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海波随笔 | 新年第一展,当看上博群虎笑
2022-02-10 来源:瓷海新波
上博的虎年特别展在辞旧迎新之际就如约而至,而每年到上博看这第一场生肖展,似乎也成了一种习惯和默契。
 

图片

今年,上博“虎笑寅年”大展共展出10件文物(含线上展品),包括上博馆内甄选的6件精品文物,以及来自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的4件交流文物。虽然展品的数量并不多,但其中有5件文物都是首次与上海观众见面,很值得一看。

图片

有着吉祥、辟邪寓意的黄地黑彩虎枕来自千年前的金代。虎枕为模制成型,由左右两半粘合而成。虎身先施白色化妆土,再罩黄彩,黄彩之上又以黑彩描绘虎斑,笔法生动活泼。枕面未施黄彩,在白地上以黑彩绘雁衔芦苇纹。待所有彩绘完成之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在金代,陶瓷虎枕是盛行一时的生活用品。

图片

图片

西汉的鎏金虎镇精工细刻,卷卧着的虎身刻有虎斑花纹,虎颈处戴有项圈,饰以贝纹,近后脑处设有半圆环。虎体内灌有铅以使其更加稳重,全器重3600克。在秦汉之前,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为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或牵挂衣饰,从而影响仪态,便出现了席镇,即压席四角的重物。

图片

金代的秋山玉饰也展现了一只生动的老虎形象,玉饰正面采用透雕手法表现柞树、山石、灵芝等山林景象,其间一老虎蹲坐回首,头部及毛发刻画仔细,充满淳朴的山林野趣。玉质主体近白色,局部巧用玉料皮色表现老虎皮毛及灵芝,属“俏色”工艺。

图片

展品中两件来自日本江户时代伊万里的青花大虎盘也饶有看头,它们来自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据悉,这两件日本文物这次是无人押运来到上海的。因为疫情防控,人员来往不便,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愿意以无人押运的方式送两件文物来沪,与上博联袂献展,既是为了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疫情下跨国展览的一次有益合作。

图片

青花虎竹图十二角形盘烧制于日本有田窑,内壁绘有虎、竹、太湖石、祥云等纹样,外壁画牡丹和山茶花纹样,圈足内外各绘弦纹一道。另一大盘则烧制于志田窑,其直径超过30公分,应为1810至1840年间烧制,内壁绘虎竹图并使用化妆土。这类大盘皆用于宴会时摆放菜肴,是当时上流社会餐桌上的奢侈品,虎竹图题材在彼时因受到广泛青睐而传世最多。

图片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早就有崇虎习俗。展出中《花鸟走兽册》作品的作者清代画家沈铨便曾在雍正九年(1731年)受德川幕府之邀赴日本长崎传授中国绘画技艺,并在当地“唐馆”居住了近两年时间。另一件展出作品《虎图》的作者日本艺术家熊斐便是当时沈铨在日本的弟子。因而这次展览不仅是当代中国与日本的国际艺术交流互动,也呈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过往。

图片

中国自古就是虎的栖息地和文化故乡。在早期先民征服自然的历程中,虎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深蕴内涵。《周礼》中提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用来祭祀西方的就是玉琥。而在《易经》中“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同样将虎推向了无比显要的位置。虎是勇敢、阳刚、正义、威严的化身,也是权势、地位、身份的象征。一直以来,虎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源远流长。

图片

而同虎一样,十二生肖中的每一种动物,都早就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融,具深邃的美学思想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生肖文化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岁一个瑞兽,如同赋予每一个人的吉祥物,这是华夏文化带给中华儿女独一无二的礼物,也是我们与这片大紧密地相连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