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专刊:景德镇民窑史略
2022-03-25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千百年来,瓷都景德镇生生不息的窑火,铸就了中国陶瓷的最高荣耀。在历史上景德镇尽管是一座曾为皇帝烧制瓷器的城市,而铸造景德镇千年历史的,正是那些无数不知名的景德镇民间陶工们,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智慧,为景德镇赢得了称雄世界的瓷都美名。翻开一部景德镇制瓷史,就是翻开一部景德镇民窑发展史!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目前考古资料显示,景德镇制瓷业始于晚唐。兰田唐代窑遗址于近年的发现与发掘,揭开了《浮梁县志》、《景德镇陶录》等明清文献所记载的景德镇唐代窑事之神秘面纱,将景德镇瓷器始烧年代向前推进了一个朝代,成为了景德镇市新中国以来重大文物考古研究成果之一。五代,景德镇南河流域湖田、杨梅亭、黄泥头、白虎湾、湘湖,小南河流域的南市街、柳家湾以及昌江流域老城区的部分地区等窑场均烧制青瓷和白瓷。其制作工艺相对落后,制品不见任何的装饰技法,造型单一,仅有碗、盘(碟)、壶,装烧时采用的则是支钉叠烧法,故器物内底及足墙顶端均留下了一圈支钉痕迹。但其中的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胎体白度达70%以上。景德镇是我国江南地区最早的白瓷生产地。与此同时,景德镇还创烧了一种青白相间的瓷器新品种——青白瓷,成为了中国青白瓷重要的创烧地之一。从此,唐代的“南青北白”制瓷格局从此被打破。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景德镇在以后的瓷业发展中不断有石破天惊般的创造。

兰田唐代龙窑窑址

兰田窑遗址出土的唐青釉执壶(修复)

五代支钉叠烧法示意图

五代白釉盘

北宋,景德镇“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瓷器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时人汪肩吾《昌江风土记》载:“其货三大者,摘叶为茗,伐楮为纸,坯土为器,自行就荆、湘、吴、越间,为国家利。”由此可见,窑业是当时景德镇的三大支柱产业及三大官税来源之一。景德镇制瓷业成就主要表现在其胎质更加坚致细腻,釉色更加晶莹剔透,并出现了精美的刻花纹饰,达到了我国宋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引起我国江南数省纷纷仿效生产。于是,景德镇成为了中国宋代青白瓷窑系中的最杰出代表。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真宗帝赵恒以其年号改昌南镇为景德镇,这说明了赵宋王朝对景德镇制瓷业的极端重视。

南市街宋代窑业堆积

旗山窑包——宋代湖田窑窑业堆积

银坑坞宋代窑址遗存的瓷片

南宋初期,景德镇仍然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但是,至南宋中、后期,景德镇本地优质的上层瓷石(如三宝蓬瓷石)经长年开采后而被采掘一空,所使用的中、下层瓷石因耐火度低,烧出来的瓷器容易变形,景德镇已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原料危机。曾一度窑业兴旺的南河及小南河流域,一些中、小型窑场因此而纷纷先后倒闭,几乎只剩下了湖田窑及城区窑场因采用北方定窑覆烧工艺而勉强继续生产。

北宋青白釉狮钮注子温碗

北宋青白釉盏托

宋青白釉双狮如意枕

南宋青白釉印花牡丹纹子母盒

元代早、中期,南宋延续下来的原料危机并没有阻止景德镇窑业生产的前进步伐,相反,随着元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日益拓展,青白釉芒口瓷的产量与日俱增。至元中期,景德镇矿工在城东百里以外的瑶里麻仓山找到了一种新的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并在世界上率先有意识地把高岭土与藏量巨大的本地中、下层瓷石混合使用,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法。高岭土的科学利用,不仅扩大了制瓷原料的来源,还提高了制品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废品率,从而挽救了南宋以来的原料危机,迎来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再度繁荣。这是中国陶瓷工艺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也是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元中、后期,景德镇在烧制青白瓷的同时,还生产黑釉瓷、枢府瓷、青花瓷和釉里红瓷,为元朝宫廷及海外贸易服务。成熟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绘瓷器在景德镇的成功烧造,开创了世界彩瓷时代的新纪元。

元代湖田窑葫芦窑窑址

元代卵白釉葫芦形执壶

元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明代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器厂,垄断了优质的瓷土和最好的青料,控制着各民窑场最熟练的制瓷工匠,并对其生产的品种、样式加以限制,从此,景德镇民窑业步履艰辛,发展缓慢,至明中期开始,散落在各乡村的民窑场逐渐地向御器厂周围迁徙与聚集,建立起规模宏大的手工制瓷工场,形成了原料加工、成型、烧窑、彩绘、选瓷、包装、销售、运输等一系列极其完备的陶瓷产销体系。而且,各行业内部分工日趋细化,“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至此,民窑制瓷业盛况空前。明代文学家王世懋《二酉委谭》记载:“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运至其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

据文献记载,明代后期,景德镇出现“崔公窑”、“周窑”和“壶公窑”等制瓷名窑,其中,“壶公窑”所创烧的“流霞盏”和“卵幕杯”等薄胎瓷轻若浮云,薄似蝉羽,奇巧绝伦,晶莹可爱。昊十九被誉为我国薄胎瓷的开山鼻祖。景德镇民窑业凭其精湛的技艺和雄厚的实力,与官窑同发展,出现了“官搭民烧”的繁荣局面。嘉靖年间,景德镇“主客无虑十余万”,其中业陶者便达万余人。至万历时,“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可见这时民窑实行的是雇佣劳动制。而这种民营窑场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重要标志。

明代,景德镇形成了全国制瓷中心,中国瓷都的至尊地位最终确立。

明嘉靖青花高士图碗

明五彩鱼藻纹蒜头瓶

清代前期,由于匠籍制度的废除以及海内外瓷器市场的不断扩大,景德镇民窑业进入了历史以来的全盛阶段。康熙21年饶州通判、署浮梁知县陈淯对当时景德镇社会经济真实地描述道:“景德一镇,则又邑南一大都会也。业陶者在焉,贸陶者在焉,海内受陶之用,殖陶之利,舟车云屯,商贾电鹜,五方杂处,百货俱陈,熙熙乎称盛观矣”。法籍神甫昂特雷科莱在康熙初年发往法国教会的“书简”中也说道:“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的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在这座“大火炉”中诞生了举世闻名的郎窑红、美人醉、粉彩等珍贵品种。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瓶

清雍正粉彩花卉纹盘(外销瓷)

清乾隆粉彩徽章瓷(外销定制瓷)

民窑瓷业的兴旺,刺激了外来求业人员和旅景瓷商的剧增,各地会馆、行帮、瓷行、瓷庄、红店以及白土行、窑柴行、挛窑店、茭草行、船帮、船行等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城市经济极度繁荣。但是,到了清中、后期,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景德镇民窑制瓷业开始逐渐走向衰退。

历史上,尽管官窑制品至精至美,价值连城,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但论历史之悠久、服务对象之广泛、技术之丰富、市场之广阔等,那还当数民窑。景德镇民窑业不仅制作出名噪一时的珍贵瓷器,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和行业文化。千余年来,民窑为瓷都景德镇树立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编辑:张仲灏

校审:吴海泉

审核:余红生

来源: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

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来源:景德镇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