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尊工尚艺——马硕山绘瓷艺术展在京亮相
2023-06-05 来源:中国美术报

开幕式现场

5月27日,由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的“尊工尚艺——马硕山绘瓷艺术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拉开帷幕。展览展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画家、研究员马硕山近十年来陶瓷绘画创作的精品。

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负责人周庆富,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原院长刘罡,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姜宝林,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先后致辞,参展艺术家马硕山致答谢词。开幕式由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杨斌主持。

展览现场

周庆富表示,5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最突出的感受首先是两个关键词:“人民至上”和“守正创新”,这是新中国美术事业也是一切事业发展之根本,是我们今天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根本方向。“如今在中国画和陶瓷艺术两种艺术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下,中国画的陶瓷创作也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内容。马硕山的陶瓷绘画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意表现当代人的审美旨趣和精神需求。马硕山作为文化传承的佼佼者,不仅为中国画和陶瓷艺术分别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代文艺创作增添了新的艺术成果。此次展出的作品涵盖各类不同陶瓷器型和不同绘画内容,完美地体现了工艺的有机融合,充分彰显了马硕山在绘瓷艺术创作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周庆富表示。

展览现场

马硕山长期致力于书画及陶瓷绘画创作方面的研究,他以中国画语言为本体,不断对青花、颜色釉以及磁州窑风格的陶瓷创作进行探索和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艺术特色的个人风格。马硕山介绍,“我的绘画启蒙是从我祖父一把陶瓷茶壶上的山水画开始的,这也是我的‘瓷缘’。我真正的绘画之路是从浙江美术学院开始的,得益于诸多名师的指点。我能有今天,感恩老师!感恩领导!我在国画创作之余对画瓷有一种特别的爱好,这与我最初所受的艺术启蒙有关,也和我生长在瓷都淄博有关,对瓷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但画好瓷画的基础还是需要中国画的基本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所以对传统艺术的研究、继承与吸收是陶瓷绘画的根本。研究陶瓷的材料属性和艺术表现,将二者两融合,创作无愧于传统、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这是我过去、现在在做的课题,也是我未来的使命。”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27日。

众家谈

吕章申(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早在2012年,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瓷上写意——马硕山瓷画展”。走进展厅的一刻我心里吃了一惊,没想到马硕山在瓷器上作的画这么好。他很好地把传统绘画的基本功转换到了瓷器上,并借助瓷器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绘画思想和理念,这很不容易。因为当时画界好像有一种风潮,为追求新鲜感,画家们都尝试在瓷器上作画,但成功的不多。有些中国画的高手、名家,也很难把握瓷上作画的特性与技巧,这里面不只是平面和曲面的问题,因为瓷画的料与釉的运用与把握很难。马硕山的画瓷作品,有青花、釉里红,还有各种高温色釉,他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其在瓷器呈现的画面既体现了写意精神,又充分彰显了陶瓷绘画自身的风骨与语言。这可能与他生长在瓷都淄博有关,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很多年过去了,许多画家都不再在瓷器上作画了,硕山却坚持了下来,并不断地探索、研究,而且越画越好,画瓷已成为他写意画的一大亮点。上海的陈家泠先生、北京的李延声先生都是画瓷的高手,而年轻一代的马硕山也可称得上画瓷的高手。

展览现场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硕山是淄博人,淄博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他对瓷器存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感情也成为他的创作基础之一。马硕山的许多画瓷作品饱含了他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和依恋,非常可贵。更难得的是他把这种对乡里桑梓的情感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来源,形成了自我风格特色。硕山人品憨厚,在艺术上有天分,很聪明。他把中国画尤其是大写意的精神与瓷器完美结合到一起,国内能做到如此的艺术家还是不多的。 硕山今年60岁,正处于传统书画家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他将传统书画的气度与笔法化为内在营养,用之于瓷绘创作,他所做的是一种文化结合,这得益于他的艺术基础,得益于他的艺术天分,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他对于瓷上绘画已经颇有所得,形成了个性突出的风格:造型单纯而质朴,釉色鲜艳而深厚,含传统意味同时又有现代气息,那笔墨游动在弧面上的美感,让人不由得体会到“ 圆转如意成锦绣”的诗意境界。

展览现场

姜宝林(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陶瓷绘画从早期的抽象图案逐渐演变为借鉴中国画的图式语言,自清代画家介入以后,陶瓷绘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与纸上绘画具有同等地位的艺术作品。近些年,中国画家画瓷一度成为一种风尚。但是,瓷上绘画与纸上绘画由于材料的不同,画家往往在短时间较难掌握其技法,在我看来,只依靠绘画纸上技法经验而忽略陶瓷特质或太偏重工艺的而弱化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方法都是不成功的。大约十年前,恭王府博物馆为马硕山举办的“瓷上写意——马硕山瓷画展”,我当时看了硕山那批作品,印象深刻。他在对釉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较好地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植入到陶瓷上,增强了陶瓷绘画的人文情趣,也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材料。近期,硕山又把他的一批新作发给我看,作品较之十年之前又有了较大的提升,他对高温色釉及色料的运用更加自如,不仅是对中国画笔墨原型的移植,也巧妙地将釉色的窑变与写意相结合,生成了在中国画中难以出现的艺术语言。更可贵的是,硕山保留了中国画的书写性,其作品呈现出一种中国画独有的文人意趣。

硕山对磁州窑的探索又是另一种呈现,他把中国画计白当黑的特点运用到磁州窑作品当中,使画面语言更加纯粹,加上磁州窑本身的颜色特点,从而产生一种古雅的气质。如果说硕山的绘画仍然是传统表现,那么他以书法为主的作品,则更具有当代性,把古贤经典、诗词文赋书写在器物上,将器型与文字书写相结合,又融入了现代构成的因素,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展览现场

贾德江(美术评论家、美术出版人):从20世纪90年代初始,深受齐鲁文化及家族影响的马硕山,便开始了纸上"青花题材"的挖掘、开拓与创作。他凭借多年积累的传统笔墨功力和对传统文人画精神的认知,极具才华和智慧地将一组组青花器物置于古色古香的老屋之中,让这些形制各异的插花瓷瓶、瓷罐,与明清八仙桌、太师椅、书案、茶具、古旧木门、雕花窗格等相结合,并在充分发挥传统水墨写意技法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纳西方静物画的理念,融合现代平面构成的手法,类似于古人的"清供"作品并"出旧阐新",既有一种怀旧的意味,又饱含人文理想。由此,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面貌具有水墨本体的原创性意义,受到画界的肯定和赞赏。

盛名之下,马硕山以极大的热忱投入瓷画艺术创作,以相当数量的作品缩短了纸上绘画与瓷上绘画的距离,改变了出身于画工或职业画家以此维生的作者,在师徒相承或粉本传授中依旧搞闭门造车的套路,引进了文人画的写意花鸟,以高格调、高修养、高意境的笔墨刷新了瓷器绘画的面貌。我以为,马硕山的瓷上绘画表现出艺术的本体之美和历史文化的积淀之厚,是传统思绪的延续、是传统工艺的出新、是文化传承的结果,是他思想和才情的结晶。

展览现场

冯令刚(国家文物局政策研究处处长):瓷器有其自有的空间形式,陈列于室内的瓷器不仅巧妙地划分和遮蔽了现有空间,而且以自身的边框在其内部形成了另一种空间形式。工艺性纹样只是具有单一的装饰性,艺术家绘制瓷器是以自身独有的空间形式来与陈列空间进行不同空间观念的转换,这使绘瓷作品有了双重的空间展示方式。马硕山在绘瓷的探索中深得其中妙处,在绘制时已然安排好了这两重空间的展现形式。马硕山在绘瓷上不只潜心于研究釉料窑变的潜在规律,而且在瓷器整体的体面上进行构思,尤其是根据器型的特点,大胆打破固有的瓷胎边缘线,让画面延伸至瓷器内壁,这使观赏瓷器之时不再局限于平视环绕,给远近上下视点变化带来不同的视觉形式感。这种对传统瓷器体面空间的突破让传统瓷器在当代艺术中呈现新的生机。

马硕山性情憨厚朴拙,在绘瓷上颇有工匠精神。写意花鸟画有一种文人韵致,他始终将书写性贯穿于花鸟画创作和绘瓷作品。他取法徐渭、八大山人、陈淳、居巢、浦华、吴昌硕及近代写意花鸟画诸家。这种传统书写性的用笔和当代图像构成结合的造型手法以及空间上奇异的置陈布势,让马硕山绘瓷中的笔、釉料的表现方法和空间形式夺人眼目,令人为之惊叹!穷尽窑变之功置于书房的瓷器令满室沉静悠然,瓷壁之上白底靛青的兰草挥洒自如,运笔稳健飘逸、八面出锋,在闪烁不定的光照下飘然而动,恍惚间如入山涧,溪水山风拂袖而过。

马硕山,1963年生,山东人。曾先后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得卢坤峰、舒传曦、姜宝林、马其宽、徐家昌诸先生亲授。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专职画家、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花鸟画创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马硕山 石榴(太白樽)13cm×18cm× 18cm 2014年

马硕山 琴声(镶器)42cm×18cm×18cm 2021年

马硕山 琴声(镶器)42cm×18cm×18cm 2021年

马硕山 新绿(梅瓶 ) 60cm×25cm×25cm 2023年

马硕山 天竺(梅瓶)65cm×25cm×18cm 2023年

马硕山 书法系列 (樽)35cm×29cm×29cm 2014年

马硕山 书法系列——大化养人风(罐)40cm×41cm×41cm 2023年

马硕山 书法系列——明德(笔筒)29cm×33cm×33cm 2023年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 刘 晶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王密林

二审 | 殷 铄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3年出版46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3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