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展开幕
“万年长春”尚未落幕,“汉淮传奇”正在上演,“东西汇融”琳琅满目,“高山景行”再添光芒。
12月的上海博物馆迎来了两位远渡重洋而归家的“打工人”,与从未主场见客的“大部队”汇合,给观众带来一幕“仪象万千”的明代风华。 —— 他们是谁呢?
明 彩色釉陶俑(2件)
苏珊娜•芙拉图斯2021年捐赠
明 彩色釉仪仗俑队(66件)
上海博物馆藏
• 一段奇缘
上海博物馆馆藏一套明代彩色釉仪仗俑队陶器,共计66件,是一套研究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和制陶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他们虽从未在上博的展厅公开展出过,但曾多次远赴国外交流,比如1983-1984赴美国旧金山、芝加哥、休斯顿、华盛顿特区四个城市展览,1992年参加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的“1492世界文物展”、2018年赴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展出等。
2018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展出
photograph © the moscow kremlin museums
1983年,为庆祝上海与旧金山缔结姐妹城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上海博物馆珍藏——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览》,参展的这套仪仗队俑给当地观众加州居民苏珊娜·芙拉图斯(suzanne fratus)留下深刻印象。她的祖父约翰·赫伯特·韦特博士(dr. john herbert waite)20世纪初在中国行医,病人被治愈后为表感激馈赠了两件陶俑,后苏祖父将这两件陶俑带回了美国,整个故事成为她儿时难忘的印记。苏珊娜不曾料想,多年之后在旧金山的中国古代艺术展览中看到相似陶俑,感慨万千。
近40年后,苏珊娜联系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表示要向上海博物馆捐赠这两件陶俑,让它们回归故里,回到中国人自己手中。2021年,国家文物局指定上海博物馆接受捐赠,近日在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文物局的支持关心下,上海博物馆欣然完成了这两件回流文物的捐赠流程,并策划了此次“仪象万千——明代彩色釉陶俑特展”,纪念这一段中外文化交流的奇妙缘分。
“
两件俑阔别中国土地的这100年间,它们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数不清的疫情、洪水和饥荒。如果它们能够说话,我知道它们想告诉这个世界很多事情:与人友善、彼此尊重、彼此帮助。
它们回归故里,不是因为金钱或政治;是因为爱的力量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尊重。
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努力奋进和所作的牺牲。我喜欢你们的音乐、体操、雕塑、绘画、美食、舞蹈,以及关于中药草和灵芝的知识。
你们是了不起的民族!
请和我一起欢迎这两件陶俑回到上海博物馆。
捐赠者:苏珊娜·芙拉图斯
2021.11.24
• 两组展品
《礼记·中庸》有云: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种观念深刻影响着古代葬仪:对待逝者,就如同他在活着的时候一样,车马仆从、屋舍器用,一应皆有,让逝者在死后世界能够继续享受生前所拥有的权贵生活。以俑随葬,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以人物仪仗俑队陪葬的风气起自先秦,战国时有陶俑木俑,而后最为人熟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及唐代三彩俑。到了明代,缩小版的陪葬仪仗队较为流行,考古发掘屡见陶俑组合群,出土于藩王和高官墓葬中,比如四川成都凤凰山蜀王朱悦燫墓、江西南城明益王朱祐槟墓、陕西西安秦简王朱诚泳墓等。
此次展出的这套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彩色釉仪仗俑队,一共66件,包含人物俑、骑马俑和仪仗队所需要各色人等,还有部分礼仪和生活用品。有施釉和彩绘两种,在制成的陶俑或其它物品上,施以铅釉,在600—900度低温烧造完成以后,有的还在重要部位进行彩绘。仪仗俑队的排列有较严格的安排,4名身穿铠甲的骑马武士在前开道,3名吹鼓手紧随其后。骑马文士俑后面,跟着众多文俑和乐俑,其后是8名轿夫所抬大轿,这是整个仪仗队的核心区域,八人大轿是墓主人所用。其后还有众多陶俑,簇拥着小轿和交椅。最后是一部分生活用具,如大床、轿子、箱笼、屏风、烛台等。专家认为,从国内其它考古发现的情况和这套仪仗俑队的人物、服饰和其它礼仪和生活用品看,这一套陶质仪仗俑队的烧造时间应在十五世纪晚期以前。
文骑俑
旗手俑
乐俑
皂隶俑
执镜女俑
执扇俑
侍从俑
轿夫俑
执帨女俑
左右滑动查看
各种身份的俑
苏珊娜捐赠的两件陶俑,与上博馆藏的这一套在风格上比较相似,应当是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作品。他们头戴圆帽,身着深蓝色右衽长袍,腰束绦带,领部及袖口呈翠蓝色,头、手、足处则未施釉。细节之处与上博馆藏的这一套并不完全相同,属于其它某一套明代彩色釉仪仗俑队中的成员。但通过他们双手的姿势,我们大致能判断出这两件陶俑在仪仗队中的位置,为手持棍杖的皂隶俑。
皂隶俑·对比图
皂隶的主要职责是随同官员出巡、伺候审讯、刑讯犯人等。皂吏俑一般不单独排列,而是散布在仪仗俑中。
• 万千风华
仪仗,是最能体现古代社会身份地位的外在表现之一。古代官员出行,有一套严整的仪式,且不同等级的官员随行仪仗也有严格的区别。在明代,最高等级的帝王出行仪仗一般称为“卤簿”。《大明会典》中对于帝王、皇太子、亲王、郡王等仪仗内容及数量都有具体规定。
陪葬的仪仗俑,是墓主人生前地位的体现,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及服饰器用文化。陶俑虽是模制而成,但面目表情、手势姿态、服装帽饰都各不相同,非常耐人寻味。有人眉眼弯弯、慈眉善目,有人姿态高傲、神情肃穆;有人穿右衽长袍,有人穿对襟大褂;有人戴卷沿笠帽,有人头戴乌纱;唯二的两名女侍者,一人执镜,一人执帨……
这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组成,而且队伍中那些陶制的家具也很有看点。比如那张虎皮椅,表现虎皮的地方没有施釉,露出微黄的陶胎再用墨笔画粗线,沿着椅腿耷拉下来的四只虎爪看上去仍是锋利有劲。
眉眼弯弯者(左)与神态高傲者(右)
虎皮椅
虽然只是两组展品,却诉说着一段跨越古今、跨越东西的缘分佳话。当这气势恢宏的仪仗队伍向我们走来,随之可见的是明代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是关于生活礼仪、服饰衣冠的实物呈现,仪象万千,不容错过。
• 仪象万千——明代彩色釉陶俑特展 •
上观号作者: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