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唐五代的著名白瓷
2021-01-18

“南青北白”的格局是唐陶瓷生产的一个特点。白瓷的生产却较青瓷晚,其开始于北朝时期,而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代。白瓷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上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白瓷的出现与发展,就不会有后来的元青花·大明五彩·康熙五彩等等的彩瓷出现。因此,隋唐的白瓷生产在中国的瓷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代最著名的白瓷窑口是邢窑,其在白瓷中的地位就相当于青瓷中的越窑。也就是说,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体系。唐代邢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邢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学”,这是多年来人们对邢窑瓷器的一般印象。实际在考古邢窑遗址出土瓷片看,釉色有白·黑和褐黄三种。白瓷又有粗细之分,而以粗者居多,细者只占少数。邢窑的瓷器是以色白见长,历史不见邢窑瓷器有附加装饰。但考古发现邢窑白瓷生产有模印·划花和点彩等多种装饰技法,从而使人们对邢窑白瓷有了更多的了解。

邢窑瓷器的装饰多朴素无纹,仅有少数刻花贴花之物。这虽然比同时名盛于世的越窑青瓷之多有纹饰而似乎略有逊色,但是就其时代风尚与烧制技术来说,白瓷的烧成条件显然要求比青瓷更高。

唐五代在邢窑白瓷之外,还有这几种烧制白瓷的窑口。它们分别是河南巩县窑·河北定窑·河南密县窑和山西浑源窑。

巩县窑的白瓷胎质细腻坚致,胎色呈白色和灰白色。釉的呈色有白·白中闪黄或白中闪青等多种色调,釉面有细碎开片。烧制温度为1300~1350度,其挂釉方法是多挂半截釉,即使满釉也很少见有挂到足墙者。而邢窑·定窑之瓷器多在里外施满釉或半釉,其精细白瓷多挂釉直至足外墙,并于底心内施釉,较之前者尤胜一筹。

唐代定窑胎体较厚,质地较粗,胎色灰白或略黄,因施加化妆土使得釉色较白,一般挂釉多不到底足,聚釉处呈青绿色。厚胎瓷器釉质较粗,有少数细密开片,胎釉精致者较为纯净,釉色莹润。

密县窑烧制比较短暂,到宋代初期就停止了烧制。但在唐代的密县窑白瓷胎质与巩县窑和定窑相比略显粗糙,胎体也较为厚重。但广泛使用化妆土使白瓷也达到了细腻洁白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