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央视财经栏目《一槌定音》艺术投资品鉴的节目里,一款以德化白瓷为骨架,取自水墨山水画与微盆景造型为创作灵感的茶器作品,让现场的嘉宾感到颇为惊喜:
“原来德化除了传统佛像摆件之外,还有这么放纵不羁的艺术作品。”
《一槌定音》节目现场
这是特邀嘉宾杨树振带去的作品《岩骨花香》。
器皿造型抽象,内涵深厚,表达大胆,让具有使用功能的茶器更具艺术观赏性。壶盖上的梅花于峰岩、涧坑之畔顽强生长,那份傲骨与坚毅的品质,是杨树振潜藏在器物内的无声表达。
《岩骨花香》
“德化不止有雕塑,德化做的器皿也可以很有特色。”他说。
Vol.1 做器皿要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态度
杨树振做器皿有十年之久,2011年从事柴烧陶艺开始,就一直在和器皿打交道。
他做过各式各样的器皿,有循规蹈矩,讲究器皿本身的模样;有标新立异,重注内心的表达而不在乎外在的形式。他认为做器皿要随心所欲,不应该被功能性用途束缚住了想象。
如作品《太湖志野杯》,太湖石状的器身设计,使得器皿造型凹凸起伏,呈不规则状。如陨石般坠落于器物表面的釉面肌理,让器皿粗狂中带着些许张扬。釉面上少许的色彩点缀,又让器皿多了一份活力。
但这样一件个性张扬的器皿又有什么用途呢?
杨树振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时候太强调实用二字,不免有些急功近利。所谓存在即合理,慢下来做一些“无用之事”未尝不是另一种智慧。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这是杨树振的创作态度,也是他在瓷都德化独树一帜的所在。
Vol.2 由外及内,探索作品语言的多样性
“柴烧人”是杨树振被大众所熟知的标签。作为德化第一批从事柴烧创作的手艺人,柴烧已成为杨树振手艺创作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并且在多年的探究中,形成自己独有的创作章法,使得自己的作品富有个性与创新。
柴烧作品
杨树振玩柴烧,是不在乎外在的表现方式。他认为尊崇传统的烧制方式,讲究窑火、落灰、火痕是柴烧艺术;以柴烧内在精神为根骨,用特有的釉水作为外衣,表达不一样的作品语言,是对柴烧艺术的另一种继承 。
正如作品《高级绿》与《溶岩》,虽没有了柴烧的外衣,但透过外在,你能看到作品内在的那份质朴与纯真、探索与创新的艺术精神,正是柴烧创作所追求的精神所在,也是杨树振探寻作品艺术的另一种表现语言。
《高级绿》与《溶岩》
“作品的语言应该是丰富的。用柴火裸烧的作品是一种;用特殊釉水作为外衣,表达不一样的语言也是一种。它们都是以器物的内在精神为骨架,本质是相同的。就像我们人一样,每天都会换衣服,但内在还是我们自己。”杨树振说。
Vol.3 坚持手作,让作品更有温度
手作,是杨树振从事柴烧陶艺创作以来始终保持的创作方式。他将工作室取名为“杨树·手作”,既是展现自己的创作态度,也表达了作品的与众不同。他认为相比用机器代工,手作的作品灵活性更大,也更有创作者的温度。
因此,在杨树的工作室里,你看到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历经了手作的温度,才塑造而成,甚至还有一些新奇的作品。
“有时候在拉坯的时候,会突然蹦出一些特别的想法,我会顺势抓住那一刻的灵感,将作品创作出来。”这是手作的馈赠,是杨树振喜欢手作的原因所在。
在机械化生产的时代,像杨树振这样,坚持手作十几年,始终保持艺术创作的初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手作的魅力不是机械的冰冷,是有温度的,是份情感,它让漂泊的心安定有寄托。这也是杨树振追寻艺术创作的意义所在。
在德化陶瓷圈里,杨树振是特立独行的,他不羁的创作风格,大胆出新的创作灵感,成功走出来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柴烧的艺术语言,也丰富了德化瓷的艺术形式。
Vol.4 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