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对话Brockmann|「栅格系统」 记北京国际俱乐部主题环境陶艺创作
2021-10-13 来源:杨超 易强 东瓷西韵

图片

▲  作品于国际俱乐部大厦启用仪式

       环境陶艺作品《东瓷西韵—和》,安装陈设于北京国际俱乐部大厦一楼大堂。

       北京国际俱乐部成立于1987年,是外交部下属唯一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国际俱乐部是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制度的起源地,1983年3月,时任新闻司司长齐怀远在这里举行首场外交部记者招待会,建立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此后十余年,成为外交部记者会的固定举办地,李肇星、吴建民、沈国放、崔天凯等外交前辈先后站在国际俱乐部仙鹤厅发布台上,向全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图片

▲  北京国际俱乐部大厦

图片

▲  北京国际俱乐部大厦坐标位置

       北京国际俱乐部大厦坐落于长安街以东的建国门外大街21号,被誉为“东长安街新地标”,是一座外观庄重而不失秀丽,内装豪华而不失典雅的5A级高档办公写字楼。

图片

▲  创作中的杨超、易强

「项目主创设计」

杨超|视觉设计师、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东瓷西韵”主持人

易强|室内建筑师、深圳易道创和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

#01

前言

       古代丝绸之路时期,景德镇陶瓷备受世界追捧,出口到意大利、荷兰、英国等国家,被称为“白色金子”,曾影响了世界陶瓷的发展。18世纪,德国梅森人因为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喜爱,后来学习景德镇并派生出了欧洲著名的陶瓷品牌“Meissen”。有学者甚至通过研究证明景德镇陶瓷促进了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历史上,我们的先人亦有过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精华而发展的阶段,如青花瓷、广彩瓷等,通过对外来文化艺术的吸收与融合,使得中国陶瓷艺术的表达能够更广泛的被世界所接受。

       在当下,中国的陶瓷艺术需要再次走向国际,所面对的困境是,曾今经典的陶瓷艺术形式,随着今天社会生活方式和审美视角的改变,已变得难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了。而在以国际化审美视野为主导的视觉语境下,中国的陶瓷艺术要再次登上国际舞台,与世界对话,这需要将我们的陶瓷艺术以世界人能够接受和看得懂的方式表达,即具有当代美感和国际性审美风格的陶瓷艺术形式。因此,笔者认为,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可以从历史发展中受到启发,“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以此来探索中国陶瓷艺术的创新表达方法,开拓一条全新的陶瓷艺术表达之路。

       将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欧洲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相结合的表达,例如将景德镇颜色釉工艺与德国包豪斯的构成主义相结合表达,呈现重复、聚散、肌理等的构成设计审美;将景德镇陶瓷雕刻工艺与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文字形式、栅格系统等相结合,呈现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将可持续设计理念运用于景德镇陶瓷的花纸和颜色釉综合装饰表达上,呈现出颠覆传统的艺术审美风格。

#02

作品简介

       2019年,我们设计团队应邀为北京国际俱乐部创作的大型陶瓷艺术装置《东瓷西韵—和》,亦采用了东瓷西韵的创作理念,为了表达北京国际俱乐部融合国际文化的理念,笔者提取了代表国际俱乐部历史、新生、发展等文化内涵的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以中文、英文、法文、日文等国家文字来表达。

       整体作品呈现圆形结构,这个结构来源于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形式“栅格系统”Grida System,笔者试图通过这件作品来实现与“栅格系统”理论的创始人Brockmann进行“对话”。此外,这件作品还在其它多方面运用了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理念,根据其核心设计理念“一种直接了当的新无饰线体,标准化、规范化;按几何学的理论来结合图形与文字,追求几何学式的严谨;采用方格网为设计基础”,作品在文字的选择、版面布局上均采用了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框架。

       陈设于北京国际俱乐部大厦一楼大堂的环境陶艺作品《东瓷西韵—和》,由8个国家语言文字、413个陶瓷文字字符、重量约8.2吨,通过景德镇传统颜色釉工艺的随意浇撒之后,作品浑然融为一体,展现了国际俱乐部融合世界文化的“大和”世界观。

       在传统思维当中,景德镇的颜色釉工艺常用于陶在陶瓷花瓶上表现绘画元素,而在作品《和》的创作上,它通过一种全新的艺术探索和表达方式来呈现,这样将传统陶瓷艺术结合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的表现形式,即有对传统陶瓷文化艺术的传承,亦是对陶瓷文化艺术的一次很好的创新表达。这种艺术设计的表达方式不仅保留景德镇四大名瓷颜色釉的工艺和审美精华,还融合了西方,呈现出了具有国际审美范式的当代陶瓷艺术风格。

#03

作品创作实施过程

一、北京,方案汇报、现场勘测:

图片

▲  杨超和易强设计方案汇报现场

图片

▲  方案汇报现场

图片

       作品的核心设计理念源于北京国际俱乐部的企业文化,艺术风格源于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与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融合。

图片

▲  杨超、易强现场勘测

图片

▲  从概念方案到设计工程实施

图片

二、景德镇,作品创作:

       为了表达作品“和”的主题,我们邀请了北京国际俱乐部团队、景德镇陶艺家、陶瓷工匠,他们与主创设计师一道共同合作,完成作品的施釉过程。

       施釉是景德镇传统陶瓷制作工序中最重要的一道环节之一,它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最终美感与效果。

       为了这件大型作品的创作,杨超多次赴景德镇尝试小样制作,与陶瓷艺术家余华文老师一道尝试探索将各种不同颜色釉材料进行组合,并形成配方。

图片

▲  颜色釉作品小样试样

图片

▲  艺术效果试样

       通过多次反复的试样,寻找到一种最为适合的艺术表达效果。

图片

▲  将各个部分陶瓷泥坯组件按设计图纸排布 

图片

▲  易强正在对照设计图纸

图片

▲  易强正在筹备作品的金属部件

图片

▲  杨超与余华文老师

图片

▲  北京国际俱乐部团队赴景德镇集体创作前合影 

图片

▲  杨超向北京国际俱乐部团队讲解施釉方法

图片

       高温颜色釉——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一。高温颜色釉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其色彩丰富晶莹透体博得人们的喜爱,古今中外的学者形容它“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明媚有如江南的春水,清净有如北国的坚冰”。

       但历史上色釉制作者多为单色釉装饰,也有少数是用两种以上的颜色釉同时装饰在一件陶瓷器皿上,解放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发展了用色釉作釉料来表现具体形象和内容,习惯称为高温颜色釉彩绘。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家们喜欢利用颜色釉的肌理来形成画面的山水、天空、花鸟等物象。

       本次作品的创作,笔者设计团队没有采用景德镇传统颜色釉陶瓷艺术的惯用表现方式,而是采用以颜色釉表达抽象肌理、构成设计的审美效果。通过这个过程,大家感受了景德镇陶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图片

▲  众人齐心协力,认真创作

       对大家而言,这样的陶瓷艺术创作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这正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魅力所在。

图片

▲  易强、杨超、余华文

图片

▲  进窑、点火 

图片

▲  经过1300度高温烧制出窑后丰富多彩的釉面

图片

▲  釉面表面肌理效果

图片

▲  局部细节

图片

三、北京,作品安装:

图片

       这些陶瓷作品通过卡车专车运送到北京国际俱乐部,作品的圆形直径为7.8米,重达8.2吨,安装是个很大工程。

图片

▲  还原每个细节、部件的位置

       陶瓷文字、组件共计600余件,要将每一块陶瓷部件对号入座。

图片

▲  专注细节 

图片

▲  精准不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好友一菩提禅院住持来印法师前来探班 

图片

▲  在脚手架上工作的杨超和易强

图片

图片

▲  上脚手架安装的易强

图片

▲  作品安装完成后杨超做最后的细节处理

图片

▲  作品全貌

图片

▲  作品于国际俱乐部大厦启用仪式

#04

结语

       自古,东西方文化触变和艺术风格的相互影响,产生出更丰富的艺术形式并推动了艺术的向前发展。辩证的看待、吸纳外来经典的艺术与设计风格,并将其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既丰富了自身文化,也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陶瓷的创新表达之路有很多条,我们所走的是一条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与西方现代设计相融合的道路。通过北京国际俱乐部环境陶艺作品的创作,设计团队基于自身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将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艺术与瑞士国际主义风格为代表的欧洲现代设计风格进行融合,试图探索一条兼具民族文化和国际审美的“东瓷西韵”陶瓷艺术表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