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瓷器国里看瓷器(十一)——广东省博物馆·下
2023-12-26 来源:深呼吸慢行走公众号

广东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了夹砂粗陶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轮制技术。商周时期,南方是“百越”部落聚居的地区。“百越”部落同商周王朝经常有交往,有时也发生战争,在广东地区出土的陶器也印证了当时我国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图片

商 陶豆(饶平出土)

 

图片

西周 圜底陶罐(博罗横岭出土)

 

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早期龙窑。釉陶和几何印纹陶的出现,成为青铜时代区别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博罗横岭山东周墓地群出土的先秦陶器,曾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除了陶器之外,广东地区还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瓷,釉色有黄绿、墨绿、黄褐、灰褐四种。

 

图片

春秋 原始瓷盘 (韶关出土)

 

图片

春秋 原始瓷豆(博罗横岭出土)

 

从晋代开始,广东地区就能制作青釉瓷器了,并通过南海出口海外。看下图的东晋鸡首壶,跟故宫陶瓷馆学习笔记(五)—— 瓷之青里的那一件形制几乎一模一样,但胎质与釉色有很大区别。

 

图片

东晋 青釉鸡首壶(高要出土)

 

晋代和南朝广东地区的青釉瓷器施釉较厚,釉色一般青中带黄,闪闪发亮,均开片,是继承广东汉代釉陶发展而来。

 

图片

南朝 青黄釉碗(韶关出土)

 

图片

南朝 青釉六耳罐(韶关出土)

 

在广东发现的唐代古窑址不少,其中梅县的水车窑是非常重要的一处。“水车窑”的名字是从梅县水车镇而来。于南北朝后期至唐代初期创烧,盛于中晚唐,宋代已少有生产。梅州地区历史上有许多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带来了很多的生产技术,其中就包括陶瓷技术,器物和制作方法极似中国唐代最著名的浙江越窑的产品。水车窑出产的瓷器也成为外销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到泰国、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

 

图片

唐 水车窑青釉双耳大口罐(梅县出土)

 

1954年在番禺石马村发掘了五代时期“乾和十五年”(公元957年)南汉第三个皇帝刘晟的昭陵,出土了近二百件陶瓷器。下图中的六耳罐就是其中的精品,釉色跟越窑的秘色瓷不相上下,是南方地区五代青瓷的代表作品。

 

图片

南汉 青釉六耳罐(广州石马村出土)

 

故宫陶瓷馆学习笔记(二十)—— 瓷之行中有一件“西村窑”的凤首壶很漂亮,但当时没仔细查资料。西村窑是广州著名的本土窑口,旧址位于广州西村一带,始于晚唐,盛于五代和北宋,器物造型繁多,凤首壶及刻花折沿大盘可代表其特色。西村窑的产品与南北各地名窑如越窑、磁州窑、耀州窑等产品都有相似的作风,其原因可能是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朝刚建国不久,首先在广州设置市舶司,上述瓷器通过广州外销受到影响。西村窑瓷器主要是外销东南亚各国,在东南亚发现最多西村窑瓷器的国家是菲律宾。

 

图片

北宋 西村窑青釉刻花盘(1989菲律宾棉三岛布土湾出土)

 

北宋时另一个以外销为主的瓷窑是潮州窑。潮州是宋代对外贸易的交通运输点,外商不断到潮州进行商业活动,过去在菲律宾、印尼和巴基斯坦均先后出土过不少宋代潮州窑瓷器,因此潮州也被称为北宋的瓷都。下面的佛像和莲瓣炉都于上世纪20年代出土于潮州,完整的佛像一共有四尊,都刻有年月(“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五月”,“熙宁元年六月”)、潮州地名、水东(即笔架山)窑名、供奉人(刘扶及其家属)和工匠(周明)姓名。五类铭文俱备的宋瓷佛像在国内仅见此四尊,这5件出土物一直被视为研究潮州窑的重要实物依据。

 

图片

北宋 潮州窑青白釉佛像(潮州出土)

 

图片

北宋 潮州窑青白釉莲瓣炉(潮州出土)

 

元代广东瓷业相对衰落,发现的窑址不多,且多位于海南岛偏僻的山区,烧制的瓷器远比不上宋代的精美。在雷州的海康元代墓中出土了一批彩绘瓷器,下图的荷叶盖罐就是其中之一,器型像龙泉窑,而彩绘风格又跟吉州窑类似。

 

图片

元 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

 

南宋以后,广州港的地位被泉州港逐渐取代,这也导致潮州窑和西村窑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广东省博里还是能看到明清时期潮州窑的白釉瓷器,可以参考的资料不多,个人感觉跟德化窑的风格比较接近。

 

图片

明 潮州窑堆贴花瓜形壶

 

图片

明 潮州窑白釉观音立像

 

图片

清 潮州窑白釉瓜棱扁壶

 

图片

清 潮州窑白釉刻花芭蕉觚

 

与潮州窑的逐渐衰落相反,位于佛山的石湾窑却在明清时达到了鼎盛。石湾窑大规模仿烧南北各地名窑瓷器和商周铜器,其中尤以善仿钧窑而著称。仿钧釉色以蓝色、玫瑰紫、翠毛釉等为佳,但仿中有创。钧窑的窑变釉是一层釉色,而石湾窑变釉却有底釉与面釉之分。

 

图片

明 石湾窑钧蓝釉蟠螭纹瓶

 

图片

明 石湾窑翠毛釉梅瓶

 

明代晚期以来的石湾窑制品上往往印有店号、作者姓名等款识,例如下图的‘祖堂居“和后面的”陈渭言“,都是当时的”名牌“。

 

图片

明 石湾窑“祖堂居”款黄釉鼓形三足炉

 

石湾窑的另一大类是陶塑,以人物为主,石湾本地人也叫做“石湾公仔”,如明代的“渔、樵、耕、读”系列,和清代的孩童像。石湾陶塑较为完整的真正地保留下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味道、题材和技法,包括衣纹、眼珠和神态的表现方法。

 

图片

清 石湾窑炉旁读书坐像

 

图片

清 光绪-民国 石湾窑“陈渭言”孩童像

 

最后当然还要说说广彩,在故宫陶瓷馆学习笔记(二十)—— 瓷之行中也曾介绍过。据考证,“广彩”起源于康熙,成熟于乾隆。初期的彩料,基本上是红与绿的基调,金彩一般较少,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彩色增多,黄色彩料大量出现,金彩倍增,表现出金碧辉煌、绚彩华丽的艺术特色。

 

图片

清 雍正 广彩开光人物瓶

 

图片

清 乾隆 广彩航海图茶壶

 

图片

清 道光 广彩人物纹潘趣碗

 

广东省博的陶瓷展终于写完了,不难看出广东当地的陶瓷发展跟对外贸易的潮涨潮落息息相关,从仿制国内名窑销往海外到西风东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本身就是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收获远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