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亦奕
“黑鸟·喜鹊“鸡蛋器皿(陶艺) 玛丽亚·乔安娜
颜如玉(陶瓷) 张温秩
精致生活(陶艺) Suh HyeSoo
圆球里的兔子(陶艺)
易卜拉欣·赛义德
金色莲(陶艺) 陈卓
故事(陶艺) 柯蒂斯·本泽尔
本报记者 李亦奕 摄
就当代陶瓷艺术创作而言,东西方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已经成为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重要手段,这显然是当代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上世纪80年代,一批有志于发展当代陶艺的中国艺术家将西方陶艺的观念和思想引入中国,自此,东西方陶瓷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不仅使西方陶瓷艺术界认识和了解了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现状,而且使中国陶艺家在相互交流中产生出更多、更新的艺术观念和创造力。
为推动世界陶艺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陶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近日,2020国际陶艺学会新会员展暨国际陶艺学术论坛在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举行。活动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步进行,共有135位艺术家的139件(套)作品参展,这些作品在题材、形式、颜色、结构和纹理等方面都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艺术家们从当代艺术观念中汲取灵感,探索创新了具有当代形态的艺术表达和审美情趣,促进了陶艺的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
环顾展厅可以发现,陶艺家们利用陶瓷材料表达他们对社会、对自身、对传统、对时代的独特看法,而不再以生产性、群体性、商业性和单一实用性的固化方式进行创作,极大地释放了陶瓷艺术从材料、工艺、烧成到人的情感等诸多方面的诠释空间。
来自美国加州的陶艺家李·米德尔曼试图通过各种经典图案和纹理来赋予作品以生气和活力,其作品《冬日里的向日葵》即是通过双层上釉来突出纹理质感,“釉面突出了宏观的纹理以及陶器在膨胀过程中产生的微观纹理,强化了视觉张力,加深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图案,而随着黏土的扭曲和膨胀,这些图案随着瓶身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反映了对器型的自然适应”。李·米德尔曼强调秩序与随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试图从中寻求平衡。
舒拉米特·泰布鲁姆·米勒的作品《山水宴》,则是将系列瓷器摆放在桌面或挂于墙上,为观众献上一场山水盛宴。用地平线、地层、地形等纹理来模拟地球内部运动的变化过程,最近,米勒一直在探索结晶釉和火山釉——添加可溶性色素,其目的是捕捉景观形成和地质过程,这些釉料被吸收到器皿中,通过拉、吹、压、捏等手法制作呈现出各种自然景观。
来自中国香港的陶艺家陈思光在制作陶器之前,曾在大学主修数学,擅长精算,并接受过男高音的训练,这促使他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黏土和材料,并一直对寻找黏土制作的新可能性保持着兴趣。他的参展作品《黏土的乐章》表现了对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与自然天成之美的尊敬。该作品采用实验的方法,融合不同的学科,使观者感受到作品的光影与造型之美外,还能感受到音乐之美。
如何让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和谐共美?在韩国艺术家徐慧秀看来,线条是表现形状的重要方法,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媒介,在创作艺术品时极其重要,不断变化的线条图案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非常有力的手段。“在《精致生活》这件作品中,线条并没有用来表达某种图案,它主要是确定形状,放大形状特质,促进和谐。线具有根据个人感受自由变化的潜力,我想通过这件作品来表现线条所具有的某些特质,以及它是如何触发人们表达情感的,此外,基于韩国传统镶嵌技术而创作的现代陶艺作品也希望可以为观者带来灵感和启发。”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实践亦是创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一种感悟,一种思想,一种对美的发现和创造。此次展览中,中国陶艺家高艺峰创作的《茶壶》不只是用于提供茶汤服务的功能性容器,在这里,“茶壶”变成了让观者读懂一位陶艺家创作心路历程的桥梁,艺术家创作时的心情——或宁静、或迷茫、或烦躁,都能通过作品本身传达给使用者,茶壶使用过程中,创作者与使用者彼此间心灵的对话赋予作品更大的使命和意义。刘谦的作品《峥嵘旧岁》是以瓷土和釉下彩为原料,采用泥板成型,浮雕塑造,多次高温烧制而成。作品造型以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风情为创作媒介,以当下现实的风土人情追忆昔日的人文故事,回味过往的峥嵘岁月,体悟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王欣的参展作品《旋》则取自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形状,螺旋式的美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艺术家将“旋”的向上之美、伸展之美蕴含于作品之中,如花般在风中绽放。
将陶瓷作为世界性语言来与外界对话,努力摆脱叙事性描述,努力摆脱器皿对造型的束缚,努力传达新的心灵感受,产生新的精神指向。这一切,都需要艺术的本体语言足够强大。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品昌认为,对中国陶艺家而言,如何深入地理解传统,从而对传统资源加以利用,如何在捍卫本体语言的同时寻求一种突破,在当下显得尤为可贵,甚至直接关系到中国陶瓷艺术未来的发展。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正是彼此不断“遇见”,才能交流与互鉴,世界陶艺,也是如此。作为国际知名当代陶瓷艺术家, 国际陶艺学会荣誉主席雅克·考夫曼曾多次参加和组织世界陶瓷艺术展览活动。他表示:“国际陶艺学会有一个使命,即最大限度地推进全球陶瓷艺术的发展,同时我们还会去连接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科技、不同的梦想。陶瓷并不是一个目的,它是一个手段,这个手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个体,也使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包括教育,包括我们不同的交流与合作,包括一些设施的建设等等。我们想传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还有通力合作的精神。如何用一种对自然充满敬畏的方式理解利用资源、材料,这需要多方努力。此次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展览论坛活动效果十分理想,达到一种没有边界的全球艺术层面的合作,这标志着一个很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