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紫砂 | 传承、守护与担当——紫砂艺术专委会恢复成立一周年纪念(二)
2022-05-17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兴紫砂是人文精神与独特材料的完美结合,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及多元风格,造就了大批的杰出人才。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紫砂人,创作了丰富多样、广为留传的作品。值此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专委会恢复成立一周年之际,本期特选登了专委会中部分成员的作品与大家共赏。

图片

作品:《红船》,作者:季益顺(专委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设计这套红船的初衷是为了庆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考虑到充分展现党的元素,和紫砂制作工艺的多样性,作者以九件套(一壶四杯四碟)的形式来设计制作。主体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艘船,那是党的起点。把这艘船设计成了一艘更现代化的船,意味着共产党经过百年的发展建设,更具能量。壶体与配件的呼应,从装饰图案上入手。在壶盖正上方用金丝勾勒一枚五角星,与四只杯子的杯型组成五个五角星,杯垫设计成了等边五角形。整件作品的装饰兼以金丝镶嵌的工艺来完成,融合紫砂泥的五色土填充,让勾勒的火焰纹饰,祥云纹饰党徽等色彩艳丽,清晰细腻。

图片

作品:《水云间》,作者:史小明(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水,于大地上自然无边,遇折则改,遇山则绕,遇引则聚,变则通,继而源远流长。艺海无涯,需重本质之天然雕刻,也应随心之向往流露,能达心手合一之技艺,通过传统雕塑技艺的写实表达,融入作者朴素的内心所思,让人们有眼观之处的诚服感受,遵守大道,谈笑自若,方能行走自如。

       云,于高空中变幻莫测,能积能散,能淡能实,能上能下,风能带走,雷却无奈。坚守自我的纯净,既出世跳脱,也入世而安。作者深谙艺术是生活的升华,通过作品诉说自己对生命的喜爱,并由这最切实的感谢而发出内心赞美,握住掌心的温暖,包容重情,忠孝善良,是最踏实无畏存在。

       作者通过两种紫砂泥的对比撞色身体和服装,使人物造型即兴活泼,古朴自然,脸部表情极富感染力,眼神传神。运用堆、捏、琢、按、挖等多种雕塑手法:其一体态流畅,衣褶波纹流动,如水回旋而收;其二笑而实坐,坦然注视远方,睿智而安详。其三云袖空灵若飘,张开包容;每个体态精准地表达出作者的创意,水云自然间也有儒释道的精神所在,是智慧的界点。依道而行,意志坚定,志存高远,豁然贯通。在艺术人生中耐得住寂寞,专注恒一,虚怀若谷,静待花开。在生命长河中不惧困扰,拿得起、看得清、放得下。

图片

作品:《无我相》,作者:葛军(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无我”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以不实之义为无我。

       作品以清水泥为骨,澄澈无暇,以烈火而浴,坚毅沉着;四方的造型,传统与规制兼顾,圆润的棱角,创新与柔韧并存。于壶身做出佛祖的镂空之相,让人眼前一新,而光得以透出,暗暗契合“无我相”之名,于细节处体察作者深意。采用独特的色饰技法,将点点佛光跃于壶上,让人在品茗之余,能沉下心来,静静参悟“无我相”三字的意味。壶嘴和壶把以祥云的飘逸姿态为型,随衬在佛像的两侧,既得意趣,又非常实用。

图片

作品:《铁骨冰姿》,作者:范建军(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作品以传统题材“梅花”为设计主题,一壶、一盘、四杯,梅枝俊俏,树瘿苍劲。“暗香”、“寒香”、“蕴香”、“凝香”、“浮香”,充分体现出花中之魁独具魅力之处,而“铁骨冰姿”题款更是突出了梅花傲雪凌霜之个性。每个单件都以中国画题款形式铭刻上中国历代诗人题咏梅花诗。诗画结合,充满诗情画意。

图片

作品:《守望》,作者:钱章法(专委会副主任,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创作灵感来自于内心的一种期待,通过紫砂泥塑造成有壶功能的一件作品。作品主要以太湖石元素结合紫砂壶创作,以造型语言来表现作品内涵。与传统紫砂壶概念相隔甚远,但完全符合中国化审美特征。

图片

作品:《无咎》,作者:张振中(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周易 系辞传》中云“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谓易之道也”,看似平淡无奇,却是指导人生的至高境界。在艺术创作中亦是如此,重复无以成为传统和经典,面对当代文化审美不断反思、再造,将现代陶艺理念与传统紫砂技艺相融合,重新构建一条具有当代意义的紫砂新路径,《无咎》正是起点。三件不同体量的作品以紫砂材质模拟金属锤痕、修缮锯钉作为壶体主要构成,又使用新工艺用铂金和黄金层作为壶体外壁装饰,寻找紫砂装饰手法的另一种可能性,如古金铁,隐隐更自夺目。

图片

作品:《律动》,作者:王辉(专委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此作品在注重紫砂功能效用的基础上,采用不规则的线条对简单形体进行分割和重构,力图营造一种新的、符合当代审美意趣的艺术形态。

图片

作品:《六方瓶》,作者:蒋琰滨(专委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万壑动晴景,山禽凌翠微。绣翎翻草去,红觜啄花归。”雉鸡破石,六方玲珑,每一面都是风景,每个角度都有生命律动。画中跃然而发的动势和书法的闲趣飘逸相融相合,让整件作品变化横生。瓶身刀刻书画,以刻刀的轻重、疾徐、顺逆勾勒出高石、雄鸡、水仙,展现洒脱之境。配之以宋人王禹偁的《村行》以及元人赵孟頫《纪旧游》,于古韵之中显闲趣,画墨之间藏心灵。

图片

作品:《鲲·鹏》,作者:毛子健(专委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创意来源于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以恣意挥洒的线条,张弛有度的造型,将古典神话中的物象通过紫砂完美呈现。颇具设计感的壶身如波涛起伏,生动刻画出鲲演化为鹏的动态之美,壶嘴与壶把的搭配富于变化,如鱼游舞,似鸟展翅,展现出鲲鹏搏击长空、纵横大海的非凡力量。壶身巧妙融入大漆装饰艺术手法,呈现别具特色的艺术效果,清新高雅,与装饰线条交相辉映,让人联想到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作者将道家文化融入设计,渲染营造出一种自在逍遥的浪漫意境,亦是对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与逍遥的人生态度的升华。

图片

作品:《栖夏一隅》,作者:赵曦鹏(专委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荷花、荷叶、莲藕、莲蓬、蜻蜓等具体物象,组成了一幅关于夏天的颇具诗意与浪漫色彩的画面。整器如一池静谧的荷塘,圆润饱满的壶身,若一池静水,因黄金段泥温润清朗的肌理而变得格外明亮耀眼,仿佛被夏日灼热的阳光照耀着。壶流塑以节节莲藕,白嫩肥美,憨厚可爱,壶把则以荷梗弯曲的姿态呈现,其上毛刺隐现,细节上的精致,逸显幽雅,沉静隽永。一朵开得姣好的荷花随壶把之势悄然攀上壶面,红花绿叶,莲子荷心,清姿曼妙,一只蜻蜓栖息在荷瓣上,薄翅微垂,慵懒自得,仿佛早已沉醉于这荷塘一隅,闻清香溢壶,勿扰于尘俗,静得雅致,静得清远。别致雅趣的造型,虚实相生的线韵,挺拔贯通的气势,逸如花之君子,清雅高洁,秀雅出尘,香远益清,不露锋芒,得天独厚的气质令人神往。

图片

作品:《禅墩·唯想》,作者:范泽锋(专委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设计需要从生活中寻找,最重要的还要从自己的领悟中寻找。无论是在工作,制壶中都要让自己有着一份沉稳的心态,需要让自己冷静,平和。看一样东西需要从多角度的去观赏,寻找到其中的美感。

       作品以笼型元素入壶再以筋纹装饰,壶身鼓腹,端足,多边嵌盖制作精密,得钮作五瓣,每瓣装饰卧佛镂空,寓意五福降临,祥瑞将至,线条自得钮处呈律动曲线均匀分布至壶底,配合直流搭配耳形壶把,层次分明,造型简练,凹凸有致,通体观之典雅华贵。

图片

作品:《汉韵华章》,作者:吕俊杰(专委会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作品由一壶六杯一瓶一香插组成,加上相 应的杯托六件,共计十五件套。江河流彩,玉柱凌烟;锦绣文章,圭璋闻望。此套壶以生动的艺术手法,将中华传统玉饰文化、寅虎文化、数理文化融为一体,充满浓郁东方传统文化特色。

      《汉韵华章》套壶,以紫砂艺术语言演绎盛世中国的文化风采,是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次礼赞!

图片

作品:《飘菊壶》,作者:沈建强(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在1995年的一个秋天,作者看到秋风吹菊花那种动感优美的舞姿,产生了创作灵感。但因誉师张一成曾说过:“制作筋瓤壶一定要把工艺流程,技法和工具想通了才能下手,想不通就不要做。”于是作者当时只是画了设计稿而没有制壶。直到2000年才开始创作。该壶根据秋季菊花盛开,随风飘动的自然景色构思而成。并配有杯盘和工道杯成套,并有大中小一个系列。这是作者从事筋瓤研究接受第三个挑战的代表作。

图片

作品:《十六竹》,作者:高湘君(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常有以物抒情的手法来喻指高雅的情操,寄托崇尚自然的节操。无论是“岁寒三友”松竹梅,还是“四君子”梅兰竹菊,竹都在其中。紫砂壶多有以竹为题材的作品。

       “十六竹”将十六根竹参差又整齐地集聚为一束,“捆竹”动态的身筒和竹枝形嘴、把、钮及贴塑于壶身、盖面的枝叶,共同把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彰显,又以精湛的紫砂竹器工艺,使整器表达出“寓意于物”的情调。

图片

作品:《扭转乾坤》,作者:范伟群(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此件作品以作者对疫情事件的有感而发为创作思路,牢牢抓取中国传统元素并结合紫砂壶的实用功能进行设计。作品从象征淳朴美好的“牛”,方圆并济的“道家文化”作为视觉主元素进行构成,传输着古今相融,展现时代特征的美好正念。

       作品上圆下方,体现的是朗朗乾坤的天圆地方,更展现了了“一个家园,八方支援”等意境,表现中华民族耿直刚正、方圆共济的智慧和秉性。口盖通转,呈正圆,壶底设计为八方有棱是为了增加整器的力量感,呈现出一种明朗、挺括的感觉。直流短嘴,精干有力。倒装壶把,拿捏舒适。两牛对望呈对拉形态塑于壶盖之上,动感十足,与盖内的太极两仪相对应,呈现一种阴阳两极的动感平衡。壶盖中的太极,壶底部分的八卦图案以及壶底的阴阳太极和先天八卦浮雕皆以紫砂工艺中堆塑的方法来体现立体感,与“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相一致。

       纵观《扭转乾坤》,以心系祖国的拳拳之心、文化自信的博大情怀出发,通过紫砂艺术手法展现民族文化之精要。

图片

作品:《绿泥嵌贝壶》,作者:许艳春(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此壶创作的初衷是探讨不同材料的使用在紫砂壶艺创作中的可行性。整个作品的视觉呈现上强调“圆润”,壶嘴与身筒的衔接采用了流畅的弧形过度,壶把造型的设计采用正圆形阵列,而身筒上的大小渐变弧形排列的圆贝壳装饰呼应了作品整体形态,同时也为其增加了一丝东方韵律与灵气。

       作者以女性的视角感知,探索不同材料的使用在其紫砂作品创作中的可行性,在此壶的创作中,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工艺制作都展现柔美与坚毅并存的女性表现力。

图片

作品:《鼎足而居》,作者:顾美群(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创作构想从物质实用性和精神内涵性出发,以传统典故为创意基础,优化形象、拓宽内容、引申思想,并通过造型之势和内涵之蕴传递整体气质,营造出富有创意个性和古朴神韵的艺术氛围。造型之势全释鼎足气度,整件作品综合运用几何学中“三角形的稳定性”原哩,无论在细节刻画,还是整体大观,都呈现出棱阔分明的三维立体的稳健姿势,无可动摇。

       作品体现了渊源至深举手投足间的“中庸”之道,鼎足造型衬托壶身,进一步彰显出题旨,并有一种庄重感,令观者从视觉感观上升到精神审美。

图片

作品:《中华文明·当代·盛世风华》,作者:谢强(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此作品是作者历时十年完成的“中华文明”大型主题紫砂百壶系列作品,以一壶颂中华盛世,为新中国述志,70多年的发展之路,40多年的拼搏崛起,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作品借鉴花篮造型,采用方器提梁设计,壶底加设抽象线条走边,呼应提梁线形,壶身采用浅浮雕工艺装饰吉祥云纹,采用泥绘结合金丝镶嵌工艺,细腻表现中国传统如意回纹、唐草纹样,黑色、金色与暗红颜色搭配,整个作品典雅浑厚,气韵天成,传统韵味之下是一颗赤子之心,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笃定信仰。简练线条、华丽装饰和古黯泥色彼此映衬,相互中和,将雍容气派的大国风度,以和为美、兼收并蓄的中华美学展现得淋漓极致。以壶明志,歌我盛世。

图片

作品:《似水》,作者:蒋雍君(专委会委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喻水为上善。水随着自然的运行与变化而存在,在方为方,在圆为圆,顺自然而成行,水的特性是构成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似水》正是以方与圆的特性,将壶体与提梁形成的虚空间形成了一个方圆的融合,壶主体以柔和的线组成一条装饰带,体现了水的自然流动状态,而动感中又延展了平静唯美、生命律动的艺术概念。

       精选两种不同色泽的紫砂段泥,进行调配糅合,体现了紫砂材料特有的丰富质感,呈现了作品的层次感和律动感,将对紫砂材料的体验植于设计观念之中。

图片

作品:《一片竹》,作者:喻小芳(专委会委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紫砂壶与竹子是两个互不关联的事物,将这两种文化元素融合,用紫砂方器的造型与紫砂花器的装饰来解读竹子的品质、禀赋和审美。在欣赏砂壶的同时感悟竹子“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的诗情画意。一壶两杯都呈方形,仅有几片竹叶,几段竹枝点缀,凸显竹的主题,跃动着艺术的生命,展示作品大雅若淡,清丽澄明的壶艺风格。

图片

作品:《松风古韵》,作者:姚志源(专委会委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该壶巧借一段千年古松为壶体,以苍劲有力的枝干为壶嘴和壶把,饰以松针片片。把手老干虬劲,中空腐朽,却充满勃勃生机所谓师法造化,中得心源,虽是老题新做,却见作者巧思细酌。松皮片片,几似剥落,却手拂不扎,极费功夫。富含肌理之美,形似更神似。该壶泥色古朴,大气磅礴,气韵生动,寓意松柏延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