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庆幸出生在一个和瓷同名的国度;我庆幸成长在盛产瓷器的景德镇;我庆幸曾就读于一所专门传授陶瓷艺术的高等学府,而后一辈子在这所学校任教,向年轻人传授陶瓷艺术的“秘诀”;我更庆幸的是,能在有生之年,为举世瞩目的进博会开幕式举办地——国家会议中心(上海),设计两件巨大的陈设陶瓷作品——“江西风景独好”瓷瓶。
2020年,为借助进博会这一人文交流与开放合作平台展示江西陶瓷文化,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向进博会赠送一件礼物。我和我的合作者接受这个任务后,选择制作一对巨型瓷瓶。我们根据国家会议中心(上海)共享厅的空间和色彩环境,对瓷瓶装饰的主题创意、内容提炼、构图布局等进行反复推敲,前后修改10余次,出坯3次,反复烧成,才成功完成了这对巨型陶瓷作品。
这对作品每件高2.06米,直径1.06米,在色彩上以红橙色彩为基调配以大面积金色,安置在共享厅之中,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互映衬,熠熠生辉。回想起创作的艰辛,我的眼眶不禁再次湿润,此中有成功的激动和喜悦,也有紧张工作后的放松和舒缓。
在进行作品主题创作构思时,我邀请了尧宁生先生参与指导,景德镇陶瓷大学何也讲师参与讨论创作。作品题目根据毛泽东主席的诗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延伸而来,寓意江西是红色圣地、绿色家园、千年画卷、发展热土。整件作品以江西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滕王阁作为画面中心,以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主体画面。同时,我们还将井冈山、八一起义纪念碑、二苏大旧址等革命圣地元素融入其中,再加上茫茫林海、鄱阳湖、婺源山水等生态画卷,搭配高铁、高速公路、C919大型客机等日新月异的建设场景,展现了国家跨越式发展的美丽景象。整件作品呈现出庄重、华丽、壮观、宏伟的气势。
作品从造型设计到主题创作,小样设计创作到一比一放样,历经数月。此间,8月酷暑,技师们几次中暑病倒,但互相鼓励,一刻也不曾耽误制作工期。考虑到陶瓷材料的特殊性和成功的概率,在陶瓷胚胎制作时,我们就按一比二比例做了4个花瓶坯胎。按照专业的技术参数,坯胎尺度要放大16%,达到高2.5米,直径1.25米,整个展开面积约有9平方米。我采用的是一种彩色浮雕刻花装饰工艺,整个装饰面积必须是寸寸过刀,刻出不同的深浅变化和层次。经过数月的努力,作品就要入窑烧造了,这离我们实现目标似乎越来越近了。然而,这才是陶瓷成品最关键的一步,也是风险最大的一步。因为坯胎在高温烧成时要排出结构水,收缩16%,坯体在1320度的高温下会像虫子一样蠕动,某个程序出现一丁点问题就会造成瓶倒窑毁前功尽弃的严重后果。
尽管前期的准备很充分,但我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只见窑内瓷瓶扭成麻花状,窑炉也已被压破。我脑子瞬间一片空白。一切只有从头再来。
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我们拼到了第三届进博会的最后一刻,但结果和第一次如出一辙。选送第三届进博会的礼品终究成了泡影。我不仅辜负了领导的的期望和信任,4件作品损失数十万元。这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打击和深刻的教训。
第二年一开春,我们又做了6个同样的大瓶,我先在未刻划装饰的坯体上试验了数次,终于在第3窑、第4窑中烧出两件完好的作品。在临近第四届进博会的时刻,终于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此次创作过程如此艰辛,工作量如此之大,是我始料不及的。细想,如果把前后8件刻花装饰的作品加在一起,辅开面积总和将达到70多平方米,千刀万刀精心的雕琢确属不易。
在陶瓷行业中有一句俗语叫“火中取财”,这次经历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和敢于战胜困难的信心。这些“财富”无比珍贵,让我收获满满。
陶瓷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承载着历史文化。希望借进博会这一重要国际平台,让中国陶瓷惊艳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新时代下这个大国的开放、包容与自信。
何炳钦为作品喷釉装饰
何炳钦与创作合作人尧宁生先生商讨创作构思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