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之美 | 日本茶器的中国式初探·日本陶艺现状
2023-04-18

日本茶器的中国式初探

陶作家如何从日式茶道转身理解中式茶精神

 

这可能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奇怪的题目。

一、茶器本来就从中国传至日本,怎么倒过来写?

二、日本茶器现在不是已经在台湾与大陆十分流行了,怎么会 是"初探”?

三、这个“中国式”又代表了什么?

日本镰仓时代(一一八五至一三三三),在宋朝学习临济宗禅学的荣西禅师将抹茶的饮茶法推广到日本,并撰写《吃茶养生记》(一二一四),作为养生良方逬献给当时的大将军源实朝。其中内容主要强调了茶的药用价值,并且对茶事时茶器的使用方式与流程有清楚的叙述。之后,又将茶种赠予华严宗的明慧上人在高山寺种植,自此茶便在日本各地开始普及,饮茶也在寺庙与上流社会中散播开来,成为日本饮茶文化的开端。

关于宋朝饮茶文化,不得不提及着有宋代重要茶学专书《大观茶论》的宋徽宗,由于他喜爱白茶的白色茶末与泡沫,在黑色的建盏中浮游的姿态,因此称为“末茶”。传到日本后,当地的环境相当适合绿茶的种植,磨成粉末后便成为今日广为人知的“抹茶”流传至今,抹茶成为日本茶道文化的主流,而所谓的“茶道”在日本指的就是抹茶道。

到了明清时中国紫砂壶流行后再传入日本的,称为“煎茶”。不论是“茶道”以茶碗式的抹茶所代表的主流茶文化,或者“煎茶道” 以“急须”侧把茶壶的形式作为支流,即便是时至今日,因为进行仪式繁琐,都只是社会金字塔上层间流行的社交型文化活动,或者成为精英形态的礼仪训练。至于僧侣在寺庙相关的禅修形式,参与人数就更加稀少了。

日本陶艺现况

小的时候,对于日本陶器的印象是“都很漂亮”。到贩卖日本陶器的店家;或者到日本料理店,享受各式各样的陶盘承载量少质精的食物,让美食与美陶互相辉映时,总有一股对美的喜悦感油然而生。日本艺术家鲁山人(一八八三至一九五九)生前企划制作过许多陶器食器,在日本美食业界留下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与其说我们在享受美食,不如说我们在品尝美。”

日本正是一个这样的社会,对于包装,对于食物,对于器皿,对于一般日常生活杂物的精致度的要求,也自认为与生俱来就具有“美”的基因。

然而,在一九九〇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后长大的年轻人们,这样的美的细胞,能够透视艺术作品背后美的元素的能力,正在逐渐崩坏中。越来越多依赖网络营销一夕爆红的商品甚至艺术品,往往透过炒作,让没有判断力的众人追逐热潮。日本老一辈的陶作家不禁感叹着这个在全世界其他地方其实很普遍的现象,年轻一辈的人们失去对美判断的自信,只能随波逐流地争夺他人认同的产品。

食器、茶器、酒器

日本的生活陶艺分为三大类,一是食器,二是茶器,三是酒器。

食器为最大宗,因为日本料理传统上对于食物与器皿搭配的坚持,所以餐厅与家庭会注重两者的配搭。大多数的陶作家赖以为生的来源,一直到今天,多半来自于食器制作的订单。但是由于一般消费者逐渐改变了请客人到家里用餐的习惯,家里不再需要美轮美奂的餐盘;餐厅也由于成本考虑与客人并未特别注重餐盘的美观,让花费在食器的预算锐减。

在一次日本行中,在日本六大古窑之一信乐町的一般餐厅里,我充分享受了当地陶作家手作的各式陶盘,让彼此配搭的食物加分不少;反而在京都昂贵的创作怀石料理餐厅中,惊讶于陶瓷餐盘的朴素,像是一般地摊的出清货。

日本正式茶会采用的铁釉抹茶茶碗

日本茶器,不论是抹茶或煎茶,由于只在金字塔顶端流动,客层非常有限,使得只有少数的陶作家能够出名,而大多数的陶作家,必须靠其他的生活杂器的创作维生。不过也由于抹茶用的茶碗被具有消费力的人群所欣赏,同一位陶作家创作的茶碗,价格是尺寸大小相近的饭碗的数倍之多。至于酒器,也有一群喜爱日本清酒的消费群体;饮酒文化早已深入日本人的生活中,我以前留学时代的日本室友,打开冰箱时,像是满满的不同品牌的啤酒柜。

日本陶艺随着经济的不景气,少子化后年轻人购买力的后退,许多陶作家纷纷转型。还在陶艺界努力的作家们,除了年长的陶艺前辈们已经有了一片自己的天空外,大多数投入以食器为主的杂器创作,少数坚持自己道路以个展的形式积极在各种不同场合包括艺廊、百货公司或美术馆等处展出。

日本传统六大古窑为信乐、瀨户、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由于过往全部是柴窑烧制,靠着各产地特色的木柴与土质凸显不同的风格,现在则是在古窑的土质基础上积极发挥自己的创意与釉色,有的以仿古为优先,有的则选择创新。但是面对一个自泡沫经济以来连续二十年衰退的现况,许多陶作家们都充满下一步该如何是好的无奈。

在日本的三大类生活陶艺中,食器是大多数陶艺家创作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