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戴雨享发言稿
2019-01-06

主题:考夫曼当代陶艺学术研讨会

发言学者:戴雨享

时间:2019年11月6日

地点:国中陶瓷艺术馆

 

       

    戴雨享:考夫曼先生跟我们很熟,他是我们那边的客座教授,他是我们的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陶艺家,因为他的视野非常宽广,他跟前面很多老师讲的一样,他是在东方的哲学理念进行西方的阐释,就像他这次的展览金砖,金砖是我们中国文化符号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东西,上面进行了很多的再创造,就像我们讲一个作品我们要赋予它一定的人文的思想在里头,或者一个主题的东西提升它。

    所以说我们觉得一个西方人能够想到用中国元素的很典型的这么一个材料来表达,他上课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喜欢他是因为他横跨东西方,不光是一个观念或者是一个很西方的东西。我们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当代陶艺其实大部分的审美标准,其实我觉得是西方的,西方在建立的,所谓的当代艺术也是一样的,在西方的一种精神它的体系里面建的一种系统。所以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的中国如何要走,有没有可能形成东方审美,就是今天具有东方审美的一个中国当代陶艺的这么一个创作或者模式也好、范式也好,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跟方老师讲的一样,景德镇具备很大的容量,它是中国很重要的瓷区。中国的陶瓷不光景德镇,可能在十八世纪以前在世界上很有地位,它有大量的东西存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博物馆里面,具有我们中国的符号,是很辉煌的。到十九世纪以后,中国的陶瓷实际上慢慢在走向一个衰落,我们以前的那些东西西方人不需要了,西方人自己具备那种配方,具备那种能力,造了很好的瓷器,所以出现了很著名的德国的品牌等等。所以十九世纪以后陶瓷历史跟中国其实没有关系了。

    我们现在也有一个很强的责任感,虽然我们在学校里面,学校里面我们是跨两块,工艺、设计要顾及,另外要偏艺术的思考,社会往前发展,物质跟精神一样的,物质文明达到一定地步以后要追求精神艺术。

    传统跟现代这么一个陶瓷的讨论,前不久网上弄得很热,其实我觉得就是两大问题,一个现代的问题,一个传统的问题。肯定要往前发展,世界往前发展,文化、科技、陶瓷都在往前发展,所以形成陶瓷当代这么一个群体。

    我们是在院校的老师,我们肩负两块使命,我们如何建立我们今天的创作方向或者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我们不断在思考,所以我今天很感谢考夫曼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虽然我们比较了解,他确实是很有深度的艺术家。我们经常强调一个创作有人文性、思想性,他跨越了很多,他已经跨越到思想性了,哲学思想、东方哲学等等,他把技术上升到道了,上升到我们经常讲的形而上的这么一个高度。

    所以说也是值得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和陶艺家深思的,要去思考很多问题,我觉得这个展览看了以后对我个人是很有启发的。

    再次感谢他,前不久他给我们上课,今天吃饭的时候他问我,我跟他们聊完以后学生的反映怎么样,我说学生很喜欢跟他聊天,因为他的视野是多维的视野,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工艺,这是对我们研究生很大的启发。

    

    方李莉:谢谢戴雨享的发言,他的发言给我们一个思考,中国叫瓷的母国,曾经是世界陶瓷艺术的中心,后来衰败了因为工业文明以后。工业文明以后中国的陶瓷肯定是落后了,包括景德镇这座城市的高峰时期已经不再了。所以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叫《飘失的古镇》,但是今天我突然想到我要重新写一本书叫《古镇归来》。我以为景德镇成为世界陶瓷发展的重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它不再存在了,它的辉煌在历史,但是我今天看到了中国又开始成为世界陶瓷艺术发展的中心,在这里又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人,只有汇集了人,这个地方才能发展。任何一次思想上的革命包括艺术上的革命都是人的因素,所以如果说全世界的人都到景德镇做东西,他们把他们的智慧都带到景德镇来,所以这个景德镇就不再仅仅属于景德镇了,它是属于世界的了。所以它的未来还会更高、更好地发展,所以在历史上虽然我们有过很高的辉煌,后来又衰败了,但是未来这个东西其实我还是觉得充满希望,这个希望就是大家能够美美与共。因为到全球化时代,景德镇不仅仅是中国的景德镇,它应该是世界的景德镇,我觉得要是有这样的想法的话,景德镇一定是跟着世界一起则的。

    下面请万里雅发言,他是中国著名的陶艺家,国际陶艺协会的会员。

    

    万里雅:谢谢方老师。

    通过考夫曼的这个展览,我觉得还有一个挺重要的因素就是形成他这些作品整个过程当中他自身所形成的一种工作方法和语言模式,我觉得这种工作方法和语言式是对陶瓷有一种新的贡献和推进的,我觉得这个是挺重要的一方面,也是对我们中国现当代陶瓷创作有一定启示意义。我和他算是老朋友,他很愿意去聊中国传统哲学,也很愿意讨论西方的哲学家甚至一些禅宗的公案和典故,我觉得他的工作方法和语言模式的形成,实际上是建立在各自传统的思想源泉之上,有这种思想源泉的支撑很清晰的一种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语言模式,我觉得这对我个人也是有启示意义的价值。

    

    方李莉:谢谢万里雅老师,他从语言模式和工作方式来讲他对考夫曼先生的作品的认识。其实考夫曼先生的作品里面,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就是他并没有把材料、技术和观念分开,它是融为一体的。里面有很多的偶发性,有很多自然形成的过程,而且他认为在过程中有一个创造者,创造者不是他自己,是整个过程中能量的聚集和转换。但是这种能量实际上在中国也可以在中国哲学观里面可以把它看成器,也可以把它看成象,大象无形,器韵生动,其实这些东西都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科学技术可以不断创新往前走,但是人文的东西有时候要不断返回原点重新思考,就像刘巨德讲的,很多当代的东西跟原始的东西、原初的东西甚至是一体的。考夫曼这一次给我们很多的启迪就是我们不光是要往前看,我们还可以回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些东西,就像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它回溯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东西,但是创造的是一个全新的东西。所以我们的传统只限于明清传统,其实明清传统不够,我们还可以回溯到宋代传统甚至比宋更早的传统,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资源,反而我们自己有时候可能忽视了,在考夫曼这里面得到发展,这给我们非常好的启示。

    艺术没国界,思想也没有国界,我们可以冲破国界来共同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