定要办,还要办出内涵、办出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刘远长|金戈铁马
Q:您从事雕塑创作60年,如何评价工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A:在景德镇陶瓷大学读书的时候,学校结合了西方理论和中国民间工艺两种教学体系,一是把国外的契斯佳科夫的素描,罗丹、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和西方艺术理论教授给我们。还有一些课程,是由景德镇的民间老艺人教我们怎么做陶瓷,当时我不太重视工艺,认为那是匠人不是艺术家,这种“偏科”影响了我对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学习。
时过境迁,后来我理解了工艺的不凡、陶瓷的伟大,它是融合了艺术和科学的多边学科,是文化产业、是系统工程,正因为有工艺,才丰富了陶瓷行业的价值,提高了它的难度。
陶瓷工艺也是火的艺术、配方技法、思想观念的组合,产生美学艺术,以前懵懂,看不上工艺。现在有些年轻人也跟我当时一样,只想搞当代艺术,一朝成为罗丹、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大师,他们不知道,这些大师也是扎扎实实地从基础学起的,毕加索也学中国、学非洲的艺术,他们也看齐白石的画,看中国敦煌的艺术,所以我认为工艺与艺术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基石与大厦的关系。
刘远长|牡丹情
Q:毕业后分配到雕塑瓷厂让您有了深入学习传统工艺的机会,是否也成为您将西方艺术理论与中国民间传统雕塑转换、融合的重要时期?
A:是的,大学4年,我画的是维纳斯,读的是罗丹雕塑论,对中国传统工艺缺乏深入的了解。庆幸的是,1963年毕业后,我分配到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工作,与曾山东、何水根、蔡锦标这些技艺高超的民间雕塑艺人同事,让我有机会补上“中国传统雕塑”这一课,充分吸收传统工艺的养分。
后来,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教研组的尹一鹏、吴天保、张羽、王留仙四位老师来到雕塑瓷厂,四位艺术院校的老师与曾龙升、蔡金台等民间老艺人,加上我们十个大学生,组成一只二十人的创作队伍,我既是学生又是徒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各种工艺技法。
大学时的艺术理论是西方的,在雕塑瓷厂又重新学习中国传统工艺,十年的工艺实践,更加开放的视野和创作,得益于多位老师的教导,使我可以融会贯通中西方雕塑艺术。
刘远长|飞天天女散花
Q:《飞天天女散花》《哈哈罗汉》《楚魂》等作品能够清晰地看到您已从罗丹、米开朗基罗的西方写实雕塑走向以陶瓷本体语言为特色的民族传统雕塑的过程,这一探索之路有哪些经验?
A:艺术可以做得兼具个性和大众化,但真正大众化是很难的,多少会舍弃一些艺术家的思想。我的经验就是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吸收、观察、实验之后,不断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以你谈到的这几件作品为例,《飞天天女散花》取材于经典的敦煌壁画,是早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结果。我曾亲历中国各处的古代雕塑遗迹,雁北云岗石窟、晋祠泥塑,中原龙门石窟、唐三彩圣地,西北霍去病墓、秦兵马俑等,伟大的艺术永远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创作时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以陶瓷材质表现独特的民族雕塑语言。
刘远长|楚 魂
《楚魂》灵感源自壮美的黄山,祖国的大好河山使我震撼,回来就创作了这件作品,以屈原为原型,将人物精神与山河的伟岸融为一体,造型洗练、抽象,没有塑造衣纹,而是采用景德镇的高温颜色釉淋遍全身,陶瓷材料语言丰富了作品细节,突出了材质之美。
传统罗汉雕塑的衣纹配饰处理比较繁琐,我想有些变化,结合中西方雕塑特点,以罗丹关于雕塑体积感的理论为支撑,他曾说自己的雕塑基本上是个球体,即使从山上滚下来都不会散。《哈哈罗汉》有着极其概括的线条,体积感很强。我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和取舍,又有西方理论的融入,使作品更加简练,整个造型浑圆、饱满,形象刻画滑稽有趣,衣纹简练。之前罗汉的衣袖是不飘的,后来觉得有点呆板,才把衣袖做出了动态,让它飘起来,雕塑就活了。《哈哈罗汉》在1988年大量投产,我实际上是1981年创作的,当时我把它当作作品构思,并没有想过量产,但一问世,大家就非常喜欢,后来成为雕塑瓷厂的销售王牌。30多年来,经久不衰,成为外界对我作品的第一印象。
刘远长|哈哈罗汉
Q:综观您的雕塑创作,作品风格多样、手法不拘,近几年的作品更加侧重块面与线条、简练抽象而富有张力。能不能谈谈您的艺术风格?
A:对,就是比较抽象,因为创作手法随着经验阅历的增加在变,就像练习书法,开始是正楷,后来是行书、草书,艺术是不断发展的。
虽然我已经84岁了,但还没有确定自己的艺术风格,我的思想永远在变,艺术态度也较为开放,不断探索新角度、新手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的探索永无止境,风格特征尚未形成。只是需要精力和创作冲动,年纪大了,精力不足,所以我经常鼓励年轻人创作要趁早。
刘远长|渔 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