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埏埴·讲座】《东方美学与当代陶艺》——戴雨享
2023-03-30

|讲座简讯 

        2023年3月21日8:30,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戴雨享教授在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A12-115教室开展了主题为"东方美学与当代陶艺"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黄鉴老师主持,手工艺学院诸多师生共同聆听学习。       

       戴雨享教授在此次讲座中以东方审美为话题切入点展开讲演,为我们带来了当代陶艺在东方审美影响下的创作思绪与突围路径。

 

|主讲人介绍

图片

             戴雨享,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IAC)会员,《中国陶瓷画刊》学术委员、《中国陶瓷》艺术版编委,《陶瓷科学与艺术》编委,浙江文化艺术学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第九、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全国陶瓷艺术大展评委,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湖北美术学院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讲学专家。

 
 
     
 |讲座内容

东方美学与当代陶艺

‍‍‍‍‍‍‍‍‍‍‍‍‍‍‍‍‍      北宋大儒张载《正蒙》中有《大心篇》,说:“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求学不单是心,不单是物,需超越心、物。志有多高,认识就有多宽广。当然,这里还包含才、胆、识、学,相济而成。太史公司马迁语:“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自身的体认和实践,是成功之首要。

       讲座一开始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些,是希望大家在求学道路上不断求知,开阔视野,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感知与认知能力。一个人要不断学习,在专业上要多实践,去体悟和感悟内在的本质,那么就能扩展思维,在专业创作中就容易产生创新创意,否则无法达到的精神的至高境界。而我们身为手艺人,更需要经常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表达?也只有你善于思考、善于求知,你的艺术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在学艺术的道路上,要不断地去看古今中外优秀、经典的艺术作品,拓宽对专业前沿发展的思考,并不断更新和学习。一件器物,从造型的角度来说,看的就是最基本的两条线。但这看似简单的两条线,你却可以看出制作者的修养、技艺、品位和格调。

图片▲古希腊阿波罗青铜像(左)和北齐佛造像(右)

       我们现在对比一组塑像:古希腊的塑像,相对来说是写实的,这与我们东方的佛像大有不同。中国早期的佛像就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中国人会将这些外来的文化产物内化为自己喜欢的塑造形态,并活化为带有东方意向的审美情趣:比如中国人一直惯用线性语言来表达艺术形态,我们会通过线条,笔墨去表达一种意境、一种空间、一种造物的意向。并形成我们东方美学体系。由此东方塑像和西方古典塑像二者却拥有两套完全不同的美学体系:西方艺术相对倾向写实的造型手法,但东方艺术却更注重自我精神的表达。

图片▲北齐佛造像女子手部造像(局部)

         如上面这只手的图像:一只婉约的女性手部造型,微翘的指头与丰腴的手背传递出东方女性独有的内敛与含蓄。这是一件非常纯粹的,带有强烈东方美学的艺术作品,而她的造型某种程度却和写实无关,更多的是一种意象表达。

图片▲汉代供养人石刻造像(局部)

             中国传统艺术对线性语言的妙用,体现在诸多经典艺术作品上。从上图两件供养人石刻的造像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汉画像石的线条语言不仅具有塑造形体的作用,还具有超越其视觉感受之外的情感想象力,其线条视觉张力所延伸出来的力量美、节奏美、装饰美等都赋予汉画像石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蕴和艺术魅力。

图片▲汉代陶马(私人收藏)

         而关于中国艺术线形语言的表达,我还要给诸位举个例子:上图是我收藏的一件汉代陶马, 属于随葬品,其造型洗练,线条流畅,马身上绘画的线条流畅气韵生动地体现出东方装饰美学,造型上饱满线条呈现出英俊战马的矫健身姿。从这匹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简约饱满造型与丰富线性语言在陶塑上体现的综合视觉效果,也能了解东方人塑造动物内含精神时的诸多手法。

图片▲子止弄鸟尊(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上图作为一个青铜器,我认为从审美与实用角度来讲,无疑达到了中国传统造物集大成的艺术高度——一件集抽象审美、装饰美感于一体的实用器物。这种青铜器的工艺水平,甚至于我们今天也未能达到,西方学者甚至认为这件器物的制作水平与审美高度,可以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制作的艺术作品比肩。

图片 ▲宋代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故宫博物院藏)

       而在我们陶瓷艺术领域,也有非常多的经典传统器物。有一件称为三足樽式炉的宋汝窑器物,为北宋时期的官窑器皿,该器皿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显哑青色。全器釉面纯净无瑕,此种传世稀少,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过天晴,宁静内敛的美感。仔细看这件器皿:制作者在满足器型基本功能的同时,尽可能的将中国古典审美的“空”的概念表现得淋漓精致,而在追求“极简”视觉的同时,通过几根“玄线”又给这件作品增添了几分宋人对抽象文人意境的精神追求。

图片▲宋代耀变天目盏

       宋代斗茶文化盛行,宋人饮茶,习惯先将茶叶制成茶饼,饮茶前将茶饼碾成粉末放入茶具中,再以沸水沏之,使茶呈现一层青白色浮沫,而使用黑釉茶具可以很好的衬托出这层浮沫,便于观察茶色、评判茶的优劣。当时宋代有很多日本和尚来中国学禅,学成归国时,争相将这种黑茶碗带回日本,并奉为国宝,因茶碗来自浙江天目山的禅寺,而被日本幕府将军称之为“天目盏”。同时代的江西吉安也有类似茶盏,不同的是吉安茶碗里是带有树叶装饰,还有一种呈现窗花效果茶碗。日本人认为在这些黑茶盏中最有名的当属耀变天目碗,认为其地位在茶盏中当属最高,并称其为天下名器。由此看来,中国东方审美文化体现在陶瓷器物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也是可见一斑。

图片▲宋代影青釉注子温碗(安徽博物院藏)

       宋代实行“兴文”政策,“兴文教,抑武事”,抬高文官地位,厚待文人士大夫,在经济上有各种名目的赏赐,逐渐形成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传统。而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则奠定了宋代艺术文学领域的发展方向,也为酒具的发展和审美意蕴提供了先决条件。上图是宋代的一种酒具:壶体修长俊朗,流细长,把手比较精细,体现出清秀高雅之感。宋代执壶多有盖,盖顶通常用兽形扭做装饰。且宋人习惯把酒温热后饮用,所以又发明了温碗,与执壶配套使用,用时将热水倒入碗中,执壶置于其中即可,使用方便,温碗造型多仿金银器,瓜棱形较为常见。
 
       通过前面的图片介绍,大家基本能体会中国经典器物造型东方审美的表达方式,那么面对如此经典的中国器物文化,我们今天的手艺人应该如何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转换为带有思辨精神的当代艺术创作元素呢?如何活化与再造,我们所从事的当代陶艺事业并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解构方式呢?我想对这些问题的发问,不仅仅体现了从业者对专业学术问题的深层思考,也体现了我们这些文化传承者对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感。

‍       这里,我想与各位分享我对当代陶艺的一些理解与我的创作之路。上世纪80年代的浙江美院,顺应改革开放大潮,紧跟世界艺术以及现代陶艺的发展势头,其大美术氛围,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多的开拓艺术视野的机会。当时我就意识到,当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它不应该只是传统陶艺的简单重复与延伸。而从本质上来讲,当代陶艺应该是对传统陶艺的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我们应该把它从“器”的概念,从古老的已经定型的工艺模式中解放出来,并加以挖掘和发展成富有创新精神的、纯粹个性化的艺术形式,因为它是当代文化和当代艺术的重要表现载体。

图片▲《本空·符号系列之二》

        正因为对陶艺,尤其是对当代陶艺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在创作中逐渐摆脱了工艺性的装饰理念对陶艺创作的束缚,并大胆地向陶艺的本质——“土与火”的艺术本体语言求索和挑战。我的第一件获奖作品《本空·符号》创作于1999年,初看之下似乎带有美国陶艺家佛可斯的影子,对“泥性火性”的诠释十分突出。但我的《本空·符号》比之佛可斯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多了一份和谐和意境,少了一份对抗和冲突。这是一件尝试中西艺术精神融合的力作,我也从中尝试寻找中西文化的平衡点,试图从寻找西方陶艺的源头契入,极力表现“真”意,在现在看来,无疑这样的认知是正确的。    

      图片     ▲《静语》

       前期我的陶艺作品吸收了佛可斯创作中随机和即兴的语言特点,并把它自觉融化进东方意境的表现。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我也还曾经受到其他世界陶艺大师作品的影响,但我参考学习大师作品的目的,只是作为我的学习对象过程,并没有打算随意挪用形式与概念,并以此作为长期的创作方向。       

图片▲《有字天书NO.2》

       如果说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前期还需陶艺大师帮扶一把的话,那么后期则必须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在探索这个课题的过程中,我觉得既要追寻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精髓,又要感触当代文化的思想脉搏,努力达到了解传统和对话当代。中国的当代陶艺,不应该忽视传统的美学内涵,它是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根”。中国艺术一直在探索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不禁发问:何谓“器”?何谓“道”?何谓“以器载道”?我一直在思考、寻找一种非西方精神的艺术评定标准,一种中国的当代陶艺文化模式,并思考如何活化中国传统资源,使其成功转换成中国当代陶艺的表现语言和表现形式。

图片▲《惟德至道·金砖新解》

       于是,在后来创作的一系列陶艺创作中,我尝试突破陶瓷艺术创作的常规,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重新架构,充分体“多元共生,复调多音”等现代艺术表现特征在陶艺创作中的体现。《有字天书》、《泥释》、《时间简史》、《相思鸟》、《目见空华》、《金榜题名——官帽》系列、《风花雪夜》瓷枕系列、《云开空自阔》佛像系列等一系列的陶艺作品陆续被创作出来。

图片▲《吾生何求》

      我特别偏好创作状态轻松的作品——瓷枕系列,它借助了古意,即宋代的瓷枕。《吾生何求》就是特意追求泥的痕迹之时,结合了自己对艺术的阶段性感知体验,我试图立足、活化传统,创新性思考当代陶艺更多的表现语言。

图片▲《艺术简史NO.9》

        如果说我的陶艺创作在之前还是以追寻陶瓷本体语言来表现泥性、釉性、火痕的话,那么后期创作则明显超越泥性而注重观念和文化的演绎,更加注重自身陶艺表现语言的探索和表达。因为求真,不仅局限于材质表现之真,更要能发现当代文化之真。

        今天,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建立一个非西方的,属于东方审美品评标准的当代艺术精神。当代陶艺作为表现当代艺术观念的媒介,需要呈现的已不仅仅是某个物象的塑造或意念的传达,或者单纯的“土与火”陶土泥性的纯粹表现,更重要的是创作主体对当下人文和美学观的理解和通达,从而为当代陶艺家提供更为自由宽泛的创造空间和文化价值。

 

(部分文字内容转自《戴雨享:漫谈东方美学》)

 


 |艺术家作品欣赏

图片▲《金榜题名—官帽系列》

图片▲《有字天书NO.1》

图片▲《时间简史系列之七》

图片▲《风花雪月》

图片▲《相思鸟》

图片▲《瓷石之间》

图片▲《神穴图》

 


|讲座现场

图片▲中国美术学院戴雨享教授讲座现场

图片▲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黄鉴老师主持现场

图片▲讲座现场

图片▲讲座现场

图片▲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