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展览 | 康青——重塑植物的形态
2023-02-23

康青/Kang Qing

图片

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院),曾任教景德镇陶瓷学院,2001年短期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陶艺家协会理事。

展览:

2023,“虚实之间——陶瓷器物展”,可见光艺术空间,上海

2020,“间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时间表达”中德女性艺术家邀请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2019,第十届上海美术大展,中华艺术宫,上海

2019,“水与墨之匠”中日陶艺展,获神户教育委员会赏,兵库县立美术馆,日本

2017,个展:“标-本”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2017,第二届中国瓷画双年展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

2016,“锋-锐”中国当代手工艺展英国布列斯托,斯托克三大博物馆,英国

2016,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中国美院美术馆,杭州

2016,醴陵瓷谷国际陶艺展,湖南醴陵瓷谷美术馆,湖南

2016,第九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6,德国汉堡手工艺60周年纪念展,德国汉堡

2016,水-土日本京都当代艺术馆,日本京都

2016,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国家博物馆,北京

2016,亚洲陶艺交流展台北科技大学美术馆,中国台北

2015,第八届上海美术大展,中华艺术宫,上海

2014,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西安大唐西市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4,“瓷上敦煌”法国罗浮宫,文化部主办,法国

2014,上海设计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中心,上海

2013,“后石札记”上海双城画廊陶艺个展,上海

2012,“龙窑烧”中国当代陶艺北美巡回展,美国陶艺教育年会展,美国

2011,海市蜃楼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2008,第6届中国当代陶艺双年展,杭州

2007,中国当代艺术展,墨西哥

2006,法国Vallauris陶艺双年展,法国Vallauris

2006,中国当代陶艺大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北京

 

 
 
 

图片

策展人&艺术家专访

 
 
 
图片
 
 
 
Q1
HE Yibo:这次展览您展出的作品是您这几年一直在创作的《标本》系列作品,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您作品中的那些植物的元素。您能说说是为什么植物这种元素会经常出现在您的作品中吗?
 
 
 
Kang Qing: 围绕植物为元素来进行创作,对我来说几乎已有二十余年。
 
植物作为地球最为主要的物种之一,其生命周期虽然不长,但却一如既往的保持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生长繁衍的自然状态。作为大地的一份子,植物不仅具有与生俱来的秩序感的自然属性,同时也携带着娇小与脆弱、诱惑与阴谋、抵触与反抗等生命自然属性。就是在这样的生命进程中不断的演变出各种形态的生命影像和能量痕迹。
 
 
 

图片

红玫瑰,装置,陶,2007

 

 

图片

标本15,陶、熏烧,2006

 
 
 
Q2
HE Yibo:在您的《标本》系列作品中其实运用了新彩和陶瓷花纸等技术,您怎么利用这些工艺技术来创作的?
 
 
 
Kang Qing: 首先新彩颜色和陶瓷低温花纸同属于同样的烧成温度,且都具有半透明性,因而这两种材料在相似的工艺范围内相互配合,扬长避短。运用二者的半透明属性层层叠加植物的图像,在下一层的图像会模糊的呈现出来,形成德勒兹在《感觉的逻辑》里所说的,“通过一种‘以清晰摧毁清晰’,让图像模糊自身产生无焦点的、“触觉的”、“相邻的”具象空间,试图来反抗图像或者手工艺技艺所赋予的可理解的,符合秩序的逻辑。花纸与颜色之间产生碰撞与叠加,一遍遍的反复渲染,一遍遍的反复烧制,直到某一刻我看见这不再仅仅只是植物形象,也不再是二元化的标本,而是画面借着植物的背景开始说话,画面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力量,那是一种由里向外的一种张力。清晰的植物形象遮蔽,就仿佛被时间侵蚀或灰尘覆盖。它们寻找一种堆积感而产生的,触动感性的材料,泥土与图像的再创作,从而留下了那时那刻的生命所经历过的存在的痕迹与力量。
 
 

 

图片

大方砖-011,陶,2016

 

 

图片

大方砖-012,陶,2016

 
 
 
Q3
HE Yibo:你有什么特别喜欢的艺术家、音乐或者哲学家吗?您认为他们给您的创作带来了一些影响吗?
 
 
 
Kang Qing:
二十年前,我记得那是在哈佛角的一家书店里,让我偶然的发现了一本关于植物标本的图片集,瞬间唤醒了我内心对植物日积月累的各种情感堆积。他便是德国的摄影师雕塑家Karl Blossfeldt卡尔布劳斯菲尔德(1865-1932)。以拍摄黑白植物特写而闻名,新客观性摄影代表人,意图呈现事物的本身面貌,因而采取了极为可观而中立的摄影立场。他使用可以将植物放大多倍的照相机,力图将场景的复制与细节的再现推至极致,这种冷峻、不动声色,作者隐匿于作品之后的作品,被摄影理论家们恰如其分地称为“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卡尔.布劳斯菲尔德说到:“我(拍摄)的花朵应当对人们修复与自然的关系有所裨益。它们应该重新唤醒了自然的意义,并展现出自己丰富万千的形态,提醒那些观看它们的人——人应该为了自己,俯下身来,细细观察自己身边的植物世界。”

 

 

 

图片

标-本008-1,陶板,2017

 

 

图片

标-本023-1,陶板,2017

 

 

图片

标-本023-3,陶板,2018

 
 
 
Q4
HE Yibo:您如何看待自己作品与观众的关系,当今艺术家大多数的时候更习惯于把解读权交给观众?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Kang Qing: 就创作而言,对我来说原始的灵感来源往往来自于隐藏在记忆中的感知积淀,无论是自身先天的敏感,还是对外界的触动反应,以及在创作状态中千百次地与材料的反复对话,到后期考虑作品与展示空间的关系等等,这整个节奏大都属于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转换思考过程,就此也仅仅是属于作者个人的思考行为。但对艺术作品来说还应该包括后期创作,也就是指作品与观众的互动,观众对艺术品的解读过程不仅建立起作者、作品、观众之间的暧昧关系,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内涵空间维度,增长了艺术更多的互动性与可能性。
 
 
 

图片

万花筒004,陶板,2017

 
 
 
Q5
HE Yibo:作为在陶瓷世家出生并一直从事陶瓷创作的艺术家,您对今天当代陶艺的发展有什么看法?并对今天的年轻陶艺家进行创作有什么建议?
 
 
 
Kang Qing: 世界和以往相比已经越来越多样化,时光隧道也变得越来越扁平化,快餐文化相继成为主流,这也导致每个人都急切的想快速地穿越这个时间隧道,只有“时”产生,缺乏“间”的感受,无法更多的留意和感受周边的风景。而艺术最初的基因种子往往就隐匿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区域中。如果缺乏追根溯研究分析式的工作态度,这些艺术种子很难被揭开。年轻的艺术家会有与生俱来就携带着的无穷热情与活力,但仅凭这一点往往不够,静下心来花点时间去学习工艺或其他和材料有关的常识,建立起自我的逻辑非常有必要。换而言之,只会具体的材料形式和技术,或只关注抽象的艺术表达。两者都不应该被极端化,因为艺术恰恰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事情,艺术本质上是对观念的制作,观念和制作,两者同等重要。
 
 
 

图片

万花筒005,陶板,2017

 
 
 

图片

作品展览现场

 

“清晰的植物形象遮蔽,

就仿佛被时间侵蚀或灰尘覆盖。”

                         ——康青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收藏请咨询

landblink00

图片

 
 
 
 
 
 
 
 

图片

 

 

展览时间|Duration

2023.01.07-03.09/10:00-19:00

 

策展人|Curator

苏杭|老鱼|何一波

 

艺术家|Artists

(首字母排序)

陈骁(骨几)| 冯哲元 | 高艺峰

高以宁 | 何一波 | 金惠琳김혜린 | 康青

康杨 | 李洲洲、周杨小晓、张冉(桃陶工作室)

廖亮 | 任徐乙凡  | 戎晟 | 王卓(耳语工作室)

袁存泽、许超奇(赤枫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