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青花不是忽然出现,
其背后是7000年的一脉相承。
从彩陶到中国绘画,
每一根线条的嬗变,
都促进了青花的发展。
我们饮的每一口水,
都在文化的河流中。
本期学堂邀请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家,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硕导,中国当代陶艺团体--冰蓝公社发起人之一干道甫授课。干老师从7000年的彩陶绘画开始,捋清青花绘画的衍变,溯源青花之根。
何为“青花”?
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图典》中将“青花”定义为:瓷器高温釉下彩之一,是白地青花瓷器的专称。用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本期内容以冯先铭先生的定义为基础延展探讨。
“ 花 ”丛中看青花
青花中有万花
每当提到青花,大家也许会想到元明清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其实青花有“万花”,有釉下、釉中、釉上等各种形式。青花在当代的发展,已经脱离了传统青花概念,延展到了更加宽泛的范围。
青花和釉彩结合,最著名的是青花釉里红,在青花斗彩中首先想到便是成化鸡缸杯。
青花和颜色釉结合,在当代比较流行的是汝窑青花,在汝窑瓷胎釉上画青花,既有汝窑的温润如玉,又有青花的神秘悠然。
外釉内青花,器物内侧绘有青花图案,外部施其他釉色。
青花和陶艺结合,在元代已有青花印花,现如今青花和其他材质结合仍有很大的空间,如我曾想过将青花与玻璃材质结合。
青花题材在古代十分丰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书法及抽象图案等等。古代生产力远不及现代,人们所见所想不如现代,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法(近景、中景、远景)。而现在我们可从空中俯瞰,从地面仰望,观看的视觉更加立体,元青花的题材也应该更加丰富。
古代民窑青花是永恒的,官窑青花的产生,建立在民窑青花基础上。传统青花包括过去的唐青花、宋青花、元青花、明青花、清青花、民国青花。历史长河不断流淌,现当下也将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元青花创作时要带有人情味,创造带有这个时代特征的作品。
先秦时期
青花的种子,从7000年前出现
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很多彩陶,马家窑器物的大量出现,为研究仰韶文化的绘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下图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人面鱼纹盆,绘画用笔粗细相间、画风率真豪放,图中有一个小孩的人脸,双眼眯成一条线,耳旁绘有小鱼,构成奇特人鱼组合。通过研究这时期的彩陶发现,此时坯胎上绘画的线条已经非常细小,可能有了类似于毛笔的工具,将图案上的色块填上颜料。不管是陶瓷绘画还是青花绘画,其绘画的思想、使用的工具和呈现的画面都是一个整体。

南北朝敦煌莫高窟249洞壁画
在仰韶文化之后,夏商周的烧陶技术不断前进发展,这时仍没有出现原始的青瓷。但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孔子、孟子、孙子、鬼谷子、墨子等古圣先贤诞生,他们的思想对我们中国的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绘画虚实结合,画面留白,来自于老子的美学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来自于孔子的思想,这些都在引导大家的审美,也对后期的青花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两件是战国时期的帛画,此时的毛笔由一根较细的实心竹杆和兔脊毛共同制作而成。绘画工具的研究对于开展青花研究非常有意义。如今青花用的毛笔是在我们中国绘画毛笔基础上诞生的一种独特的绘画毛笔,有补水笔,勾线笔,分水笔,绘箍笔和拓水笔等不同种类,画笔的演变贯穿了青花的诞生过程。
战国 楚帛画
秦汉时期
对青花线条的影响
到秦朝,蒙恬改进制笔工艺方法,在沿用兔毛的同时,又选用“拓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笔头不再像兔毛那般柔软,而是刚柔并济。工具的进步也影响着此时书法的线条,而这些线条之后又影响着青花绘画,欣赏明末青花绘画时,能感受到具有生命律动的线条,在泥坯上龙飞凤舞地跳跃。
东汉出现了原始的青瓷,此时青瓷上的绘画笔法不似仰韶文化时期多为横线或竖线的直来直去,开始有了提按、转折。
这是西汉彩绘龙凤纹陶壶,陶罐上绘画的龙凤虎雀以及几何图案都非常的精细。以当时的技术,在陶罐上绘画一圈圈的装饰十分具有挑战,必须要在一个转轮上面保持稳定,用毛笔蘸颜料,然后置于陶罐正中心的位置绘画。

西汉彩绘龙凤纹陶壶
魏晋南北朝
下图是南北朝敦煌莫高窟249洞壁画,壁画中的虎、鹿以及马的线条极其生动。从7000年前仰韶文化的绘画走到当下,中国绘画的艺术一直也是线条的艺术。
南北朝敦煌莫高窟249洞壁画
魏晋南北朝是艺术自觉的时代,也是美学的自觉时代,还是融合了强烈、矛盾、热情于生命彩色的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顾恺之、卫夫人、王羲之等很多大家,他们对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影响一路绵延至青花绘画中。中国青花绘画真正的基因诞生于美学思想,诞生于传统的书法与绘画中。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著有《古画品录》,提出了中国绘画上的“六法”。《古画品录》为我国最早的绘画论著,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中第一个提到的便是“气韵生动”,目前依旧指导着绘画作品的创作,不论是欣赏古代还是当下的青花瓷,如果气韵不生动,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但是当气韵一生动,画面便“活”过来。因此,无论是仿哪个时代的器物,都要达到气韵生动。第二个是“骨法用笔”,这个“笔”其实是对线条的把握,仔细观察南北朝敦煌莫高窟249洞壁画中的野牛,便能发现它的线条具备一种高度表现力,寥寥几笔线条却将牛奔跑的昂扬状态勾勒而出。
野牛 南北朝敦煌莫高窟249洞壁画
此时可以回想,在使用蘸着青花料的毛笔,在泥坯上进行绘画时,我们运用的线条、色彩、水墨有没有生命力?我们对于大自然、对于个体生命理解的深度以及广度有多少?
隋唐五代
隋代是敦煌莫高窟的重要兴盛期,现存洞窟七十余个,窟内壁画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华美细腻传自中原的密体,又有活泼奔放兴于当地的疏体,还有来自波斯、中亚的绮丽图案,更有融合中西成一家的新风格。隋唐国际文化大融合,对壁画、绘画以及其他工艺美术,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元青花也是一个国际艺术品,它是东方文化、蒙古文化、波斯文化融在一起的产物。
画圣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的线条高手,他在总结了历代线条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个人的线条风格,也叫吴带当风。研究中国画的人都会临摹吴道子的线条,他的线条灵动,就像元代青花中的云龙纹,非常潇洒。
阎立本继承魏晋南北朝绘画传统,且对其加以创新发展。《步辇图》线条简练圆润,健劲匀称。古人对于线条形象概括有“十八描”,有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琴弦描、钉头鼠尾描等等,不同线条描法质感表达不同,在元青花中,往往铁线描使用比较多。

唐代 阎立本 《步辇图》
青花绘画正式诞生是从景德镇元青花开始,但从概念定义而言,唐代已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青花。当时青花瓷主要作为外贸商品,如下图唐代巩县窑烧制的瓷盘,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瓷盘图案正是西亚波斯风格。

唐代 巩义窑 青花花卉纹盘
唐代最重要的一个窑口——长沙窑,以丰富的彩绘技法、绚丽的窑变工艺,分别开启了磁州窑瓷绘艺术与钧窑窑变艺术的先河,同时也对青花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装饰手法是先借助毛笔用彩料在施釉的坯上绘画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烧成,彩料经高温处理后色彩经久不变。
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纹样的运用具有独创性,山水、人物、花鸟大都是湘江两岸稀松不过的景物,用铜红铁线勾勒出灵动的线条,再用大笔蘸铜绿等色渲染完成,强调笔情墨趣。如下图线条看似随意,但将鸟的形态生动表现出。景德镇青花瓷画青花时,往往在薄膜纸上先做一个图稿,然后将图形拍在泥坯上,拍完之后再在泥坯上描绘。但是长沙窑看不到这种描绘的痕迹,它绘画一气呵成。1000多年后的今天,哪怕是受过职业训练的艺术家也很难创作出这般灵动的感觉。
唐代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
五代时期线条细且流畅,发展了简笔绘画,寥寥几笔却生动形象,同时这期间的绘画和书法结合,线条更具张力与弹性,墨韵更加丰富,更加高级且富有生命力。
除了传统绘画会影响青花绘画,社会因素也会对青花绘画产生影响。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争频繁,大量金属在战争中消耗,贵重金属变得稀缺。南北方越窑、邢窑等窑口在唐朝近三百年中,不断发展成熟,五代时期无论南北方,日常的使用器皿由“金属为主、瓷器为辅”而全部转向了瓷器。瓷器迎来大发展,这也促进了青花绘画的诞生。
宋元时期
元青花诞生与发展
从唐代到宋代,书写、绘画的方式已经改变。唐代,桌子、凳子都比较矮,往往还是伏案,趴着书写绘画,但是宋代之后,有了高桌,人们的视野也变高了,绘画的线条同样有所变化。
到了南宋,有画师梁楷技法高超,擅简笔画,开启了元明清写意画的先河。通过梁楷的用笔,可以体会出中国画是以气贯笔、写意而出。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泼墨仙人图》《八高僧故事图卷》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泼墨青花正是借鉴《泼墨仙人图》所绘。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在宋以前,景德镇窑的瓷器多为刻画,但是金代北方战乱,磁州窑系等其他北方窑系窑工、画师南逃,于是给景德镇窑带来了大量的优秀匠人,为景德镇元青花的诞生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前期各朝各代美学思想、绘画技法等各方面的发展,对青花诞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宋代瓷胎表面细腻、洁白的青白釉,才是元代青花绘画诞生的物质基础。元代湖州的羊毫笔或兼毫笔逐渐取代了宣笔,这可能是古人画青花使用的最多的笔。
下图是元代釉下彩绘瓷罐,罐身绘有元青花经典牡丹缠枝莲图案,构图也是常见元青花的构图。起初大家都认为这是元青花瓷罐,直到上海专家化验检测发现绘画颜料不含氧化钴,证实瓷罐不是元青花器物。瓷罐图案黑中带有淡蓝与磁州窑器物图案的黑不同,因此,推测瓷罐是南下的磁州窑系工匠,在没有苏麻离青的情况下,使用含氧化铁的颜料在泥坯上所绘的前期元青花。
元代 釉下彩绘花卉纹塔式瓶
这件是至正十一年的至正型青花,从此之后,元青花的装饰、线条绘画整体已经成熟。
谈到元青花必定会有鬼谷子下山纹罐,现在仍有许多人在临摹它的图饰,追求它对气韵的把握,学习它线条的运用。元青花鬼谷下山纹罐图中一虎一豹在拉车,虎豹颜色浓淡拓的比较接近,很难区分。在一些非常精细的盘子上能看见,元代的墨韵以图拓为主,这些墨韵的表现像如今的分水,画面均匀且细腻。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也是元青花里面较为著名的作品。

元代 鬼谷子下山纹罐

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左图的元青花孔雀牡丹纹罐,牡丹绘画较为写意,并且将牡丹单独作为主体纹饰。右图的纹罐中孔雀开屏,尾巴五彩缤纷,与主体的颜色不同。因为苏麻离青在使用过程中,材料研磨的粗细程度,绘画运用的工具不同,都会直接影响最终呈现的效果。

元代 青花孔雀牡丹纹罐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元代 青花孔雀牡丹纹罐 大英博物馆藏
下图瓷罐中鱼刺的画法用的就是铁线描,我在临摹瓷罐的过程中,发现图罐底部的一层水草的空隙较难把握,稍不注意,便无法将水草的气韵生动地展现。这也说明当时的元青花画师已对材料以及绘画的技法掌握得炉火纯青。
元代 青花鱼藻纹罐
下图元代青花高脚杯也能验证这个说法,整体画面呈现写意风格,画师对图案烂熟于心,一挥而就,线条流畅,好似一笔“写”出。
元代 青花诗句缠枝花卉纹高足杯 高安市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
青花中气象的云集与消散
明代不同时期的青花绘画表现不同,洪武时期的画师大多仍为元代的画师,此时的青花与元代相似,但是又有所不同,洪武时期的青花花卉有临摹的感觉,运笔较拙,不似元代青花绘画一笔而成。这可能与洪武时期经历战争有关,窑口处于恢复状态,主体纹饰绘画拘谨,釉色也不像之前那般鲜亮。
直到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绘画才有所改变,开始出现气象,一个时代的陶瓷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气象。将元青花的大碗和明永乐时期的青花大碗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元青花缠枝莲有钝笔、方笔,枝条一笔一笔推出,而明永乐时期的枝条一笔带过。明代的青花线条曲线均匀,变化比较少,逐步走向工艺,所谓工艺就是将其程序化、模式化。

元代 青花莲池纹碗
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碗
弘治、成化时期,青花又开始变化,画面有所不同,成化时期运用的青花料采用平等青,呈现出淡雅的趋势。嘉靖之后开始官搭民烧,民窑出现高峰。
到了清代,绘画主要受到四王和四僧的审美倾向影响,其中四王比较中庸,从艺术的角度,我们往往更喜欢四僧。清代绘画美学著作中,最重要的是清代画家、理论家石涛的《画语录》。石涛把宇宙观和绘画理论、绘画技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绘画美学体系,这个美学体系的核心是一画论。
在探讨青花绘画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把康熙、雍正、乾隆称为清三代。对于顺治以及清三代时期的青花,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它青花分水的运用,尤其是顺治和康熙时期的分水技术,著名的分水大师王步正是在学习康熙时期的青花中奠定个人基础。清三代时期不断地仿明代制瓷的技术,但此时是有辨别地仿制,全方位地学习明代优秀的制瓷工艺和纹饰绘画,而不是一味照抄,这是一种正确的,积极的继承状态。
清代之后的青花在仿制时缺少一种性情,笔法失去灵动,变得更加图案化,这与当时的审美指向有关,如仿宣德时,缺少宣德的那股气息。当用高温将一个物质泥土变成另外一个物质瓷器的时候,气息也随着笔端注入到物质,得以永恒。历代不同时期的陶瓷绘画,其性情、修养、气息都直接体现在瓷器上。
近现代时期
青花承载时代性
王步青花是清代之后青花的一座高峰,王步在学习浅绛彩之后,开始学习国画。他将国画的构图形式与青花语言结合表达画面,形成王步特色青花。民国时期其他青花画师,基本上为传统青花绘画的延续,创新内容比较少,但是王步对于青花的发展与创新贡献比较大。他不仅技术娴熟,有独创的技法,对于青花绘画还有独到见解,撰写了相关的著作。王步影响了张学文,熊汉中,孙同鑫等一批画家,尤其是黄卖九大师,他把王步先生的分水技术研究到位后,结合自己的一些理解,形成了个人风格。
除去受王步先生影响的现代青花绘画艺术家,青花绘画中也有像胡献雅,邓白,祝大年三位老先生这样的国画大家,运用青花颜料表达画面。胡献雅老先生擅长花鸟、书法。画风笔简意深,雄健拙朴朴,被国内外誉为“当代八大山人”;邓白老先生擅长工笔花鸟画,其作品讲格调,重意境,笔墨精纯,气韵生动,能妙夺造化,移鸟语花香于画中,出版有《邓白画集》;祝大年老先生是中国现代工笔重彩绘画壁西和现代陶艺的开拓者。
秦锡麟从事陶瓷艺术研究与创作四十八年间,技术全面,成绩显著,其陶艺作品新颖、大方、豪放、凝重、独具一帜,具有浓郁的时代感和东方艺术特色。由他开创的现代民间青花艺术,对国内外学术界和陶瓷艺术收藏界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当然,目前从事青花绘画的艺术家远不止上述的这些,还有许多热爱青花绘画的艺术家,他们在坚持自身创作,为使青花绘画在当下重新“活”起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青花绘画的发展。我始终相信青花是“活”的,它会承载时代的语言发展,永远生动。
▼ 干道甫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