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雕塑艺术品的赏析与解读
立体的画卷,形象的再现,
无言的诗篇,情感的交融,
凝固的乐章,历史的凝聚,
永恒的神韵。时代的呼唤。
一、陶瓷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
二、陶瓷雕塑的历史渊源,
三、近百年陶瓷雕塑的发展概况和艺术成就,
四、红色陶瓷雕塑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五、红色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
六、红色雕塑艺术品的收藏与鉴定。
一、瓷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
陶瓷雕塑艺术是以土与火的结合、人们审美需要的艺术。它与其他陶瓷艺术品一样,以陶土或瓷土为材料,塑造立体的艺术形象,经过火的烧造,诞生了这火里的艺术。它是陶瓷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陶瓷雕塑分类
功能:陈列类(包括人物类、动物类、器皿类)、实用类、建筑类和环境类;
装饰工艺:素胎类(素陶与素瓷)、色釉类、釉下彩与釉上彩等彩绘装饰类;
雕与塑本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手法,塑是运用塑性材料的塑造,雕是在硬材质上进行雕刻。
雕塑技法:圆雕和浮雕(包括高浮雕与浅浮雕);
表现形式:镂雕、捏雕、堆雕、卷雕、围塑等。
还有挖、按、印、琢、刻、划等,构成中国陶瓷雕塑的技法和艺术语言因素,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之中,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与情趣,反映现实生活与理想,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丰富和提高,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力和优秀文化传统而驰名中外。
二、陶瓷雕塑的历史渊源
青铜艺术鼎盛的夏、商、周时代,陶塑有陶虎、陶羊、陶猪、陶鱼、陶龟以及人面形陶器盖,陶塑带枷男女奴隶像等,形态生动。春秋战国的陶塑有小型舞俑、侍女俑等,作为明器的彩绘陶俑处在初创阶段已经颇具风采
秦汉时代彩绘陶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秦代以逼真写实的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武士俑、马与将官体形之高大,人物、战马比例之准确,烧造工艺技术之精湛,展示出中国古陶塑艺术已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汉代陶俑题材较为广泛,说唱、乐舞、杂技俑,神态多姿,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是明器,却直接反映出汉代多姿多彩的世间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瓷俑问世。陶塑仍以明器为主,北魏的彩绘陶俑发式、甲胄多为少数民族装束。马的身躯矮短,鞍桥几乎及地。
隋唐时期的陶瓷雕塑更加丰富多样,有瓷俑、陶俑、彩釉俑、彩绘釉陶俑、三彩陶俑等等,尤以唐三彩陶塑最负盛名,唐代也重厚葬。冥器以文吏、武士、男女乐俑及各种姿态的驼、马、牛、狮、镇墓兽为多,形体丰腴浑厚,生动传神,负载的骆驼常配以牵驼的胡人俑,反映出盛唐风采。
宋代陶瓷雕塑已经逐渐转为以佛像为主,题材广泛、品类丰富。当时,南方的景德镇窑已生产专作供奉的观音佛像和孩儿枕及器皿盖上的动物、花果等仿生瓷塑,还有影青捏花奁盒、镂空熏炉、堆塑皈依瓶等。北方的定窑以孩儿枕最具特色。其他诸窑如磁州窑、钧窑、当阳峪窑、龙泉窑等,皆生产各类陶瓷雕塑。
元代的彩绘陶俑手法写实质朴,体现了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瓷塑艺术更趋完善。1955年北京西城区出土的景德镇影青观音,形象典雅、衣纹流畅、缀珠纹饰精细别致。红釉俑像,戏剧楼阁式枕、镂雕工艺装饰新奇,并随着青花、釉里红装饰的兴盛,为以后瓷塑装饰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以福建德化窑瓷塑的影响最大。尤以何朝宗的神佛塑像最具代表性。他的作品远销海外,风靡一时。景德镇的瓷塑艺术随着瓷上装饰的发展而不断丰富,除影青、青花、三彩外,还有豆青、霁红、窑变花釉等,景德镇陶瓷馆藏的《珐花釉童子观音》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上海博物馆藏的《青釉青花加彩绘狮人》形象威严、衣纹遒劲,可见明代瓷雕艺术的特色。
清代景德镇专门从事瓷雕生产的作坊和艺人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从家庭陈设欣赏品、小玩具、清供祭祀器、实用性瓷雕、附属在器皿上的雕瓷乃至应用于建筑装饰部件的瓷塑等,应有尽有。
清代石湾的动物陶塑已形成特色,黄炳的猫、鸭,霍津的牛,闻名遐迩。他们把国画翎毛技法应用于动物陶塑之上,采用特制的铁、竹刻刀细细琢出毛的质感,精致而生动,后被称作“胎毛动物”,一直沿袭至今。
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息息相关,与民间文学、民间戏剧,民间泥塑以及民间石雕、木雕、砖刻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题材内容,都是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文化的直接反映。它把国家命运、民族步伐都在上面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并以强烈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三、近百年陶瓷雕塑的发展概况和艺术成就
1、景德镇瓷雕艺术
景德镇的瓷雕艺术,经明清两代的不断发展,彩绘瓷雕风格已经成熟,造型美和彩绘装饰相结合,产生了艳丽华贵、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平民意识的增强和艺术性与商品性的结合。
传统派有游长子、徐顺元、蔡寿生、蔡寿生、杨海生、杨秦川、蔡金台、何水根、曾龙升与曾山东父子等人。他们都深受福建德化何朝宗一派之风格熏陶,但都能技艺精湛、自运新意,各有所长。
如游长子,善作大型瓷雕和捏像,曾作一丈多高的太白醉酒卧像,形神兼备。曾龙升创作的《孙中山》巨型塑像,选送参加1932年举办的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
徐顺元是镂雕代表人物,受人赞誉。曾作数尺《龙舟》,是镂雕杰作,轰动一时。亦被选送参加芝加哥国际博览会而获奖。
当代景德镇雕塑瓷是由景德镇本土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传统雕塑家与高等学院培养出的学院派队伍组合形成的。其巨大成就乃是传统派与学院派互相融汇、互相促进形成的。这支队伍主要集中在轻工部陶研所与雕塑瓷厂。
学院派周国桢、刘远长、杨苏明 、姚永康、唐自强、凃金水、李恭坤、赵坤等。这些学院派理论素养高,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
1959年,景德镇市政府仅授予三十三人为陶瓷美术家,陶瓷雕塑就占了七位。有曾龙升、蔡寿生、杨海生、杨秦川、蔡金台、周国桢和毛龙汲。由此可见景德镇雕塑队伍创作实力的巨大。
传统派与学院派互相促进,由此形成了一批当代景德镇各擅胜长的卓越陶瓷雕塑艺术家队伍。他们将各种雕塑手法综合运用,形成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显示其精深的艺术造诣。
2、佛山石湾雕塑艺术
清末民初是石湾陶塑发展的兴盛期。名家有陈谓岩、刘佐朝、潘玉书等,以潘玉书的影响最大,他曾从学于陈谓岩。陈氏制陶不仅善仿名窑色釉,而且人物、动物、器皿皆精,造诣颇深。 1925年陈谓岩曾偕同潘玉书等应邀去江西景德镇交流技艺,并用瓷土创作了一些作品。
3、潮州枫溪雕塑艺术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州地区已有制陶手工业的出现。唐宋是潮州陶瓷生产的黄金时代,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突飞猛进,产品经过海路销往东南亚及西亚各国。明、清朝至民国时期潮州陶瓷生产中心移至枫溪区。这时期名师辈出,陶瓷产品渐渐多起来,有单色釉瓷、青花、彩瓷等品种,运用富于潮州工艺特色的堆贴、通花、写生等装饰,器形丰富多彩,将潮州陶瓷产业推向新高峰!
建国后,潮州陶瓷经历生产自救、公私合营、生产合作社和大跃进时期的企业归并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此时,潮州陶瓷制瓷人也不断潜心研究,致力技术创新,涌现了一批名家,如林鸿禧、郑才守、陈钟鸣等。林鸿禧,是对继承和发展潮州瓷塑艺术有重大贡献的瓷塑艺术家。
瓷塑和浮雕瓷壁画也是潮州工艺美术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物瓷塑运用雕、塑、捏、贴多种技法,运用多种装饰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潮州的瓷塑有多项作品被评为国家级优秀产品。
4、福建德化雕塑艺术
民国时期,福建德化瓷塑保持明、清以来的传统风格特色,瓷塑名人有孙为创、颜桂堂、颜晴山、苏学金、许友义等。其中以苏学金、许友义的技艺最精。1915年,苏学金作的《瓷梅花》入选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优秀奖,许友义的《观音》、《达摩》、《木兰》等作品,曾先后在英国、日本等国际展览会上四次获金奖,并被称为“特等雕塑师”。
5、宜兴的紫砂陶塑艺术
江苏宜兴的紫砂陶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已名溢四海,历来制壶名家甚多,但紫砂陶塑较少。清末民初的制壶名家黄玉麟,开始制假山盆景。20世纪30年代,窑场出现了制作雕塑的专业工匠,较有名的杨大丫头,善作神像与动物,如福、禄、寿三星以及狮、虎、牛、蟾、麒麟等。
50年代初,国家对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在内的中国工艺美术提出了“保护、发展、提高”的六字方针。
1953年12月,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在北京举行,景德镇、宜兴、石湾、德化等陶瓷产区参加了展出。
1955年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陶瓷展览会,景德镇、石湾的陶瓷雕塑受到了专家的关注与好评。
1957年和1979年国家和政府曾两次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
1966年以前曾对有突出成就者授予“老艺人”的荣誉称号,以后又制订了工艺美术技术职称制度。
1979年起,原轻工业部和中国轻工总会先后六批443人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2004年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增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制度,到目前为止,已有刘传等一大批著名陶瓷雕塑家分别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殊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艺方针政策
1949年7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第一次美展,1955年举办了全国第二次美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陶瓷雕塑发展中的三大特征:一是传统题材的陶瓷雕塑向健康方向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人物故事和革命现实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品种更加丰富,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新的提高;二是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吸收西方雕塑技法之长,融会贯通,力求创新,地方风格、个人风格更为突出;三是新的艺术观念的影响和现代陶艺的兴起。
50年代以来,在创作题材上打破了传统的观音、罗汉、八仙等一统天下格局,大量历史题材、讴歌新时代、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纷纷问世。石湾有《毛泽东》、《孙中山》、《鲁讯》、《屈原》、《举杯望明月》、《关汉卿》等,景德镇有《孙中山》、《毛泽东》、《工农联盟》、《光荣参军》、《刘胡兰》、《采茶女》等。
60年代至70年代,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各产区的中、青年作者纷纷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学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反映新时代已成为当时陶瓷雕塑创作的主流。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1965年10月“景德镇陶瓷艺术展”在中国美术界举行;1975年2月“广东石湾美术陶瓷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1976年10月“湖南陶瓷汇报展览”在北京中山公园开幕。 1976年10月石湾陶塑展在上海举行,1972年举办了全国工艺美术展,1977年举办了全国工艺美术展,1984年举办了全国美术展。
1963年四川美院成功创作的《收租院》, 1974年中央美院创作的大型泥塑农奴愤,曾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被国外雕塑界誉为“中国放了一颗雕塑原子弹”; 1977年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的四组题为《丰功伟绩》群雕和“汉白玉毛泽东坐像”,充分显示了雕塑家的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严谨朴素的创作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艺术繁荣,经济发展,雕塑艺术家们以饱满的创作激情积极投入艺术创作,新作品大量涌现。艺术研讨会、个人作品展览会、国内外作品展销会等艺术活动频繁。从而出现一个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四、红色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地方风格 和艺术特色
在当代众多的产区中,陶塑以广东石湾为主,包括江苏宜兴、河南洛阳、山东淄博、河北邯郸等;瓷塑仍以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和广东枫溪为主,品类丰富,各具风格。
江西景德镇瓷塑以高岭土为材料,适宜于青花、古彩和粉彩装饰,注重在“彩”字上做文章,其中以釉上、釉下彩绘装饰有青花、釉里红、青花、素三彩、五彩、珐花、矾红描金、粉彩、新彩;以高低温色釉装饰的有珐翠、珐蓝、豆青、霁青、祭红、郎红、窑变花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