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龙头节,看历代瓷上龙纹演变
2024-03-11 来源:瓷海新波

因于“龙”的无比祥瑞的寓意及尊崇的地位,自瓷器产生之时起,龙纹便同频出现了。龙纹的雏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遗物中发现的绘有类似龙形的彩陶壶,其体态像鱼,有两爪,披鳞,这种龙的形象通常是氏族与部落的标志。

 

图片

马家窑出土泥质土黄陶,小敞口,扁沉腹,颈腹部有对称双耳,主题图案绘6条龙的图腾

 

寻本溯源,瓷器上的龙纹,约在五代之后方才逐渐出现。在此之前,陶瓷之龙纹数量极少,就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龙纹为甘肃甘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红陶双耳壶上的龙纹。商周至汉时期均未见陶瓷龙纹出现,至北魏时期仅有一加彩陶龙传世。

 

图片

仰韶文化红陶双耳壶上的龙纹

 

从出土实物来看,隋唐时期出现了特殊的龙耳瓶,瓶耳修长作龙形,以龙首衔住瓶口,无论单耳或是双耳均是如此。

 

另外白瓷蟠龙博山炉,莲花瓣下作立体双龙相交盘龙状,造型极为特殊。整体来看,唐代瓷器上的龙纹相对较为简朴,线条流畅,形态较为自由,常常与云纹、水纹等元素结合,表现出龙的灵动和生气。这一时期的龙纹还带有一定的草原风格,反映出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图片

唐 白釉双龙耳瓶

 

五代时期的越窑器,龙纹常被作为主要的纹饰,装饰手法亦较精良,在其身上刻划龙纹,婉转有力,造型多以唐龙风格之延续。

 

图片

五代五代 越窑刻花龙纹碗 大都会博物馆藏

 

宋代瓷器上龙纹出现较多。宋代瓷器上的龙纹开始趋向于细腻和规范,龙的形态更加生动,开始有详细的鳞片、角、须等细节描绘。宋代的龙纹往往与宫廷文化紧密相关,反映了皇权的威严和神圣。特别是龙泉青瓷和景德镇青白瓷上的龙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图片

北宋 磁州窑白底黑剔花龙纹梅瓶

 

元代青瓷起初仍多作印花龙纹,至青花瓷器烧造成功之后,瓷器上龙纹数量大增。元代龙纹体态轻盈,矫健有力,是其共同特征,无论是笔绘,或是堆画,大都呈小头、细颈,四足露骨有力,而且头部描绘简单,所附毛发亦较松散,在整体感觉上,它是野而不驯,具有威猛无比的神力,在传统信仰上,龙司布雨,故所作龙纹,多为飞天状,以喻其云游四海,以降甘霖。

 

图片

元 青花云龙纹大罐

 

明代龙纹与元龙相较,又见变化,明初龙纹头部变大,较具平衡感,身躯与四肢较为粗壮,毛发浓密较齐整,整体比率较为匀称。至明宣德时,五爪龙成为官窑器之标准,龙相亦呈威武端庄。

 

图片

明 宣德 青花蟠龙纹天球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中期之后,龙的矫健、威猛气势逐渐消失,更加温驯而无野性,龙身平整缺乏变化。

 

图片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珍藏的明正统时期青花云龙纹大缸

 

明晚期之后,龙纹又现另一面貌,有更简化而趋率真自然之趣味。龙身不再精心描绘,平面无立体感。

 

清代龙纹亦沿明制,以五爪为帝王专用,而且限制极为严格。自康熙起,龙之型式又恢复雄伟健硕之态,龙的头部描绘更加仔细而且繁复。龙的描绘极为精细庄重,烧造时偶有粗率潦草之龙纹出现。清代瓷上龙纹矫健蜿蜒、龙游天地的那种自由活动的生动感,更像是一种装饰、象征的图案。

 

图片

清 雍正 青花海水白釉龙纹胆瓶 武汉博物馆藏

 

图片

清 雍正 青花绿彩赶珠龙纹大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龙”纹起源大多都与古代神话传说密切相关联,鉴于不同时期,人们的认知心智、审美各不相同,不同朝代的龙虽然各具特色,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归结来看,从商周到明清的龙纹饰可归纳如下:商周的龙粗犷,抽象;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秀丽洒脱;秦汉时期的龙雄健豪放;隋唐时期的龙健壮、圆润;宋元时期的龙成熟稳重;明清时期的龙则繁复华丽。

 

从整体演变风格来看,历代龙纹中,王朝建立初期,龙纹相对比较粗犷豪放,多具王者之气,后期渐趋精细,甚至扁平化。且后一个朝代龙纹多是对前一时期的范式承继,虽有少许改良与创新,也多是审美上的精细化处理。总的来说,瓷器中的龙纹演变是中国古代审美观念变迁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现了龙的符号意义,也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