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带来董越冬、武文杰的作品介绍。2022年6月13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展于线上开幕。本届展览沿用2.5D线上展厅的方式进行。陶瓷艺术设计系2022届共有8名硕士研究生:董越冬、李梦怡、杨雅芸、白祎祥、蒋成亮、武文杰、鲍国熹、谢雨杉,在白明、邱耿钰、章星、 尹航几位导师的带领下,分别于上虞、景德镇、宜兴、德化、北京等地完成创作。
作品涉及现当代陶瓷艺术、传统陶瓷艺术和日用瓷设计三个方向,既融入了对当下社会和自身经历的理解与体会,又展示出对传统工艺的吸收、转换和更新的力量,以器皿、陶塑、瓷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风格。此次展览展现了硕士研究生扎实的工艺基础以及更加自由地运用陶瓷材料,系统地开展创作研究的能力。
本系列推送将更为详细地呈现陶瓷系毕业生作品及背后的故事。本篇推送将带来董越冬、武文杰的作品介绍。
系主任寄语
今年的疫情对同学们的毕业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使你们的身心不由自主地关心时代并对生命产生更多的尊重,这是大学课程里给不了你们的深刻体验,而你们在这异常困难的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抗压能力和优秀的作品比之常态化的课程学习让老师更觉安慰和感动。
陶瓷是由人类发明的在物质形态上最接近“永恒”的材质,而“永恒”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无论之于肉体还是精神都是极为本源的话题。所以陶瓷艺术才具有了世界性的审美共性和超越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语言方式。
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百科全书”。它既属于物质也属于精神;既是设计也是工艺;既是绘画也是雕塑;既是艺术也是科学;既是生活也是历史;既是平面也是立体;既高贵永恒又朴素脆弱,你们借助陶瓷艺术获得了极为不同的劳作与心智的全面协调与提升,这是你们的人生财富也是你们认识世界与社会的特殊“工具”。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不仅是老清华校训,更是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品质和青年人最应具有的优势,这8个汉字的伟大内涵由你们通过各自富于才情的新的艺术形式来获得传递,用你们优秀而真诚的作品将古老的陶瓷艺术永葆青春是老师对你们最深切温热的期盼。
作为寄语,除了鼓励与美好期望外,我更希望你们有能力在进入社会后,面对无数的困惑和磨难时能真正做到身心健康,用你们的思考和所受教育的能力,保护你们的良知与责任。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向社会索取都应小于你们向社会的贡献。
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
白明 教授
2022.6.6
董越冬
导师:白明
风
风拂拂
浪潮自远方延伸,
共同徜徉
在无尽的波动中,呼吸。
我用陶瓷媒介书写风的旋律,风在拉坯机的旋转里。身体、泥、在旋转中逐渐同频,真实的风、想象的风在转动中诞生。游移、延展、波动,手化为看不见的力量,引导着泥在变幻的运动中留下痕迹,在这些痕迹中我唤醒着有关风的记忆。
01 《然后,我们感受到了风》
瓷、陶、页岩、沙
装置/尺寸可变/2022
当我们感受到风的时候,风早已吹拂而过。我在空灵的白瓷中想象风的本体形态,在沉重的陶土里寻找风留下的足迹。
在这一系列的不同单体中,有关于可见的风——旋风的形态探索、对风的起源的认识以及风在几种代表性的场所之下不同面貌的想象。
陶瓷如“凝固的瞬间”,从液态到固态,能经烧制将一些仿佛仍在变化中的状态保存,因而得以表现不同的风:干燥的、绵柔的、湿润的、激烈的、温和的……
对于风的探索,因为寻找到其与拉坯成型间的共性,使得我拥有看待这一工艺崭新的视角。所有理所当然的,拉坯作为制作容器的途径之后被遮蔽的属性显现出来。
02《拂拂》
瓷/装置/尺寸可变/2022
在这个系列中,我试图寻找微风带给我的感动。
形态的发现来自一次偶然,当泥坯不断平展到达极限之时会从一点开始坍塌。有时坍塌会停在新的平衡中,呈现为一侧线条柔和,一侧挺拔的柔韧外形,这一形态唤起我关于微风中花朵的记忆。
于是,在陶瓷的语境中自然表现微风之景的形式美成为可能,我虚构了一个情景——风中摇曳的斗笠盘。
我将40件直径在25-40厘米之间的斗笠盘以组合的形式展现,在彼此之间形成呼应,通过组合形态展现能量的传递与消解。
微风之中一切都在动,却又给人宁静的感受。似乎就来源于此:风与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又诞生在整体的流动中。我也试着将这些由我自己制造的自然放回到自然之中以完成我对于风的轨迹的想象
“在一些临界点
平衡被打破 重现
泥、瓷与那些看不见的力的较量就此显露
尽管我一次又一次
在手纹留下的漩涡里 重复
重复这个过程
但就像我们不断远离
而再也无法回到大爆炸的原点一样神秘
像每一日
窗前飘来了
新的落叶
柔软的、饱含意志的、有力的、放松的
从森林里来
我得以被偶然出现的形态打动
浮现的是来自过去的幻想
带着这些幻想
到森林里去”
导师评语
董越冬的硕士毕业作品与本科时的创作完全不同,不仅将粗陶改成了细瓷,弯曲的柱形形态让位于拉坯、修坯工艺所形成的独特的瓷泥的自由形态,这看起来是成形手法的不同,但其本质是艺术家对陶艺创作和艺术表达与思考方式的巨大的改变。我很欣赏这样的改变,拉坯修坯的形态在董越冬的眼里是风的样子,这让观者既意外又惊喜同时又很难以各自的认知去对应,这正是她作品的魅力所在。她的作品体现了她“固执”的选择和她在这“固执”的漫长创作过程中所有的喜悦、获得、提升与失望和困惑,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不平庸的品质,这比仅仅是悦目的作品来得更有思考和想象的力量,同时也挑剔着欣赏者的角度。
白明 教授
2022.6.6
武文杰
导师:白明
以“秩序”为议题,组合为形式,探索陶瓷艺术在审美上的可能性。“秩序”既呈现着作品本身的样貌,又蕴含了某种宇宙观,看似变动不居、混沌无序,却又有着某种内在秩序——相互渗透、联结的协调状态。
01 始于方碑
《方碑》
陶、瓷/装置/尺寸可变/2021
正方体,垂直封闭的造型带来强烈的秩序感。
以搭建的方式来制造冲突,而后形成新的秩序。碑作为人类的纪念物,自原始社会以来,就开始被赋予各种精神寄托,在不同的纪念碑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追思、倾慕、守望、荣耀等等情绪,外表沉默的碑蕴含着错综复杂的情感。方碑正是以这种外部庄重,内部却充满冲突的形态来探讨秩序的内部关系。
02 秩序与环境
《1276》
陶/装置/尺寸可变/2021
《1276》是在荒野中用1276块瓦片铺设的人工环境,谋求的是更大场域下的秩序。
烈日的炙烤下,瓦片微微泛白,与周围星星点点的墨绿及土黄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但定神注视时,会发现瓦片铺设的整个场域与周遭环境在某个适宜的范围内显得格外协调,仿佛将那片无序的躁动给按压下来,但又无法将其彻底覆灭,所达到的正是这种人工秩序与自然无序之间的平衡。
03 零到无限
《梯形与非》
陶、瓷/装置/尺寸可变/2022
为了探究秩序的另一方面——同一秩序下的不同,诞生了《梯形与非》。
梯形并非平面梯形,而是立体的梯形圆柱,正面看呈几何状,方正且有菱角,具有人工力量感;顶面看去则是与正面截然不同的柔美圆弧线,而当介于顶面与正面之间的角度时,若是不借助光影,仅通过轮廓线却是难以辨别其形状。于是,以梯形圆柱为蓝本,无数个视觉组合便诞生了。
“与”“非”是电路中的一对逻辑范畴,与门是联通两条电路之间的桥梁,而非门则是两者的沟壑,因此“与非”的概念也代表了我对于这件作品的态度——凸显的是同一秩序中的不同,借此来引发人们对整体秩序与个体差异的关注。
04 秩序的重建
《无界001》
陶、瓷、木/装置/100cm*141cm/2022
《无界·日记》
陶、瓷、木/装置/尺寸可变/2022
《无界》将不被关注的陶瓷碎片和残次品重新组合,通过拼贴的手法“变废为宝”,以此来形成极具包容性的秩序整体。探讨的是强调冲突的秩序。
05 回归
《圣山》
陶/装置/尺寸可变/2022
“心无圣山,何处朝圣。”“圣”即为心中之光,是精神世界中最纯粹、明亮的存在;山则是巍峨、不屈的象征。“圣山”指的便是精神的方向,它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前进的动力皆来源于此。
《圣山》力图将这种庄严且富有承载力的精神重量用最少的语言表现出来,既是我创作思维的收拢,又是新的开始,故谓之回归。
导师评语
武文杰的作品来自于他对庄严形态的偏好,对充满力量与场域感的空间把握。他对纪念碑形和碑的象征意义充满持续的热情,这使他的毕业创作展现了他在以往的陶艺创作上被装饰性技术掩盖了的雕塑方面的能力。他的系列梯形陶艺作品在技艺、装饰、烧成和材料的丰富性上进行了综合且有意义的探索,将一个简单的形态推向了庄严且具纪念感的语境,也体现了武文杰对陶瓷材料的敏感和良好的把握能力。
白明 教授
20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