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 主办单位:景德镇市委、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日报社
● 论坛嘉宾:
崔 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傅正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任万平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
栗建安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研究馆员,福建博物院考古所原所长)
黄 晖 (新加坡科技局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张 杰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彭绍亮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大学“岳麓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持人语:
陶瓷,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和600多年御窑史,是世界上唯一依靠陶瓷产业支撑千年发展的城市,是闻名中外具有国际范的世界瓷都,是宜居宜业宜游的文化城市。
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千年窑火生生不息。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在踔厉奋发的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做好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这篇大文章,彰显景德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这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崔 恺:
“敬山水续文脉”——谈建筑本土性创作路径
本土设计就是要从众多的要素中寻找思路,用当代的设计语言巧妙地将其表达出来。千年瓷都景德镇匠人将泥土烧造出闻名世界的陶瓷,是从古到今代代相传的佳话,在景德镇进行建筑创作就是要敬山水、爱艺术、续文脉、惠百姓。
现代城市在不断扩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设计应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条件,注重自然景观和场地之间关系,采用不同的规划和设计策略加以实施,并做到同土地环境、景观环境、建筑环境以及当地气候特点相结合。
对待不同的建筑设计,我们始终坚持本土设计原则,从项目所处城市环境中提取有特点的要素作为切入点,选取恰当的建筑语汇去表达,研究如何有效控制结构和设备的技术系统,让建筑空间形态和建筑功能要求尽可能吻合,并把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与建筑的整体协调性。
关注建筑空间构成的同时,建筑环境及历史文化之间的设计思考也不可或缺,对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地域资源、社会资源等都要作出综合性思考。在人文、自然、历史等要素中寻找思路,并用当代的设计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让建筑富有本土设计的特色。
文化观也是本土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强调本土文化。本土设计不局限于民族形式和风格的传承,更应从各种具体的地域文化中,寻找文化的线索和基因,从多层次文化载体中汲取营养,在此基础上寻找历史与当代的结合点,以创新和开放的态度,塑造我们时代的新文化。
在找到建筑形式、使用空间、造价三者结合点外,还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师应该主动地用优秀的设计引导社会向理性、全面的建筑审美演变。让“经济、绿色、美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成为设计主流,而不能只以形式为优先因素,要看重创作立场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
做好的建筑,路径有很多。本土设计是一个宽泛的思考方向,既有大的价值观,又有针对每个细节、不同层级、多样性的设计策略,让建筑创作更好地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找到一个符合当下国情的设计方向。
傅正义:
谈高性能陶瓷材料制备新技术
生物过程启示的制备技术是未来高性能陶瓷的发展方向。
陶瓷材料作为一种具有万年历史的传统材料,因其突出的热力学、机械及化学稳定性,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一直以来,陶瓷制备工艺需要长时间烧结的问题,尤其是高性能陶瓷烧结面临的烧结温度过高、性能劣化的难题,导致其发展受到巨大限制。
为解决高性能陶瓷的合成与制备难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团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生物过程启示的制备技术,也称为材料过程仿生制备技术,希望从生物制造过程得到启示和灵感,发展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新技术。
天然骨骼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生物制造过程。矿化胶原纤维是骨骼的基本构造单元,羟基磷灰石在胶原纤维内部取向合成,形成特殊结构使得骨骼具有优异的力学与功能特性。受骨骼结构形成的启发,武汉理工大学傅正义院士团队设计了胶原纤维内限域合成与原位研究实验系统。以具有胶原纤维连续定向排列的肌腱组织为基础,实现了碳酸锶晶体在胶原纤维内部的合成。这项研究为揭示生物矿物内预应力的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对揭示骨骼形成过程有生物学借鉴意义,对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制备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物过程启示的制备技术是未来高性能陶瓷的发展方向。目前,团队正在重点研究突破生物过程启示的陶瓷材料室温制备关键科学问题,这项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通过研究自然制造过程中生物材料组成和显微结构形成过程的典型特征,开展生物合成陶瓷材料结构形成动力学的跨尺度理论模拟和计算,发展全新的制备技术,这是对已有传统或主流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一种另辟蹊径的革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任万平:
“寓礼于物”——谈清朝典仪与景德镇御窑瓷器
瓷质礼器在清代礼制中的大量使用,推动了景德镇御窑烧造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御窑烧造技艺的成熟。
瓷质礼器从宋代开始,取代了以前一直使用的青铜礼器,成为国事活动中的主要祭祀用品之一。明代陶质礼器数量不断增多,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并普遍运用到吉、凶、军、宾、嘉等礼仪之中。不同礼器的工艺、釉色、形制以及部分纹饰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等级规格和适用场合,发挥了“器以藏礼”的社会教化作用。
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时期专门为宫廷烧造使用和陈设瓷器的皇家瓷厂,体现了古代中国集国家最优资源、生产不计成本、质量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代表了明清瓷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手工瓷业生产体系的集大成者。在清代御瓷产品中,不同形制、釉色和纹饰的礼器产品,不仅生产难度高、产品数量多,还引领了景德镇瓷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中国瓷文化的独特代表。
清代瓷质礼器的生产和运用,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的传承与演变,也反映了清代景德镇御窑高超的生产技艺和完备的管理体系。以瓷质礼器为代表的御窑瓷器产品,是御窑生产制度和产业模式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礼仪用器制度和文化审美转变的历史反映,佐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要深度挖掘清代瓷质礼器的造物理念、造物技艺和器物风格,研究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瓷器产品在国家礼制用器、皇家和宫廷用瓷中的作用,展现中国古代用瓷习惯与生产方式,助力景德镇御窑遗址申遗。
栗建安:
两处古窑址遗产点与泉州申遗的相关问题
系列遗产概念是世界遗产体系近年来的创新点之一,这一概念关联性特征对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极具发展性和创新性的要求,对具有共同价值的一组遗产地开展研究与保护合作,有利于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广泛社会共识、推进能力建设,与世界遗产公约精神高度契合。
泉州申遗项目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它们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这些遗产点分布广、种类多,包括寺庙、民俗建筑、码头、古塔、桥梁、墓葬等,且海边、内陆、城中、郊野均有分布,这些遗产点都能够列为申遗的附属部分。其中包含两处古窑址即德化窑址(元代屈斗宫窑址、宋元时期尾林·内坂窑址)和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
德化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宋元泉州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也显示出在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本地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磁灶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显著特点的产业结构。这两处古窑址都进行过考古发掘,已初步建立文物保护、展示体系,是泉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窑址,因此成为泉州申遗主体遗产价值的重要支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在考察遗址点时指出:古代的遗产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而具体保护方式则应根据各个窑址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状况等,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精心施工。
泉州申遗经验对景德镇的申遗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景德镇要重视遗址周边包含的作坊、街道、码头等近现代遗产点,要能够关联和支撑申报主题,不能仅仅局限于申报的遗址主体部分。要有系统性的学术研究进行支撑,要重视文化遗产内涵的挖掘。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传统手工生产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在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过程中,要重视对景德镇申遗价值主题的提炼,遵循并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提出的“系列遗产”概念,围绕代表性遗产及其关联环境,从功能、空间、社会、文化等多维度支撑景德镇申遗主题。
黄 晖:
景德镇先进陶瓷在全球产业链的定位与对策建议
先进陶瓷赛道是新材料领域最具潜力赛道。随着景德镇的相关技术发展以及产业地位的提升,该市陶瓷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先进陶瓷在原料、工艺方面有别于传统陶瓷,通常采用高纯、超细原料,通过组成和结构设计,并采用精确的化学计量和新型制备技术,制成性能优异的陶瓷材料。按照用途和功能划分,先进陶瓷可分为具有强机械性能、耐腐蚀等理化特性的结构陶瓷和具有电、磁等特性的功能陶瓷。先进陶瓷已逐步成为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许多高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关键材料,备受各工业发达国家的关注,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其他工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各种先进陶瓷功能的不断拓展和需求的不断增加,通信、电子、航空、航天、军事等高技术领域产业,对先进陶瓷的需求更加迫切。2021年,全球先进陶瓷市场规模约3819亿元,同比增长17.26%。
先进陶瓷的创新发展,给景德镇传统产业带来新的活力,打造先进陶瓷与传统陶瓷双双发力的发展格局,是该市陶瓷产业大发展的必由之路。景德镇各类陶瓷企业、作坊、工作室等,75%为艺术陶瓷企业,15%左右为日用陶瓷企业,传统陶瓷产业占比90%。景德镇陶瓷产业去年产值达516亿元,市场主体数量占比75%的艺术陶瓷企业,产值占比仅有36%,小微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景德镇先进陶瓷企业占比不到1%,产值占比达到10%,先进陶瓷发展具有潜力大、产值高、企业少的明显特征。景德镇在快速发展先进陶瓷的同时,要顺应国家先进陶瓷发展方向并关注国际市场需求。2020年,中国工程院发布了面向2035年的新材料强国战略研究,提出六大产业发展方向,每一个发展方向都涉及先进陶瓷。这意味着,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景德镇把先进陶瓷作为优先发展方向恰逢其时,将进一步加快形成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态势。
张 杰:
景德镇遗产特征及其可持续保护管理
遗址是反映一个地方历史功能、生产组织、工艺流程、产品特征的最好证明。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窑业生产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民窑和以贡御贡官为目标的官窑并行发展的生产格局。官窑和民窑在生产分工、管理体制、技术改进等方面均存有差异,但又形成各自优势。正是经过官窑和民窑不断优势互补,景德镇窑业迎来了空前活力及生产高峰,由此推动景德镇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1000余年的瓷业生产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影响了景德镇城市格局,昭示了景德镇瓷业遗产区的复杂性,落马桥窑址片区是其典型代表。落马桥窑址片区有众多历史遗存,包括落马桥元青花遗址、袁家窑、刘家弄古作坊群,以及红旗瓷厂、光明瓷厂、红光瓷厂等。从地理时间尺度分析,该遗址片区具有昌江和刘家码头、田塍肌理与坯房肌理,以及台地、沟渠等路径要素和基本格局要素、地形地貌要素;从社会时间尺度分析,该遗址片区有落马桥遗址和刘家弄历史街区、红旗瓷厂和光明瓷厂等手工业时期、工业时期的历史层积要素;从个人时间尺度分析,该遗址片区有生产技艺空间和瓷工生活空间等群体记忆的遗产要素。落马桥窑址片区的复杂性,意味着遗产保护模式的复杂性,要多维度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构符合叠加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机制。
不同时间的流速、不同时期的层积,意味着城市的复杂性。这一复杂性需要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等部门及社区在管理上的密切协同。在景德镇御窑遗址申遗和试验区建设背景下,景德镇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等部门要有共识的底线、共享的技术平台和信息,既各司其职又统一协调行动,探索出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和谐共生的新模式。
彭绍亮:
超算驱动下的数字经济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发展
新基建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特征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基建能够促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催生新的发展动能。
新基建区别于交通、水利、邮电、教育、科技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其核心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数据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国家明确的新基建范围涵盖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新基建中的5G技术、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本质上就是打造科技新产业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新基建将进一步扩大数字经济的发展外延,打造出覆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商业模式及智慧城市建设。
当有了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源自通信产业的技术和服务,数字经济发展才有了可能性,而实体经济则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落脚点。数字经济并非仅指数字的经济,同时也是融合的经济。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后,新增的产出也属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不仅可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继而推动我国实现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
新基建是提升消费升级的需要,在补齐传统经济短板的同时,它又能服务好新经济,能够激活更多积极因素,刺激更多投资需求,从而推动各个领域创造投资、价值和就业,对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
提升传统基建,加速新基建,是实现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统筹协调好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建立高效协同、保障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融合发展。
新基建将会构建支撑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基础网络,给中国的新经济带来巨大的加速度。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新基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扩大内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