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从她出生在丁蜀这片土地上开始,就注定了一生都会与紫砂有关。 她就是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董亚芳。 1965年,董亚芳出生在丁蜀东坡书院旁。因为家道清贫,从小她就经常帮着家里打泥片,拍身筒。 19岁时,为了补贴家用,董亚芳从工厂里领了泥巴回家做加工户,制作的第一批陶器就顺利通过验收,手脚麻利的她一天可以做50多只壶。 后来,越来越多不相熟的女人们,跑到董家门口,说聊天,却盯着董亚芳做活,眼都不眨。后来才知道,是验收员说董家小女儿手巧货好,让镇上媳妇大嫂跟着学学。 1985年,董亚芳正式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后,就被江苏如皋艺术陶瓷厂邀请担任技术辅导,一年后又被山西平定艺术陶瓷厂邀请,做技术辅导工作。20岁的董亚芳,年纪轻轻就成了大师傅,教着比自己年长的一批批学生。 从山西回来后,紫砂市场也有了不寻常动静。越来越多的商贩赶来订货,说拿回去转手,很来钱。不久,大批台湾人出现。他们生怕拿不到货,早早拍出一大叠钱,还有套近乎的小礼物。 与紫砂壶打了20多年的交道,董亚芳便在紫砂四厂沉下心来做壶。 多年的勤奋,锻就了传统紫砂制作艺术的扎实基本功。2000年起,她视制壶为终生职业后,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鲍利安,后又求教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 在名师点拨下,她以慧心悟出紫砂更深层次的内涵,两位老师为人低调,言传身教。从器到形到神韵,董亚芳的技艺有了质的飞跃,眼界也更加开阔。 在《传承·和者说》栏目现场,董亚芳表示:“一个好的老师一定会在你最困难、最彷徨时,指出面临的疑惑,指引前进的方向。” 恩师教诲下的董亚芳,也把精神传递了下去,培养了六十多位徒弟,授课学生达百人。 “传承是接受与发扬,传承是两个字,承的意思是自己承受学习到了多少,传是传播传递发扬了多少。” 董亚芳常说,对于女儿周淑媛的传承,从娘胎里就开始了。 当年怀着女儿的时候,董亚芳无法像往常一样坐着,便跪着在地上做壶。从清晨做到深夜,拼到孩子出生那天。 长大后的周淑媛一开始并没有打算从事紫砂行业,从小到大紫砂在她眼里再稀松平常不过。 直到一次大学实践同学们拜访,她能有模有样教同学们一些技法。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让她决心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启紫砂之路。 而董亚芳教给女儿的不仅仅是技法,还有学会感恩。
从2002年开始,周淑媛就跟随母亲带参加慈善活动、走访困难家庭。母亲告诉她,作为紫砂艺术从业者,应该怀有感恩之心,学会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对于女儿这代的年轻人,董亚芳有着更多的期待。
现在很多人总是沉不下心,教都不愿意学。而在过去学习是要偷师的。老师没有变,学生的开悟需要帮助和时间。
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去影响去带动更多的人弘扬紫砂文化,是董亚芳毕生的追求。
传承,是技艺,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可以是,建筑。
访谈现场,宜兴和玺销售经理王凯说到,好的建筑,不只承载空间格局,亦是生活的艺术。和玺建筑本身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是和而不同,“和”是和者匠筑。和玺作品既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包容与继承,更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其实,不论是紫砂艺术还是建筑,坚守的就是对艺术的高要求。 对于董亚芳来说,紫砂从谋生手段成为一辈子的热爱,甚至成为后辈们引以为傲的传承。在繁华世界中,紫砂艺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不仅仅是耐心和毅力,更是以心静如水的心态,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以匠心坚守,用匠心传承着美好。 《传承·和者说》由中国网·美丽江苏、禾宜轩艺术馆主办,无锡商务时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宜兴和玺冠名,本期栏目邀请到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董亚芳、和玺销售经理王凯共同论道传承。 《传承·和者说》作为一档深度访谈栏目,注重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家及传承人的内心世界,讲述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的历程,展现中华传统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