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板画|瓷与画的完美融合,一种永不退色的极致美
2022-05-24

瓷板画简介

瓷板画是景德镇瓷器艺术的一种形式,是瓷器和纸本书画的一种结合。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出现在明清时期,彼时,瓷板画一般用来镶嵌在屏风、柜门和床架等物件上作为装饰。由于古代使用柴窑烧造,而柴窑的特点导致大型瓷板难以成型,所以古代瓷板画都比较小。到达清末明初,窑炉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型瓷板烧造得以实现。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不少珠山八友和王步等民国瓷器大师的瓷板画作品。

瓷板画具有超越纸本书画的优点,比如颜色艳丽,永不退色等。瓷板画之所以能永不退色,是因为瓷板画采用瓷器的装饰技法,也就是将各种颜色的矿石原料绘制在瓷板画,然后入窑烧制,产生化学反应,最后颜色与瓷胎永久合为一体,就像化石一样,能够保存长久。如果是釉下彩,比如青花瓷板画等,则能像宝石一样永不退色。而且由于瓷板画使用的是矿石釉料,呈色要比纸本书画艳丽许多,能达到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

图片

其品种多样,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斗彩、粉彩等等,图案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人物山水、花卉、虫鸟等图案,形制则有长方、圆形、椭圆、多方、多角、扇面等多种形制。

图片

历史溯源

瓷板画的工艺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图片

当时的瓷画艺人致力于把娟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瓷板画便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了当时重要的商品瓷。

图片

民国瓷板画 尺寸37×29cm

景德镇的瓷板画始于明清时期,民间曾把它镶嵌在屏风、柜门、床架等处用于装饰,明清时期的一些民间艺人,运用中国画中浅绛彩的绘画方式进行临摹和创作,开创了瓷板画的先河。

市场价值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瓷板画的市场价格屡屡走高,是因为这种艺术品不仅需要绘制,还要两次入火烧制,加之是瓷的质地,易发生变形、窑裂,成功率极低,所以精品十分难得;

图片

汪野亭粉彩《竹篱茅舍风光好》瓷板 尺寸39×25.5厘米

其次,以本身就具平整光洁美感的瓷板作为载体能显出画幅色彩鲜明、靓丽、浓烈的审美意境及独特高雅的细腻感来,上面的构图、线条、色彩等都不会走样;

图片

再者,瓷板远比纸、绢等具有更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不怕潮、霉,不易变质。一旦作品完成,色彩将经久不褪,常年如新。

图片

王大凡粉彩《禹王治水图》瓷板

传承意义

瓷板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优点,是绘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在中国绘画史和国际绘画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收藏瓷板画,首先一定要收藏手绘瓷板画,不能是电脑印刷贴花的瓷板画,电脑印刷贴花瓷板画只具有观赏装饰价值,艺术价值不大,更谈不上收藏价值。而在手绘瓷板画中,又以具有天赋的艺术家的作品为贵,作品越有艺术性,则收藏价值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