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塑的鉴赏
2023-08-30

图片

 明清瓷塑的鉴赏

—写在上海“童趣瓷塑展览”前

      陶瓷装饰艺术有二个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具象的“瓷塑”和以绘画装饰内容为主的抽象造型。这也和世界美术的组成内容相一致,那就是“绘画”和“雕塑”。包括“瓷塑”在内的陶瓷装饰的历史演变,它的脉络始终是一致的,只是繁荣程度和审美在各个时期有着些许不同,“塑型”又“塑意”是明清瓷器雕塑的二大特点。今天我们来赏析明清时期的“瓷塑”特点和时代特征。

 

 

明代早期

|白釉狻猊香薰

图片

      首先“瓷塑”诞生,它的艺术创造特点一定是追求与想塑造的参考对象的“象”,但在起初的塑像过程中,创造者的技术和艺术概括能力肯定是初级的,所以早期的“瓷塑”一定是粗糙、简陋和所谓的“古朴”,这是技术水平初级造成的,绝不是刻意想要的结果。中国的陶瓷塑像发源于七千年前,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瓷塑”艺术水平才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时候的“瓷塑”艺术感染力,用今天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已经是到达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所以无论在收藏界还是在流通领域,唐宋时期的“瓷塑”精品价格屡创新高。

 

       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她受到了更多的外来艺术表现手法的影响,并吸收到我们传统的陶瓷装饰手法中来。它的“具象”更加贴近创作者的思想和社会大众的审美标准,“更象”、“更完美”的艺术品出现在了“瓷塑”作品中。中国的“瓷塑”风格可以大概分为南方和北方,明代北方以磁州窑系为主,南方则以景德镇和龙泉、福建窑口为主。仅从艺术风格来区分,北方古朴、南方则细腻。

       明代北方很多著名窑口相继没落,但磁州窑系则继续生产大量的“瓷塑”产品,明代万历十一年(1583年)张应澄在《游滏水鼓山记》中记载到:“彭城陶治之利甲天下”的字句,说明磁州窑烧制的繁荣。明代磁州窑系雕塑作品,延续了宋金时期“磨喝乐”的风格,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更加趋于完美和精细,色彩也一改前朝那种简单红绿彩古朴的风格,作品受到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更是远销到了世界各地。她的主要产品为人物造像为多见,而人物“瓷塑”则以神话人物为主,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信仰崇拜有着直接关系,而欧洲人喜欢的原因则是作为具有异域风光的“雕塑”艺术品来欣赏和收藏的,这种喜好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初。

 

图片

《玄武帝瓷塑

      明代早期磁州窑玄武帝瓷塑,高28㎝玄武帝(真武大帝)以白地彩绘为装饰手法,胸前绘画一条凶猛无比的飞龙,表示着玄武大帝的威严和崇高,脚部有龟蛇一体的“玄武”造型,预示着他的法力无边。无论从造型的比例和人物开脸,都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磁州窑“瓷塑”精品。

       南方窑口的“瓷塑”主要代表作品有福建德化白瓷塑像。她的艺术性至今也可以堪称世界一流,德化明代“瓷塑”也是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白”的魅力。德化瓷塑的主要产品是观音佛像和其他宗教人物为代表,从造像的艺术水平来说,她不仅体现了当时德化窑口的审美水平,更体现了当时人们的那种虔诚的精神态度,所以创造出来的“瓷塑”的艺术水准,可以作为明代艺术水平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的雕塑艺术完全可以媲美当时西方的雕塑水平一个重要物证,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骄傲,更是中国美术的艺术巅峰所在。

 

图片

 明代观音坐像 

     明故宫博物院藏“何朝宗”款观音坐像。此件器物为明代“瓷塑”的代表之作,“瓷塑”柔美动人,给人以慈眉善目的视觉冲击感,除了造型优美,她的釉色极具幽美,玻璃质感强烈、白中泛红是西方人极其推崇的“象牙白”。

 

图片

元末明初龙泉窑《葵口三朵纹盘》

      元末明初龙泉窑葵口三朵纹盘。此盘为艺术欣赏所制作,直径为17厘米,盘中为“瓷塑”三多纹装饰,分别用胎泥雕刻“佛手”、“桃子”、“石榴”后装贴于盘中,制作工艺特殊、时代特征强烈,寓意为社会民众满心期盼的“多子”、“多福”、“多寿”。釉下刻画蔓藤缠绕的阿拉伯风格图案,也是代表当时“瓷塑”作品的多样性结合,活泼可爱、寓意绵长,此作品原为荷兰著名收藏机构所藏。陶瓷器的“露胎”装饰,起源于龙泉并为景德镇湖田等窑口所借鉴。

 

图片

 

       明代晚期景德镇“瓷塑”人物雕像,高度19厘米,人物造型手法使用宋代影青“瓷塑”常用的“涩胎”工艺特点(明代人物瓷塑开脸常见以挂釉为主),人物神态塑造极具艺术感染力。一男一女对视的眼神表达,把塑像内心深处的精神面貌,完全的表现了出来。体现了明代景德镇“瓷塑”艺术表现力的又一个高峰,这件器物的艺术魅力,完全可以和宋代影青“瓷塑”媲美,也是明代景德镇“瓷塑”水平的一个高度体现。这件“瓷塑”头部露胎洁白细腻,和底座火石红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在烧制过程中用了不同的原料或者特殊工艺技术,使得人物造像头部体现出纯净的肤色。

 

图片

 

       清乾隆“牛角挂书”粉彩人物笔洗,高度 16 厘米。“瓷塑”造型为一孩童坐牛背上低头看书,故事出处为隋唐时期一则励志故事,寓意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笔洗内堂分别画有“一甲传胪”和“二甲传胪”,寓意高中榜首。此“瓷塑”造型准确,人物和水牛比例协调,釉色凝厚漂亮,是乾隆时期的一件“瓷塑”精品。

 

图片

 

       清乾隆青花五彩仕女“福禄寿”纹“瓷塑”。此“雕塑”为一少女手持花篮,内装鲜花和桃子,身旁依偎着一只梅花鹿,整体高度19厘米。小鹿用涩胎工艺手法来塑造,鹿身用斑块状的白釉点缀来表现梅花鹿的纹饰,仕女开脸秀美,身材匀称,体现了乾隆时期一位大家闺秀的整体面貌。此件“雕塑”,纤细的人物头部挂釉,让肤色更加干净明亮,这也是清代“瓷塑”的一大鉴定特点。

 

图片

 

      清代晚期粉彩瓷塑“平安有象”。整件“瓷塑”为上下二部分组成,总体高度 20 厘米;上面六角方瓶(鞍)为黄底粉彩缠枝莲纹图案,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瓶”(平)寓意“平安”。大象为灰色描金为底,饰以松石绿、蓝彩、胭脂红、凡红描金,色彩搭配极为丰富,整体造型形象生动,“象”“祥”也,寓意厚重稳行、“喜象升平”,体现了民众心想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图片

 

       清代人体塑像。此“瓷塑”为涩胎,高度为5.5厘米。在清代封建思想极端占据社会道德高度的时期,景德镇工匠塑造了这件“人体”雕塑,应该是非常罕见的。虽然当时作为秘不示人的“压胜”,“春宫”平面作品题材仍可见到,但更具形象的“圆雕”作品实属凤毛菱角,她不仅突破了时代的封建教条,更是作为一件艺术佳品展现给了后世,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这件“瓷塑”虽然残缺严重,但那种“维纳斯”式的艺术美感,强烈冲击了我们的视觉,是一件艺术佳品!

 

      整个明清二代“瓷塑”的艺术水平高超,在传统审美(特别是宋代瓷塑)的框架中,还是或大或小的受到了西方美术思想和审美角度的影响,使得“瓷塑”的造型更加追求“具象”的效果、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虽然艺术特性更加追求逼真并具有浓厚的世俗气息,但思想性没有脱离传统的道德范畴,秉承着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理念,所以明清“瓷塑”不仅造型生动,而且寓意美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明代龙泉窑弥勒佛

 

图片

清炉钧釉蚕虫荷叶笔舔

 

图片

清仿生瓷塑

 

图片

清素三彩和合二仙瓷塑

 

 

 

来源: 鹤槎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