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瓷器烧造始于宋而终于清。产品丰富多彩,独具风格,是我国南方一处著名的烧瓷窑场。德化窑以烧制白瓷著称,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在明代开始的。
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德化瓷以碗坪仑下层遗存为代表,所见青花呈色深浅不一,胎釉较薄,不太稳定。典型器物有各种盒、碗、盘、碟、执壶等,有圈足器和平底器两种,以托座叠烧为主,其中以托盘和托柱组成的塔式窑具是专门放置器物的窑具,极具地方特色。 装饰方法以刻画、模印并重,纹样有地方特色。
碗坪仑古窑址
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德化瓷以上层遗存为代表。本期产品釉料成分有所变化,多呈青灰色,受龙泉窑工艺影响,胎釉较前期粗糙,器物样式多沿袭前期,唯折扣盘,移口细颈圆腹的军持,呈荷叶形。
南宋·德化窑军持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刊刻的《泉州府志》说:“磁器出晋江磁灶地方,又有色白次于饶瓷……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福建省博物馆于1976年再次调查,据现有资料,明代窑址计十八处:在浔中公社的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兜、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的有内坂、新前寨、窑垅山、桐岭、旧窑、新窑、啤坝窑;在刈坑公社的有石坊、双溪口、苏田;在上涌公社的有许坑林等。
屈斗宫古窑址
明代德化白瓷从外观上来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釉下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明代德化的品种,宋应星《开工天物》说:“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用。”德化的瓷雕和供器,如一些仿古的尊、鼎和香炉等明代制作确实较多,但日用器皿也还是有的。
明·德化窑白釉瓷箫
明·德化窑白釉弦纹双耳三足炉
明·德化窑白釉刻花玉兰纹尊
明代德化白瓷中最负盛名的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瓷塑像,其题材多为佛教、道教人物,如观音、达摩、罗汉、关公、王母等。这种瓷雕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
(1)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
(2)能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装饰性极强,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一动一举,对比强烈;面部刻画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
(3)人物设计布局合理,精工细琢,做到了毫发可鉴,粒粒可数,衣薄如布帛。特别是所塑人物之手指,做到根根姿势不同,连最细微的长颈瓶等也是德化窑青白瓷的独特器形。
明·德化窑十八手准提坐像
明·德化窑妈祖坐像
进入清代以后,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逐渐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窑址遍布县境各地。器型装饰方面,创新品种不多,有仿效明代的样式。器物成型以及装饰工艺不如明代精细雅致,作风较为粗犷。日用饮食器皿居多,陈设供器、文房用器也已不如明代丰富。如仿犀角杯、牡丹杯、龙虎杯等之类的杯盏,胎薄且瓷性脆,不经碰撞,虽然曾风行一时,但少有佳品。到了 晚清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我国城乡遭受严重破坏,德化瓷业走向衰落。
清·德化窑白釉暗刻牡丹纹盘
清·德化窑达摩立像
清·德化窑五彩云龙纹盘
德化窑瓷器的外销在我国古陶瓷外销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德化窑从其创烧开始一直到明中叶都是以生产出口瓷为主,市场是东南亚各地。德化窑生产的各类瓷雕塑品,如观音、如来、达摩、十八手准提佛等,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很大。“早在明代,就有大批的福建商舶来到爪哇,带来了德化瓷器……等货物和荷兰商人进行贸易。本世纪以来,在东爪哇相继发掘出不少德化窑瓷塑和碎片,它们大约是16世纪(明代)的作品。后来荷兰占据了厦门,这使得大量的德化瓷器流传到欧洲。”德化瓷器进入欧洲后,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成为帝王、宫廷和贵族们所收集、收藏的艺术品,在欧美各国著名的博物馆都有大量的德化窑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