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窑口介绍】瓯窑
2023-05-24

图片

瓯窑位于浙江省温州一带,此地古属瓯越地,史称“东瓯”,故瓷窑称瓯窑。这里东临东海,南邻福建,西北面为括苍山区,瓯江、飞云江由西向东直入东海。瓯窑创烧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到元代,盛于唐、宋而终衰于元代。主要烧青瓷,产品有壶、碗、盘、洗、钵、笔筒、盒等。晋代潘岳的《笙赋》中有“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之句,所指“缥瓷”就是对瓯窑青瓷的赞誉。

图片

瓯窑窑址分布广泛,从1956年、1961年、1984年三次专题调查以来,已查明东汉—元代窑址180余处,分布在永嘉、瑞安、苍南、乐清、泰顺、文成、鹿城和瓯海等县(市、区)。它们多数聚集在瓯江、飞云江和楠溪江两岸。这些地方制瓷的自然条件很好,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可通过船筏运到温州等城市销售,水上交通非常方便。

瓯窑的发展历史演变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代至三国时期部分瓯窑瓷器胎质不致密,胎体烧结度较差;胎釉结合不佳,常有剥釉现象;器形制作不规整,与同时期越窑产品有一定距离。自魏晋时期,瓯窑进入一个成熟和发展期。此时的器形丰富,有很多造型与越窑相似,同时又表现出特有的地方风格。此时常见器型有壶、罐、瓶、碗、碟、杯、槅、笔筒、砚台、水盂、熏炉、虎子、唾壶、谷仓、鸡窝、狗圈等。除了釉色和制作工艺上的差别,此时瓯窑的瓷器造型风格与越窑一样,器形多以动物为原形,如狮、鸡、虎、牛、凤等,有的器形与越窑几近雷同,如鸡舍、狗圈、狮形辟邪、槅、鸡头壶等。说明当时瓯窑分布区域在丧葬习俗上与上虞、绍兴一带是有相同地方的,但是也表现了特有的地域特点的器型,如虎形烛台、牛形灯、凤形碗等。

图片

西晋 瓯窑青釉狗圈

图片

西晋 瓯窑青釉辟邪烛台

常见纹饰主要有水波纹、印花斜方格纹、连珠纹等,并不丰富。南北朝时期出现莲花纹,纹饰工整,但是制作工艺欠佳,常有剥釉现象。东晋早期和南朝,普遍使用青釉褐彩,有文字、花卉或与堆塑并用的点彩。这种装饰手法在东晋时期的越窑曾使用,晚唐吴越贵族墓中出现过,并不普遍,十分独特、典雅。瓯窑的褐彩花卉装饰,一直延续到北宋。

图片

东晋 瓯窑黑釉四系盘口壶

图片

东晋 瓯窑青釉褐彩瓷鸡首壶

图片

西晋 瓯窑青釉辟邪烛南朝瓯窑青釉褐彩瓜形盖罐

隋代至唐代早期

瓯窑瓷器的一个低谷期。其产品的胎体灰白,釉色青黄,开片细碎。唐代早中期的瓯窑釉色青中偏黄,容易剥落。

图片

唐代 瓯窑青釉褐彩双系罐

晚唐至五代时期

晚唐至五代时期,瓯窑青瓷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釉色青淡或青黄,釉层滋润如玉;胎体细腻,胎色白而坚致,胎釉结合紧密。在造型上出现了柔和匀称、活泼清新的风格。五代时期的胎体更加细薄,器形更加精巧,小型器增多。器物的造型也比前期丰富,常见的有执壶、罐、碗、洗、香熏、唾壶、砚和明器桌、筷、椅等。还有一些器型如五代青瓷曲流壶、唐代青瓷刻花粉盒,这类粉盒的器形呈瓜果形,盖体表面常刻有牡丹、莲花、飞天等纹饰,制作精美。

图片

唐代 瓯窑青釉刻鱼纹瓜棱执壶

这一时期瓯窑的纹饰较多,装饰手法也比前期有突破,主要有印花、划花、刻花、绘花、堆塑等,纹饰有莲瓣、荷花、卷草、双鱼、飞天等。从考古资料来看,瓯窑瓷器的纹饰较之越窑丰富,尤其是褐色彩绘纹饰。

图片

五代 瓯窑青釉杯口执壶

图片

五代 瓯窑青釉瓜形带盖小执壶

宋朝时期

温州作为对外贸易的口岸,推动了瓯窑的发展。瓯窑生产进入高峰期。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胎体更加坚致、细薄,呈浅灰色。釉色呈淡青或灰绿色,淡雅滋润;釉层薄,但是均匀、润泽,器内外施釉。主要纹饰有卷草、葵花、牡丹、菊花、双蝶、鹦鹉、如意和形态多样的莲花纹等。这些产品与瓯窑青瓷随着龙泉窑的外销产品一起进入国际市场,常见的青瓷器型有碗、壶、瓶、罐、洗、盂、熏等,品种繁多,还有一些特殊的器型如观音坐像、南宋青瓷盖瓶、南宋青瓷刻花盖罐等。

图片

北宋 瓯窑青釉观音菩萨瓷坐像

图片

北宋 瓯窑青釉褐彩蕨草纹瓷执壶

其中,作为瓯窑青瓷颇具特色的褐彩装饰,绘画题材新颖独特,堪称浙江青瓷窑系中的一朵奇葩。入宋代以后仍然较多地采用褐色彩绘装饰青瓷,这是它突破了单纯刻划纹和模印纹的局限,使单一的青釉瓷的色调发生变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其拥有斑彩、绘画花卉和书写文字诸种形式,纹饰配上淡色的瓯窑青瓷,显得典雅而有趣味。

图片

南宋 瓯窑青黄釉褐彩

宋代以后瓯窑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尽管瓯窑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其风格鲜明的特征,会依然在中国青瓷文化中历久弥新,闪烁着其独特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