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瓷的红与绿
——“中国彩绘瓷艺术寻源”实践教学系列活动
艺术寻源,即寻根,亦寻道。“根”意为“事物的本源”,其被理解为追本溯源;“道”为某事的原则或方法,亦是自然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
宋金时期红绿彩瓷绘艺术开创了中国陶瓷彩绘艺术的先河,是百姓创造的民间艺术,是多民族融合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大红大绿的色彩,奔放恣意的用笔用线,充分展现了中国本土的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
“中国彩绘瓷艺术寻源”系列活动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实践教学课程之一,其聚焦于培养研究生知行合一的设计研究能力。该课程充分利用国内顶级陶瓷艺术设计资源,让学生与文物“面对面”,使他们能够对中国传统红绿彩瓷绘艺术进行深度学习和理解,以探寻艺术发展本源,把握艺术本土化发展脉络,推动守正创新。
此次实践课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务部牵头、设计学系组织,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乐耕教授策划,带领陶瓷艺术理论与创作研究专业的十余名硕博研究生进行为期五天的考察活动。团队先后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山西长治八义窑博物馆及八义镇陶瓷产区,对中国古代红绿彩瓷的历史及其“非遗”传承等方面进行考察、学习,并以“线的气韵构成”为主题的中国古代艺术美学原理为指导,开展传统红绿彩瓷绘艺术当代性转化创作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站
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3年2月28日,朱乐耕教授团队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先参观《中国古代瓷器展》。朱乐耕教授对传统彩绘瓷艺术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剖析讲解和现场临幕示范。下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陶瓷研究所所长、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席鉴定师(陶瓷)耿东升先生为师生一行进行《中国古代红绿彩瓷器鉴赏》专题讲座。耿东升先生从红绿彩瓷器的起源、不同年代和不同窑口对中国古代陶瓷的影响及其在装饰中的地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彩讲述,同时还展示了多件标志性时期的古代红绿彩瓷实物标本。随后,朱乐耕教授现场示范古瓷片临摹,并在摹古的基础上创新,展示如何将古瓷片上的艺术形式“活化”为现代艺术作品的表达。
“中国彩绘瓷艺术寻源”之旅第一站 国家博物馆合影
宋金时期红绿彩艺术
朱乐耕教授在展厅内为同学们作范画
耿东升先生为大家讲授《中国古代红绿彩瓷器鉴赏》
耿东升先生展示古代瓷器实物标本
第二站
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
3月1日,团队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特邀故宫研究院陶瓷研究所所长吕成龙先生在故宫武英殿陶瓷馆为大家授课。吕成龙先生从考古学和材料学切入,以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的数百件精品文物为对象,生动地讲解了中国陶瓷八千年的发展历程。学生们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本土性等有了更清晰、直观的认识,并从多元文化的视角了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文脉。
“中国彩绘瓷艺术寻源”之旅第二站 故宫博物院合影
吕成龙先生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内为大家授课
第三站
走进八义镇
3月2日至4日,团队赴山西长治上党区八义镇开展更深层次的考察和学习。八义窑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窑口之一,烧造史至少可追溯到宋代,其在历史上红绿彩瓷品类是所有窑口中最丰富的。如今八义窑已复烧,并在 2021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八义窑博物馆馆长、红绿彩瓷专家李建平先生的导览下,师生们观摩了大量的古代八义窑红绿彩瓷文物标本、古代八义窑遗址和八义镇陶瓷产区,并与红绿彩瓷“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交流。师生们在八义窑陶瓷产区的交流中心进行古代红绿彩瓷临摹和陶瓷白胎创作。朱乐耕教授强调:“红绿彩瓷绘艺术不仅仅是用红绿彩颜料进行绘画,它具有深刻的民族美学内涵。‘线的气韵构成’是当下的艺术造型语境,为这种民族美学内涵总结出的一种解析和创作理论。通过对文物的研究和临摹,感悟、归纳中国红绿彩瓷绘艺术的深层美学原理,并以此作为新时代中国艺术的创作创新的出发点。”并逐一对学生们的作品做了细致点评,也提出了修改建议。
创作之余,团队还前往八义镇的红绿彩瓷绘画原料矾红的矿址探访,实地调研本土性材料和本土性艺术风格之间的联系。
“中国彩绘瓷艺术寻源”之旅第三站 八义镇合影
八义窑博物馆“寻源”
朱乐耕教授为同学们讲解、示范红绿彩瓷绘艺术
同学们临摹研习古代红绿彩瓷残片标本
实地调研红绿彩瓷绘画原料矾红矿址
朱乐耕教授在陶瓷白胎上进行当代创作
朱乐耕教授对同学们的红绿彩作品进行讲评
结语
“传承是创新的前提”
为期五天的考察活动,朱乐耕教授团队对中国红绿彩瓷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学:从博物馆到产区,从古代文物到当代创作。策划组织此次实践考察,旨在对传统彩绘瓷艺术寻根溯源,了解中国彩瓷的民间性和民族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陶瓷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设计人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仅要有大视野,也要有纵深眼光,要把握东方美学的渊源和内涵,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当代审美价值体系。
本次活动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实践教学课程之一,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新文科建设思路指导下,走出“书斋”,在更加立体的多元学科环境中进行学习。在真实的传统文化传承环境中进行研究和创作,探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下以传承的形式进行创新。
同学们实践创作的红绿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