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制品
知道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碗,盘子,茶具等生活必需品是怎么做成的吗?其实它们大都是用陶瓷制成的。一件件精美的碗碟,器皿,陶瓷工艺品,摆放在厨房和客厅里,形态各异,精美绝伦,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而且美化了居住环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
从古至今,我国制作陶瓷的地方很多,著名的有耳熟能详的江西景德镇,还有宋代的中国五大名窑,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等等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西北地区,曾经也有一个盛极一时,被称为“陇上窑”,“安口窑”的陶瓷生产基地,那就是今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的安口镇。
安口镇是在甘肃省华亭市东部陇山深处的一座千年古镇,旧称安口窑,今名安口镇,是甘肃四大古镇之一,素有“陇东重镇”之称。历史上,安口镇的陶土、坩坭、煤炭资源丰富,累朝累代广开窑口,全国各地逃荒避乱的陶瓷艺人常常来此安家立口,养家糊口,他们烧造的日用陶瓷闻名西北,“安口窑”之名即由此而来。
陶瓷技艺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景德镇瓷器制作流程
对于陶瓷,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名称,而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
纵观历史,陶瓷又可以分为传统陶瓷和现代陶瓷。传统陶瓷又称普通陶瓷,是以粘土等天然硅酸盐为主要原料烧成的制品。现代陶瓷又称新型陶瓷、精细陶瓷或特种陶瓷,常用非硅酸盐类化工原料或人工合成原料,如氧化物(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等)和非氧化物(氮化硅、碳化硼等)制造。
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此时期的彩陶,造型就很周正,胎体致密,装饰细密奔放,纹饰美丽,形态多变,艺术风格独特,实用且文化气息浓郁。到了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十一世纪)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便已出现。
陶鬲 春秋晚期
陶深腹罐 春秋中晚期
至东汉时期,已烧制出成熟的瓷器。三国二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以“古拙质朴,简淡空疏,富有厚重的装饰味”为其显著特征。
瓷盒 汉代
唐代,是华夏文明与西亚、东太平洋环岛文明以及阿拉伯、地中海文明交融的时期。唐代陶瓷以其“博大清新,浑厚有力,华丽丰满”的艺术风格著称。
唐三彩 唐代
唐三彩 唐代
宋代,是中外文明交流成果上民族理性化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阶段,各种外来的东西被吸收、消化,变成中国人生活可视、可居、可玩、可游的实物空间。文化风变得清新、细腻、理性而富有幻想,又重于现实。宋代,是中国瓷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既有著名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又有磁州窑、吉州窑、龙泉窑及景德镇窑(湖田窑)。 宋代陶瓷以“素淡含蓄、端庄挺秀、恬静幽雅”的文化特征而著称。
定窑白釉划花莲瓣纹碗 宋代
青白瓷盖罐 宋代
明代陶瓷得到全面发展,龙泉青瓷、德化白瓷、石湾广钧、宜兴紫砂、山西珐华彩瓷均负盛名,陶瓷品种齐全,丰富多彩,风格独特。明代陶瓷以“敦厚、端庄、富于浓厚的装饰美,以逸趣、秀美的风格而独立于艺术文化之林。
青花花卉纹碗 明代
清代陶瓷,是中国陶瓷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各种品种、材料、齐全,尤其是彩瓷方面成就非凡。清代陶瓷以“纤巧华美,质精艺重,精巧华美”而著称。
五彩八骑送宝纹花盆 清代
安口窑
安口镇
安口镇位于华亭市东南部的陇山深处,东邻崇信县,北接平凉市,南与陕西省相望,素有“陇东重镇”之称。
据史料记载,安口镇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西周初至西汉平帝年间。安口陶瓷最早有八九千年以上的历史,安口陶瓷烧制经历了从生活用具、墓葬品、日用瓷、工艺瓷的衍变过程。
安口窑在宋代烧制黑釉碗、碟、罐、盆等产品,元代主要生产黑釉陶罐和陶碗。明李贤天顺本《大明一统志》,土产条记有黑瓷器出平凉、华亭二县;镇堡条也有安口镇出瓷器记载,可知明代以前华亭县安口镇产黑瓷。明代是华亭陶瓷的鼎盛时期,除烧制红、黄、黑釉陶瓷碗、碟、罐类产品外,还烧制青花瓷。明末曾因战火停烧。清代中期开始恢复生产,烧制黑陶与白陶,以粗缸、粗碗等日用器为主。属于模仿耀州窑的青瓷窑。明朝和清代末期烧制青花瓷,因彩绘颜料属黑蓝色,俗称“土青花”。“土青花”实为半细瓷或粗瓷,一般胎质比较厚重,甚至显得有些笨拙,胎土比较粗糙,由于胎质发黄或发灰且较为粗糙,因此在外表施以白色化妆土,釉面玻璃质感较强,青花发色多呈黑蓝,纹饰丰富饱满,且具故事性。民国时期是安口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有河南、山西等外地技工的流入给其带来新技术,加之行业间的竞争,加快了安口陶瓷的发展步伐。民国末年已形成了具有安口陶瓷特色的粗瓷、普瓷、琉璃瓷、紫砂陶、电瓷产品。釉料方面有:白釉、瓷红、瓷绿,相应出现了彩绘色瓷,还应用了注浆工艺,将安口陶瓷推进了一大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大基础。
安口镇
安口镇
华亭陶瓷最初的生产形式由民间自行烧制,分散进行,窑地主要分布在安口、河西、策地一带。到了14-20世纪(明代至民国),安口成了主要的制瓷基地,当时有大小瓷窑50余座,窑场遍布杨家沟、庙场、赵空沟、窑头镇等12处。由于其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制瓷工艺水平的提高,平凉市华亭市安口镇成为中国六大陶土生产基地之一。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安口确为陇上窑所在地,烧制青釉瓷器。” ,由于安口窑以炼制颇负盛名的青花瓷为标志,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又因华亭诸多地域储有大量优质陶土资源,进而安口窑携“陇上窑”之美名成为西北著名的民窑,“陇上窑”是明代人们对华亭陶瓷窑场的统称。《天工开物》中《第七陶埏·白瓷附青瓷》写到“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通过1972年和1987年的两次专家组窑址考察,证实了今安口镇杨家沟遗址为安口窑烧造史上最重要、最大的窑场,是明代“陇上窑”的原址。
1954年,安口窑出产的野鸡红罐因其釉色明亮,质地敦厚,被故宫陶瓷博物院收藏。
野鸡红罐
1978年前后,安口陶瓷厂上马了细瓷生产线,1982年投产后年产细瓷达1000万件。经过系列的技术改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安口陶瓷达到了其发展的黄金期,年产值达1200万元,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一时间,安口镇的繁华远超越了平凉市其他几个县区,成为了当时的“小上海”。
2003年,安口陶瓷厂进行了改制,由国企变成了私企,几个月后便因亏损而停产。2002年,安口电瓷厂改制,2014年再次停产。目前,整个安口仅有陶瓷研究所还在生产日用陶瓷,但也只有10个工人。
窑之所以可以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民窑,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口镇的陶土、坩坭、煤炭资源丰富,在安口的高楼坡和石堡子,大量的陶土、釉土裸露在外面,这两处矿脉是安口窑陶瓷的原料。安口窑靠近原材料基地,从而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就地取材,用于陶瓷制品的生产制造。
第二,安口镇,东邻崇信县,北接平凉市,南与陕西省相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华亭是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通道,汉代从关中通往萧关的回中道就穿越华亭而过。由此这里生产的陶瓷制品,可以更好地运往西北乃至全国各个地区,实现销售流通。
第三,旧时有全国各地逃荒避乱的陶瓷艺人来到了安口镇,从而带来了先进的陶瓷制作工艺,推陈出新,使安口窑出产的陶瓷更加具有风格性,在全国的陶瓷制品中独树一帜。
安口镇
时过境迁,兴衰更替,如今的安口窑已经没落。步入安口镇,只能看到一座座人去楼空、破败不堪的旧厂房了,昔日的繁华和忙碌已经远去。但透过时光的缝隙,看着地面上的遗存,依旧可以能够感觉到安口窑曾经的灿烂辉煌。那种劳动人民创造的力量,那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延续精神,时至今日,仍然让人敬畏和赞叹。
安口窑陶瓷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名噪一时的荣耀和现如今的一声慨叹,它凝结着华亭人勤劳质朴,聪慧善良的优秀品质。安口窑陶瓷在西北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安口陶瓷文化,是留给后人的一笔极其丰厚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