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2点,2022年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吉州窑陶瓷产业发展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组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兴大师为学员们讲授《建窑和吉州窑的不同特点和非遗传承》。
首先,从吉州窑和建窑的起源来看,孙大师认为,它们都属于从宋代开始兴盛,因茶而生的南方窑口,主要生产黑釉瓷。但它们在制作用料,工艺,器型和用途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建窑使用的胎土含铁量高,呈红棕色,吉州窑使用的是米黄色的含沙胎土;建窑主要通过釉面形成的矿物结晶来进行艺术表现,因此需要施厚釉,吉州窑则因装饰手法更加丰富,以施薄釉为主;建窑使用的胎土耐高温,但塑形效果差,烧大件易失败,所以主要做茶盏,而吉州窑除了生产茶盏,还生产瓶、罐、炉等多种器型。
其次,孙大师介绍了建窑遗址的概况,以及自己和家人复烧建盏的过程。
由于历史原因,建窑在南宋晚期逐渐衰落,以致最终断烧。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于1960年开始对建窑进行考古发掘,并在1980年应中央“恢复失传近千年的建窑烧制工艺”的要求,组建恢复科研小组。虽然最开始条件比较艰苦,比如缺乏参考资料,难以找到合适的釉矿等。但经过持续的寻找,反复的试验,最终于南平寻找到合适的釉矿,并于1981年烧制出仿宋兔毫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随后因为资金短缺,研究团队被迫解散,
1982年开始,孙大师开始和家人继续探索和完善建盏的烧制技艺,致力于恢复建窑建盏的整条制作流程和各种釉色。尽管缺少外界的支持,但只要能通过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难,取得突破,让失传的建盏技艺重现人间,就感到非常欣慰,这也是传承的意义之一。2009年后,由于获得政府的支持,孙大师拥有了更好的研发和烧制条件。到目前为止,除了完全柴烧曜变还没完成外,电烧曜变已烧制成功。
孙大师总结,吉州窑和建窑的主要差别,在于原料和烧制技艺。建窑的釉矿珍贵,不可替代,而建窑的重还原烧制技艺也是全世界陶瓷烧制技艺中极其特殊的。建窑的成功复烧,得益于自己对建窑陶瓷特色的把握,因此,对吉州窑的传承与创新,也需要建立在对吉州窑陶瓷特色的清晰认知之上。
最后,学员们就建窑的烧制技艺以及建窑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与孙大师进行了交流,并合影留念。
专家简介
孙建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福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艺术总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研究单位)
福建南平市建窑陶瓷研究所所长(中国十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研究基地之一)
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工程硕士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中华传统工艺大师
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
中国古陶瓷学会专家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
个人作品
孙建兴大师的作品多次获国家级金奖、银奖以及国际陶艺学会大会学术交流优秀作品奖等,获国家专利十余项。在(ISAC)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建盏作品【柿红盏】、【兔毫盏】、【鹧鸪斑盏】、【油滴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
作品【建窑兔毫天目茶碗】、【建窑油滴天目茶碗】、【油滴天目龙虎茶具】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0年,【曜变天目茶碗】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
2010年,为中国上海世博会烧制茶碗、茶杯和茶具,包括建窑鹧鸪斑建盏和曜变建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