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雍正 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侈口,细颈,溜肩,鼓腹,胫部内收,底部略外撇,形同橄榄,端庄秀美。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制作极为精良。瓶底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双圈楷书款。白净的外壁以粉彩绘桃枝一双,遒劲盘亘,有力地向四周伸张。
枝上绘寿桃八只,圆润饱满,色彩过渡自然,极为可爱。枝梢点缀桃花,花蕾含苞。桃叶施绿彩,正反阴阳,一浅一深,节奏鲜明。桃枝之间绘一对飞舞的蝙蝠。这种将蝙蝠与寿桃相结合的装饰图案在清代极为流行,取“福寿双全”之寓意。粉彩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为所用彩料多为西方传入,所以又被称为“洋彩”。其制作工序是在高温烧成后的白瓷上,以珠明料(黑色)和西赤(红色) 勾勒出纹饰轮廓,然后在轮廓内以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经过填、洗、扒、点等技法,将颜色依深浅的不同需要晕开,最后经700℃左右的低温焙烧而成。由于砷的乳浊作用,当它与各种彩料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使之出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给人一种粉润柔和之感。

清乾隆 景德镇窑斗彩云龙纹瓶

清雍正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莲花纹高足杯

明永乐 景德镇窑青花花果纹大罐


明永乐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宋 定窑白釉“官”字款海棠式碟

明永乐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瓶
小口,短颈,丰肩,鼓腹,从肩部至足部渐收敛,浅圈足,底部无釉。
此瓶式称之为梅瓶,一般作盛酒之用,但宋人也用它来插花。本器为永乐官窑器,形制又不甚高大,因此视之为宫廷陈设器似乎更为合理。通体以青花装饰,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构图疏朗,青花色泽浓艳,造型饱满端庄。

明永乐 景德镇窑白釉刻花花鸟纹梅瓶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几何纹碗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花鸟纹瓶

清康熙 景德镇窑五彩三国故事图瓶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五彩人物图瓶
敞口,筒形长腹,器下腹微微凸起,至底微侈,平底,为明末清初流行的一种觚式。通体釉色白中闪青,口沿饰一周酱釉。
器身纹样以青花五彩装饰,青花色泽浓艳,蓝中微闪灰,红、绿、黄、黑等彩,鲜艳明快。纹样绘画生动,线条活泼流畅。器腹下部辅助纹样为折枝花卉纹,器腹上部主题纹样为人物故事图,刻画的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升仙桥别离时,誓志题桥的场景。

清雍正 景德镇窑粉彩仕女图瓶

宋 钧窑月白釉尊
此尊仿古铜器式样。胎体厚重,胎质坚密,口缘外撇,颈部斜向内收,小折肩,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饰长方形出戟12个,分置在颈、腹、足部,每一节4个,双双对称。足内刷满芝麻酱色釉。足内近底刻有“五”字,指示同类器物从大到小的顺序编号。尊内外所施月白色釉,有的部位呈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线条,似一条蚯蚓在泥土中游走,后人称之为“蚯蚓走泥纹”,是鉴定钧窑瓷器真伪的标志之一。釉色匀净,乳光晶莹,肥厚玉润,形成钧釉的独有特色。有人赞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确有巧夺天工之妙。
钧窑中心窑区在河南省禹县钧台,曾被视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烧造历史一直延续到明代,本器应该是明代早期生产的宫廷用器。钧窑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乳浊状铜红釉而著称于世。该窑的创烧为我国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清康熙 景德镇窑苹果绿釉印盒(一对)
这一对苹果绿釉印盒是非常罕见的作品,罕见之处在于其本意是要烧造豇豆红釉,但经窑火煅烧后的呈色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仅在器盖的顶部、盖口沿一周及器下部近足处可见豇豆红釉色,其余大面积呈现的是苹果绿色。也就是说苹果绿釉是豇豆红釉的窑变异色,其呈色清新可人,较普通的豇豆红器物别有一番趣味,尤为惹人喜爱。
据清末成书的《陶雅》记载:“瓷之苹果绿最为神妙,官窑只有朱红一种。一变为苹果绿,再变为豇豆红,皆朱红之化身,古无此名称也。苹果绿一盒值千金,余尤屡见之。”可见在清末时期,这种苹果绿呈色的豇豆红器物就价值连城,极为珍贵。器底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为典型的康熙官窑器。

清雍正 景德镇窑仿汝釉弦纹花盆(一对)

唐 彩色釉陶双鱼扁壶

明万历 景德镇窑青花花鸟纹罐

南宋 郊坛下官窑贯耳扁瓶
器形为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口部两侧对称饰以二圆筒形贯耳。形制端庄凝重,具有典雅古朴的艺术特点,造型仿自古代铜制投壶。
宋代官窑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官窑至今仍未发现。南宋官窑是宋室南渡后在临安(杭州)另立的新窑。南宋官窑又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之分。现今发现的杭州乌龟山官窑,应为文献所说的“郊坛下官窑”。乌龟山官窑产品以造型和釉色取胜,有厚釉薄胎和薄釉厚胎两类。此瓶釉厚而润泽,釉色呈粉青色;底足无釉,露出赭黑色胎骨,有“紫口铁足”之特征;釉面具有本色开片。

战国 青釉印花龙首提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