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宪昌:中国制釉第一人
2023-06-13

图片

编者按:蔡宪昌,一个陶瓷行业的泰斗级人物,如今,已经年近八旬。但是他依然天天上班,天天奔赴在一线。今年,是中国制釉集团5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时刻,他特地邀请海内外跟他一起发展壮大的合作伙伴,一起喝酒,一起拥抱,一起畅享未来。

2009年的时候,自己刚从大众媒体转到行业媒体没有多久。当时自己担任采访部主任。任务就是采访“影响中国陶瓷行业的100人。”蔡宪昌是其中之一,于是,在2009年2月23日上午,我从广州来到了佛山,来到了蔡宪昌的办公室。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我不禁感慨,这个老头子精神旺盛的很,口才流利思路清晰,采访结束后,回到广州住所,听录音听了两三个小时,写采访稿写了一个多小时。

2014年,自己的采访合集《陶界首脑》出版后,我专程拜访,并赠送他一本新书,他只是憨笑可掬地说:“感谢你,为行业记录了宝贵的财富。”

2016年8月13日,自己又跑到蔡宪昌的办公室,究竟何事拜访,自己已经忘记。只记得他又在不断讲说他的新发明,新发现,新材料,只记得他带我到一个饭店吃饭。

图片

7年后的今天,即2023年6月7日,我又跟着几个朋友到他办公室,只见他精神好得不得了,浓密的黑发,让人不敢想象,他已经是80岁的老头子。只见他泡茶倒茶热情地招呼我们在场的每个人。谈到新材料,又是激动的不行,不断地在他的储物室翻箱倒柜,把他的好东西拿出来给我们欣赏。“中午我没有午休的习惯,走,一起吃饭去。”然后我们一群人,跟在他的后面,浩浩荡荡地吃饭去了。

聊天的时候,他偶尔咳嗽,他说这是因为前段时间的某一天,天气突然变冷,让他感冒了。但是从上午到中午,笔者都没有看到他吃感冒药。看来,蔡总有自己的养生之道。

80多岁的他,可以看微信看到凌晨1点。这已经是非常人可比。

祝愿他,健康长寿。也祝福中国制釉集团,50岁,生日快乐。

这篇文章是十几年前的稿子,已经收录在《陶界首脑》一书中。今天重新翻看自己写的这篇文章,依然觉得尚有可取之处,于是,又发出来显摆显摆。

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如果喜欢,欢迎点赞。

图片

蔡宪昌

1944年出生于台湾。

1973 年与父亲共同建立中国制釉集团。

1992年创办广东三水大鸿制釉有限公司,1995年成立上海大鸿制釉有限公司,2005年设立印尼中釉公司,2006年设立山东大鸿制釉有限公司。

1996年,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

现为中国制釉集团董事长、佛山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色釉暨原辅材料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图片

 

1、中国制釉第一人

“让中国陶瓷真正走向国际化”、“为中国陶瓷行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这是中国制釉集团董事长蔡宪昌经常挂在嘴上的话。而更令人钦佩的是。在蔡宪昌先生身上始終有着一股振兴中国陶瓷行业的激情。

在佛山同福西二街,中国制釉集团的办公大楼并不起眼。

但是,这里却是佛山陶瓷企业老板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中国制釉集团董事长蔡宪昌已经接待了五位陶瓷企业老板。

“只要是生产高档产品的,都要找我们。”65岁的蔡宪昌从事制釉行业已經35年了,但内心的雄心壮志丝毫未减。“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中国陶瓷行业能走上国际舞台,能与世界一流产品争个高低。”

蔡宪昌的商业策略就是采用“君子打法”,所以他一直称自己为正规军。“为什么要做正规军,因为我们要打造百年企业。我们不是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在整个陶瓷行业,没有人不知道中国制釉集团的,也没有人不知道蔡宪昌。

他将制釉技术从台湾带到大陆,使得中国建陶能够在近 20年的时间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都很敬重我们,原因就是我们给他们带来了快速发展的保障。”同时。业界还给他戴上了一顶帽子—-制釉业黄埔军校校长。蔡宪昌解释说:“”中国色釉料行业的人才大部分都是从我这里走出去的。”

从台湾来到佛山的中国制釉集团,已从佛山走向山东、上海等全国各地。

蔡宪昌眼下最关心的,是如何帮助陶企渡过难关。“市场越不景气,我们越要努力,要想办法让客户赚钱。”

图片

2、对佛山政府的大力支持最感欣慰

“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政府都非常支持我们,这是我非常欣慰的。”

1991年。蔡宪昌带了一批台湾同仁来到国内考察,目的是在内地投资建厂。最终,他们选择了三水。时隔不久,三水大鸿制釉有限公司在当地政府和各部门的协助下,很快完成了建厂的各项手续。

万事开头难,蔡宪昌说,当时各项配套设施很不完善,电力也很紧张,公司只有7个人,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条件十分艰苦。凭着要创亚洲最好的色釉料生产企业的信念和振兴中国陶瓷产业的激情,经过艰苦努力,工厂于 1993年成功实现投产。

“我们进來的时候,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技术,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最后不是自己当老总,就是被挖走了。”蔡宪昌对人才的流失感触很深,因为人才流失的同时,辛苦研究的技术也往往被带走。

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蔡宪昌和他的企业继续培养人才和开展研究的脚步。蔡宪昌回首自己在佛山近20年的发展时,最感欣慰的是佛山政府对他的支持。“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领导们都非常支持我。这是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

图片

3、“赚的钱没缴的稅多”

“人家走一步路,我们要走两步,我们很艰难。”

十年磨一剑,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制釉集团已发展成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色釉料生产厂商,年产陶瓷釉73000吨、混合矿石粉 14000 吨、色料 5000吨、印刷釉 5000 吨,产品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准。1995年,公司被评为广东省先进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海关信得过企业等。至今累计上缴国家税收超过1.8亿元,2004—2006 年,三年上缴国家税收就达 2937 万余元。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艰难。蔡宪昌透露,目前集团生产的成本非常高。“我们也需要行销团队、品质管理团队,要做好企业管理,保证产品品质,还要有好的设备,要设计好产品、把握国际流行方向,最后的成本是很高的。”

在税收方面,集团更是始終坚持依法纳税。“如果我是一个投机商人,随便找个人挂名,拿别人的产品来仿制,那就能减省管理费用、设计开发费用,当然可以卖得更便宜,赚取更多的钱。但是,我不能那么做,因为,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就是要为中国陶瓷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希望中国陶瓷业能够走向世界,促进中国陶瓷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兢兢业业做事,很辛苦。”蔡宪昌笑言,“我们缴税缴了几个亿,但我们赚钱赚得没这么多。”

为了这个使命,中国制釉集团从陶瓷品质、服务、创新角度出发,不断开发高档新产品。“我们是靠品质、靠产品开发来维持市场,来维护客户、来吸引客户的。跟我们合作的客户,一定能赚钱,经过一年、两年,认同、使用我们的产品的,他的产品也会变成品牌。

图片

4、有益社会是行为准绳

“为了这个行业,为了这个公司,我不做任何投机取巧的事情。”

中国制釉集团在蔡宪昌的领导下,一直是特立独行的企业。

“制度化、规范化是我们的特点。我们不但考虑企业的未来,也对未来有长远的规划。有些企业却是‘我今天能拉到生意就做,拉不到生意就拍拍屁股走人,转移阵地。” 蔡宪昌透露,仅他在台湾每年就負担着 3000 多万元的退休金,退休的老员工每个月都能准时拿到。

进入新年以后,很多企业都在恶性竞争,互相拼价格,弄到最后都没有利润。但是中国制釉集团拼不起。“我们不会这样做。他逃税,但是风险性很高,过得了今天不一定过得了明天。我们正当经营、守法经营,半夜敲门也不怕。”也因为如此,蔡宪昌经常被人称为“大傻瓜”。对此,蔡宪昌不屑置辩,“为了这个行业,为了这个公司,我是不会做任何投机取巧的事情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蔡宪昌也很痛苦、很委屈。他不断地质问自己,赚的钱还没有税收多,这样付出、奉献和牺牲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现在他又转变过来了。“只要对提升国内陶瓷、制釉业有益,这是值得的。”而且他相信,只要对行业有益、对社会有益,行业和社会姶終会给企业公平的回报。

图片

5、没有人不知道中国制釉

“如果领奖牌,中国制釉集团公司没有的话,这个奖牌就不值钱。”

蔡宪昌见证了中国建陶行业的发展。无论是 1992-1994年的盲目建厂,还是1997-1998年的企业转制,他都亲眼见证了行业的变迁。

“我认为中国陶瓷在未来的几年要走向国际的话,一定要注意企业形象。”他说,中国建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更要注意自身形象,树立大众信心,注意客户的需求。“美国的东西,我1块钱买回来不卖1块钱,我卖10块,因为有10年维修的保证。中国不同,你卖10块我卖8块一样赚钱。”

近20年来,中国制釉集团一直在为行业的发展默默耕耘。

“没有我们公司不断培养人才,中国陶瓷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坐在记者面前的蔡宪昌,对于自己及企业所做出的成绩给予了自我肯定。

1992年,蔡宪昌进入佛山的时候,就带了 30 多个陶瓷台商进来。

“我不进来,他们没有釉料。”佛山企业老板在谈到蔡宪昌时,无不竖起大拇指,“如果领奖牌,中国制釉集团公司设有的话,这个奖牌就不值钱。因为没有哪一个陶瓷厂不知道中国制釉,没有谁不知道蔡宪昌。”

图片

(采坊时间:2009年2月23日上午,发表于2009年3月9日 《兴邦陶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