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走近文史大家 共享艺术盛宴丨徐秀棠:传统要跟着时代走
2023-10-10 来源:新江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提升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全新推出“走近文史大家共享艺术盛宴”栏目,邀请江苏文史大家、艺术名家,展示文艺作品,分享创作故事,用优秀的艺术表达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让更多读者了解带有江苏印记的优秀创作,获得美的享受。本期专访,带您走近紫砂雕刻大家徐秀棠。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勉励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记者近日来到宜兴,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秀堂进行了一席长谈。徐秀棠回首近70年的艺术探索之路,对如何走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之路颇多感悟和建言。

徐秀棠徐秀棠

“紫砂对我来讲是在血脉里”

《呈祥壶》《呈祥壶》

《究竟》《究竟》

《高瞻远瞩》《高瞻远瞩》

紫砂是宜兴最耀眼的城市名片,融诗、书、画、印、茶等多重传统文化于一身,堪称中国传统制陶工艺的杰出典范。“紫砂对我来讲是在血脉里。”徐秀棠说。1937年出生于宜兴紫砂陶艺世家的徐秀棠,从他的太爷爷、爷爷、父母到他下面的两代人都是从事紫砂相关的行业。徐秀棠从事紫砂陶艺近70年,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独到见解。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型陶瓷美术评比获奖,在业内享有盛誉,并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

任淦庭像,1955年任淦庭像,1955年

徐秀棠与师傅任淦庭徐秀棠与师傅任淦庭

从小与紫砂结缘的徐秀棠,他的紫砂陶塑之路,是从他的陶刻师傅——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的任淦庭开始的。1954年徐秀棠随任淦庭学习陶刻,接受中国画及书法的基本功训练。徐秀棠回忆道,“我做了师傅的一个紫砂头像,我师傅也很喜欢,放在他的工作台上,人家来参观就对他说‘这个雕塑很像你啊’。”也正是因为这尊雕像,1958年徐秀棠才有机会,参加由轻工部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联办的“中国民间雕塑研究班”培训,结束后转入中央工艺美院“泥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对中国传统的民间雕塑手法有了深入的了解,继而走上雕塑创作之路。后来,参加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雕塑创作时,他又系统地接触了解了西方学院派的雕塑技法。徐秀棠把雕刻、雕塑与紫砂创作融合一起,从传统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全面地继承了紫砂陶刻技艺,注重陶刻的文学性和创造性,被公认是在形、神上继承发展曼生壶、曼生刻、曼生铭的紫砂大家,同时,他又开拓性地发展了紫砂陶塑,把前人余兴的玩偶、玩具之作发扬光大成一大品种门类,被誉为是紫砂陶塑(尤其是人物)的开山立户者。

《鼓舞》《鼓舞》

《龙》《龙》

《吉祥如意》《吉祥如意》

“传统要跟着时代走”

徐秀棠认为,紫砂陶刻与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同出一源,所以紫砂陶刻技艺不单要注重内容形式、手法技巧,还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书画功力。徐秀棠擅书画、篆刻、雕塑、茶壶创作设计,堪称是紫砂界的一代“全才”,属于紫砂雕塑开宗立派的人物。数十年来,他勤练书法和丹青,在紫砂铭刻、文房雅玩的工艺实践中努力做到独具匠心、文雅近人。业界评价,徐秀棠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志趣和修养,还展现了他作为传统文化人对待人生和手艺的严肃认真态度。

《供春学艺》《供春学艺》

《萧翼赚兰亭》《萧翼赚兰亭》

《关公》《关公》

《济公》《济公》

徐秀棠擅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他所创作的紫砂壶不仅形象独特,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与时俱进的风格。“中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能做的题材太多了。”徐秀棠在谈及紫砂陶塑的创作时直言,“传统要跟着时代走”。在这方面,徐秀棠也一直孜孜以求。业内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其中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每一件都让人回味无穷。《雪舟学画》《萧翼赚兰亭》《坐八怪》《供春学艺》《十八罗汉》……在徐秀棠的作品中,既有浓郁的写实风格,又有变形、写意、夸张的现代陶艺手法。其中《十八罗汉》塑造了老小胖瘦十八种不同的罗汉体态,如远视罗汉,年岁高,远而视,连眼睛都往额上移了位,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很多时候我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于尝试。这种精神状态也会表达在作品里。”徐秀棠告诉记者,他在1987年离开了国营的紫砂工艺厂,转到乡镇企业的紫砂二厂,建立了雕塑分厂,1995年他离开了紫砂二厂,建立并不断完善30亩的长乐陶庄。

《十八罗汉》《十八罗汉》

《坐八怪》《坐八怪》

《雪舟学画》《雪舟学画》

《刘海戏金蟾》《刘海戏金蟾》

“我们创作紫砂雕塑,在利用好紫砂泥的材质特点的同时,也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创作相结合,我们要在传统文化里去寻灵感、找题材、研究表现手法。”在徐秀棠看来,紫砂陶塑作品常常以人生哲理为主题,将传统文化题材的风格与哲理思考融合在一起,突破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固有观念和固定的手法造型,通过内在的张力、形式美感以及多样性的精神维度来呈现出时代的风貌,同时承载了民族文化精神。而正是这种创新,使徐秀棠的作品在民间工艺品中脱颖而出,达到了艺术殿堂的新境界。

“人文精神是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徐秀棠对此感受尤为深刻。作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徐秀棠多次随政府文化交流团到国内外传播传统紫砂文化,努力为紫砂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作出积极贡献。

《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煮酒论英雄》

《吹毛断发》《吹毛断发》

随着工业科技发展,尤其是数控技术的发展,机械化制壶的工艺日益精进。在徐秀棠看来,“从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讲,机器比人做得还规矩、生产效率也高”,但传统的制作工艺不能丢。“紫砂陶制作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手工技艺,有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在里头,应该永恒地传承下去。”徐秀棠十分看重人文精神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发展,人文精神是灵魂。”

《高瞻壶》《高瞻壶》

《亦乐壶》《亦乐壶》

《亦幽壶》《亦幽壶》

《灵豹壶》《灵豹壶》

“艺术本身有着生命力跟存在的价值。所以我老是讲艺术品,价格跟价值是永远不相符合的,价值是永恒的。”徐秀棠坦言,艺术的价值永远无法用经济来衡量,搞艺术“要坐得住冷板凳”“要在里边有自己的思想”。沉静的心态,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正是紫砂工艺的本质所在。泥与火的艺术,倾注了陶艺家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生活美学的深刻理解。

《大亨制壶》《大亨制壶》

《曼生品茗》《曼生品茗》

《狮子香薰》《狮子香薰》

紫砂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匠人的独具匠心。按照徐秀棠的话说,就是作为手艺人更多的还是要“专注于内心、专注于自己、心要正。”虽已是耄耋之年,徐秀棠仍然觉得有许多事要忙,既要把自己的经验积累传授给学生,还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这个时代。他向记者透露,眼下他正专心于把自己的经历、做过的事情进行综合性的总结,“把传统的、经典的东西,以文字的形式总结出来,让以后的人可以更多了解紫砂”。

至今,徐秀棠已出版了《中国紫砂》《紫砂入门十讲》《徐秀棠说紫砂》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紫砂工艺》等多部论著,引领着宜兴陶瓷、宜兴紫砂的学术研究。“在紫砂文化的传承方面,我是尽力在做工作。我这几年老是在做总结性的事情。比如说我一直在收集紫砂陶刻方面、历代以来文人的紫砂茶壶上面用的句子。现在通过整理,可以搜集到2000多条。”徐秀棠话语中满是成就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