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当代陶瓷艺术的多种可能
2021-02-04

埃及艳后(综合材料) 2012年 戴耘

在新技术、理论和市场面前,传统陶瓷艺术如何向深度进发或是向广度拓展?在日前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行的第三届广东省高校陶艺作品学院展暨“关于陶瓷的十种好方式”广美陶艺教学成果梳理展上,广州美术学院陶艺教学团队向观众展示了陶瓷介入空间、陶瓷与影像、陶瓷与声音、陶瓷的自由创作、陶瓷器物等方向的探索。本次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和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美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

陶瓷的不同面相

展览一条线索以“词语、创造与时间”作为主题,关注高校新生代教师和学生的创作成果;另一条线索以“关于陶瓷的十种好方式”作为广州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历史、现状、未来的梳理脉络,归纳总结了广州美术学院陶艺专业过往的教学成果,充分展示广州美术学院陶艺教师团队的艺术创作实验成果与魅力。同时,展览特邀几位在中国当代陶艺创作领域具有探索价值的艺术家一同参与“关于陶瓷的十种好方式”展览,为学院的教学与创作提供前沿的参照。如中国美协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所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何立足美术、立足工艺美术传统的滋养,派生出现代设计教育,广州美术学院一直在探索前行。陶瓷专业不仅仅在广州美术学院具有深厚的基础,而且还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性功能。展览可以说是广州美术学院在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情况下,植根传统文化的探求与回望。”

戴耘的《埃及艳后》,以朴素的红砖为材料对埃及艳后的形象进行模仿再造,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形式与传统和历史对话,经典历史形象通过现代化材料重构呈现出强烈反差;杜沁芬的《不器——亘》造型透着宋式家具的简约,色调清雅,其形态、材质与点线工艺的对话和意象流露极具感染力,引起观者对“君子不器”的深刻思索;陆斌的《大悲咒-Ⅱ》中,陶瓷烧制的佛塔倒塌在柔软的枕头上,破碎的陶瓷与完整的枕头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模糊、信仰的丧失、文化无所归属的诘问……

策展人樊林表示,广东的陶瓷专业一直都是在传统和民间的基础上前行,在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新的媒介、新的语言、新的事件和新的人才出现,因而会产生非常不同的面相。此次展览向传统致敬、与民间同在,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些新的实验性探索,呈现出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视觉语言。

“陶瓷产业+高校”

“艺术×产业的N种方式——高校艺术教育与陶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同期举行。各大艺术院校的专家教授、产业一线的设计师、企业家围绕艺术教育与陶瓷产业融合的相关议题,从艺术教育、产业发展的各个角度探讨艺术教育与建筑陶瓷设计创新融合的可能。

在国家强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背景下,陶瓷因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再次受到国人的高度关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齐喆认为,一方面,陶瓷艺术设计以独立二级学科进入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意味着高校对推进陶瓷艺术设计发展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陶瓷作为文化继承与创造的一个物质交汇点,一直处于变革之中,科技进步带来大量新材料和新的加工工艺,网络营销模式带来陶瓷艺术传播的根本性转变,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也迫使陶瓷艺术的功能与形态随之改变,这一切都预示着陶艺行业必然会从传统形态中逐步剥离,并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融入现代社会,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事实上,艺术家们早就致力于陶瓷艺术设计的创新。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魏华介绍,在现实生活中,美国艺术家从立体产品转向做平面产品,韩国艺术家把平面瓷砖转化成立体建筑,法国人考夫曼则把中国的唐三彩和御窑京砖元素应用于瓷砖创作之中。这些案例,呈现了艺术家介入行业创作的可能。他认为,企业开发产品,除了从传统文化与民族多元文化中去挖掘外,还可以从时间与自然中寻求灵感。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陶瓷艺术教育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刘正认为,中国当代的陶瓷企业早已不是20年前靠国外的设计和技术来发展的企业,他们已经逐步地拥有了自己的技术、方法和市场。但广东金意陶集团董事长何乾认为,目前国内的陶瓷设计基本上是做艺术品、做高端的东西,而陶瓷产业基本上是做复制,做不到持续创新,两者真正结合起来,是未来陶瓷产业发展的方向,要做设计引领下的产业。如果把一些小的立体式的艺术品变成一种平面式的艺术品服务于建筑、服务于空间,这对陶瓷产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1世纪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必将迎来伟大的复兴,这伟大的复兴是靠学院和陶瓷产业基地双轮驱动完成的。”刘正说。如何提升落实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陆斌提供了一个思路:专门设置一个课题或课程,甚至是一个学院来解决合作的具体问题,“如果能像上世纪30年代的教学方式一样,请工厂的师傅进学校或者学校老师到工厂培训,可以解决老师对工艺环节的不熟悉而造成的教学上的空白或失误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学校掌握工厂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所需要的技术细节、工艺内容,在设计上做到有的放矢”。

作者:博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