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授课|第二十二讲:江建新研究馆员《中国釉上彩瓷》


国家艺术基金
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红绿彩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

2023年7月3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红绿彩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第二十二讲《中国釉上彩瓷》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江建新研究馆员主讲。

课程第一部分江建新研究馆员向大家概述道,在中国陶瓷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类型的陶瓷。陶瓷彩绘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釉上彩瓷是宋、金时代的红绿彩瓷,主要由红色、绿色和黄色三种颜色组成。此后的几百年间,我国彩瓷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如宋定窑釉上红彩和金彩,金磁州窑釉上红绿彩瓷,元景德镇釉上红绿彩和金彩,明官窑洪武釉上红彩,永乐矾红填绿彩,宣德青花填黄、填红与斗彩,成化青花双勾廊填斗彩,嘉靖采用黑彩替代青花勾线的所谓“大明五彩”,清康熙硬彩以及引进国外颜料(主要加砷、硼元素)烧制的珐琅彩、粉彩,清末出现的浅降彩,民国新彩等,可谓品种繁多、万紫千红。

宋、金时代釉上红绿彩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国彩瓷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而到宣德斗彩的烧制成功,则标志着这一彩饰工艺的成熟。其成熟的彩饰工艺为明以后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不仅对我国陶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邻国十五世纪安南(越南)陶瓷和十七世纪有田(日本)陶瓷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江建新研究馆员认为:从宋金时代釉上彩至宣德斗彩的出现,是中国彩瓷发展史上划时代时期,对该期釉上彩作一考察,这不仅对研究中国彩瓷发展史,还是对整个中国陶瓷工艺、科技和文化艺术史的研究也都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江建新研究馆员授课现场
课程第二部分江建新研究馆员通过向学员们展示早期中国釉上彩瓷代表性案例,并将早期釉上彩纹饰做出具体分类及分析,将釉上彩纹饰与那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及文人好尚、诗词歌赋相关联。同时,他指出红绿彩瓷绘汲取了中国画的某些技法,并充满那个时代文化艺术气息。随后,江建新研究馆员从考古学角度分析了红绿彩的烧造年代、红绿彩彩饰的工艺特征及元代景德镇对红绿彩的继承和相关介绍。

课程第三部分从明代的釉上彩瓷切入,讲述了明代各时期釉上彩瓷的发展、成熟与创新。指出元代景德镇受磁州窑影响,开始烧造红绿彩瓷。明洪武时期将釉上红彩引入官窑,永乐官窑开创了釉上与釉下相结合的彩饰工艺。宣德创烧的斗彩瓷标志中国釉上彩技术的成熟,成化官窑发挥和完善了釉上彩工艺,嘉靖黑彩的发明与使用,开创了大明五彩装饰新工艺。景德镇成熟的红绿彩工艺对漳州窑产生重大影响,但漳州窑红绿彩也有独到之处。

▲江建新研究馆员授课现场
课程第四部分详细地介绍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各时期的丰富多样的釉上彩瓷工艺种类及清中后期的釉上浅绛彩、民国时期的新彩、贴花及刷花工艺。江建新研究馆员指出清康、雍、乾时期,釉上彩瓷发展到了又一个高峰,创烧了康熙五彩、珐琅彩、粉彩等一代珍品,成为中国釉上彩瓷发展史上一个最为鼎盛时期。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清中期浅绛彩。清代官窑粉彩由宫中发样,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浅绛则从图稿设计、勾画到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因而粉彩为局部工人分工合作的产物,而浅绛则是文化层次较高的艺人得心应手之作,多借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故粉彩“工”而浅绛“放”。此外,浅绛彩多借宋、元文人画稿。画上多有作者题字、题诗和署款,这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浅绛彩将中国书画艺术—诗、书、画表现在瓷器上,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它首次使中国画自宋元以来形成的传统形式表现在瓷器上,其文化气息更加浓郁,也为近、现代瓷创造了样板。

最后,朱乐耕教授对此次课程做了总结,江建新研究馆员将我国各时期釉上彩瓷的艺术发展面貌、特色及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及演变规律做细致讲述。尤其是明清时期的釉上彩瓷,它与全世界通过贸易发生的联系。折射出各时代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及审美、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江建新,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现任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馆员,任北京大学古陶瓷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复旦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兼职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景德镇唐英研究会会长。
自1982年以来,参与和主持了十多次景德镇地区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主持发掘修复了数万件出土瓷器和标本。2004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掘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2年景德镇湘湖兰田窑的考古发掘;2013年景德镇落马桥元明窑址发掘,分别获得国家文物局2013年度,2014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多次主持御窑厂遗址出土官窑瓷器修复工作,争取国家文物局项目和经费支持,抢救修复官窑珍贵瓷器近千件,具有巨大的学术和经济价值。
相继撰写并发表了百余篇有关古陶瓷研究论文,专著有《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中国釉上彩瓷史略》(文物出版社,2015年)、《洪武官窑研究—以御窑厂遗址出土遗物为中心》(文物出版社,2018年)、《明代官窑瓷器研究--以御窑厂遗址出土遗物为中心》(文物出版社,2020年),主持出版和主编了几十部学术专著。在国内外主持主办了80多个有关景德镇出土陶瓷专题展览,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先后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演,扩大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和学术研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