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创作总该要说点啥
2023-04-26

图片

“静水留声——马恩杰意象瓷画个人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三宝蓬美术馆供图

4月22日晚7时45分,当马恩杰拿起话筒向来宾自我介绍完毕后,几位坐在后排的女性观众悄悄离开座位,迫不及待地直奔展厅陈列的艺术家画作而去。就在15分钟前,在三宝蓬美术馆举行的“静水留声——马恩杰意象瓷画个人作品展”开始进行启动仪式,活动主办方将艺术家主题短片播放安排为开幕式系列活动的首个环节。

片中的马恩杰依然淡定从容,以不徐不疾的语速讲解自己的创作心路,希望其创作可以让观众情绪轻松,甚至能够从中看到类似桃花源的奇幻景象。“它们不仅呈现出传统山水画的意境,而且画面的背后有唐诗,有宋词”,马恩杰在短片中表示要“以抽象形式去挖掘出山水绘画新的内涵”。

图片

马恩杰

从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陶瓷绘画专业毕业,到在青年策展人曹棠的组织下举行“静水留声”展,正好是10年。而就在这十年光景中,马恩杰不断探索陶瓷绘画与水墨、水彩、摄影等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尝试接触高温颜色釉、釉下五彩等截然不同的陶瓷绘画工艺,近年才将釉上彩作为自己的常用武器,理由是感觉它更利于山水景象的自由描绘。

谈到马恩杰,就不得不提及“好学社”,这是由他、吴涧笙(吴洋)、晏加非、王亮以及刘亮亮等一批青年艺术家组成的特殊团体。之所以称其为“特殊”,就是“好学社”既不同于抱团“卖画”的某些画家协会,也有别于以争取政府扶持项目资金来维持运转的某些机构,普遍具有高等艺术院校教育背景的社员更乐意聚在一起品茗神侃,谈论在创作时如何将传统文化精华化为己用等话题。

正因如此,当马恩杰等“好学社”成员于2019年元旦联合举办“怀文抱器——好学社元旦瓷画雅集”、将作品公之于众时,媒体将他们评价为陶艺界的“一股清流”。有意思的是,“怀文抱器”在位于陶溪川文创街区的唐英学社亮相时,马恩杰更早时期与好友吴涧笙、郑方松交流时的言论也被人翻出。

图片

《春归》 马恩杰

当时吴涧笙向两位好友发问,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瓷绘创作与传统陶瓷绘画之区别,郑方松给出的回答是将从国画中汲取的用笔、设色等“营养”,“协调”地运用于瓷画创作。马恩杰却谈到师长给自己的启发,以及自己对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马恩杰与吴涧笙等人畅谈“民族与世界”话题的轶事,成为“怀文抱器”举办期间的有趣点缀,但这也让不少人注意到,包括马恩杰在内、活跃于景德镇地区的大批中青年艺术家,尽管由于其院校学习经历而常被定义创作深受西方艺术理念影响的“学院派”,但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试图回归本土文化传统,在现代性框架下建构属于自己的创作方法论。

图片

《逍遥游》(局部) 马恩杰

以马恩杰、李颜珣等瓷绘风格颇为抽象的艺术家为例,也许他们的作品面貌与作为理性主义产物的西方抽象艺术在形式上颇为相似,但如果追根溯源地话不难发现,马、李等人的创作,更多的是对重视个人经验与感受的中国绘画传统之延续。

图片

图片

李颜珣山水瓷绘主题作品局部对比

当代陶瓷艺术家、颜山美术馆馆长李颜珣便公开对外宣称,陶瓷是他热爱的“艺术途径”,自己正是通过“陶瓷”完成了每个阶段的艺术思考。艺术创作对李颜珣而言,是艺术家对思考的一种表达和开发,而作品就是思考的“切片”。

由此可得知,马恩杰等人的作品呈现形式虽与西方抽象艺术相似,但其创作仍深耕于中国文化土壤,个人艺术发展脉络极为清晰,艺术家能述说明白自己的创作“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市面上也涌现出许多让人如坠云里雾中的所谓“陶瓷艺术作品”,它们往往以高温颜色釉、釉下彩等形式出现,作者为其取名时多采用“心”、“境”、“曦”等看上去颇为高大上的字眼,如果你询问“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传达的思想时,对方会告诉你“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与人交谈时也喜爱使用“颠覆”、“重塑”等攻击性词汇。

让人诧异的是,如果对这些自称“无知者无畏”的“挑战者”深入了解,便会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属于陶瓷艺术的半路出家者,甚至在触碰陶瓷之前,非但没有经历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学习,而且也没有任何艺术门类的创作经验。只是或是趁前些年陶瓷艺术品市场火热之机积极入局,或是机缘巧合下拿起画笔,然后便自信地将釉料挥洒于瓷面,俨然以艺术先锋自居。

图片

而上文所说的“艺术先锋”之所以对高温颜色釉、青花等陶瓷艺术表现手法青睐有加,是由于他们在将色釉随意泼洒瓷坯之上后,经过窑火烧制常呈现出奇特的肌理或类似于水墨画的视觉效果,然后“先锋”便将这些“作品”冠以“抽象”、“写意”之名推向市场。更有甚者,有意识地搜集陶瓷生产企业遗弃的日用瓷、陈设瓷或陶瓷雕塑废品,或砸碎再重新“组合”、或浇上釉料送入窑炉二次烧制,然后以“装置”、“行为艺术”的名义广而告之。

图片

《青翠欲滴神仙境》 潘凯声

作为景德镇陶瓷绘画界的前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潘凯声浸淫瓷绘艺术达数十年之久,他直言“泼釉成画”现象确有投机之嫌,老艺术家认为无论艺术家的画风、主题或创作初衷为何,但作品本身一定要有内容。他也常在高温颜色釉瓷板上作画,但为了让瓷面釉色与画面达到高度和谐,作品在构思阶段便耗费数月之久对潘凯声而言已是常态。

图片

“言之有物”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

回过头再来看“好学社”成员马恩杰等人的作品,通过对他们艺术成长经历的梳理,历年来所创作陶瓷绘画作品的比对,便可知无论是马恩杰、还是郑方松,抑或是颜山美术馆的李颜珣,他们的创作都能看到画家赵无极所说的“道理”,对“空间、结构、光彩和颜色”等创作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任何一件作品都体现出艺术家的“功夫”。

发生于“静水留声——马恩杰意象瓷画个人作品展”开幕式当晚的另一个小插曲,则是作为此次艺术家个展策展人的曹棠,特意找出几只印有马恩杰瓷绘图案的帆布袋,送给了那几位心急提前离开会场、转而进入展厅去观摩艺术家作品的女性观众。在发掘潜力艺术家方面很有一手的曹棠,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那几位观众将真实而纯粹的陶瓷艺术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