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江西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青花斗彩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邀请到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教授级工艺美术师吴志辉为高级研修班学员讲授《青花的由来和发展》课程。
青花瓷是指用氧化钴作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罩以透明釉,之后入窑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因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故习惯上称其为“青花”。
青花装饰的历史:1、最晚在我国元代(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到十四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制造出成熟的青花瓷;2、在明代时期的官窑青花瓷艺术成就完善提高;3、清代康熙、乾隆时期青花瓷艺术成就高峰期。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氧化铝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装饰技法基本成熟;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紧接着,吴志辉老师详细的讲解了现代青花的传承发展。对于“现代”这一概念的界定,《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以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点,五四运动之前的时代被称为古代,五四运动之后被称为现代。传统青花艺术凝结了历代陶瓷巧匠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创造,一般我们把“现代艺术”发生的时间定为20世纪以来至今。
民国青花大王王步青花是近代青花的转折点:
现代青花大王黄卖九青花是近代青花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吴志辉老师讲到何为现代青花艺术中的“绘画性”。现代青花艺术的“绘画性”大致可表现为两种,一为偏向中国绘画的“绘画性”表达: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另一种为偏向西方绘画的“绘画性”表达:具象描绘、光影处理、空间表达、质感塑造、抽象表现等。“绘画性”是现代青花艺术中的另一项重要属性。
(1)中国绘画的“绘画性”在现代青花艺术中的表达: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工艺美术生产均受到中国画模式的极大影响。中国绘画的“绘画性”体现在了历代中国画作品所积淀出的创作总结与技法程式,也体现在了历代中国画论的理论基础与品评标准。青花艺术与国画艺术的绘画工具均是以毛笔为主,调色媒介均为水,因此水墨画与青花有着材料上的相似性。国画笔法的总结:“平、圆、留、重、变”,体现在青花线条游走在坯体上的中锋顺畅、圆转力度、笔断意连、点笔如啄、阴阳顿挫和轻重缓急。而用墨则如同康熙青花分水技法的“康青五色”,润致、自然,过度均匀,体现出弄淡相间、干湿相宜的水色效果。
(2)西方绘画的“绘画性”在现代青花艺术:
现代青花艺术诞生以来,受到了西方绘画的极大影响,体现在现代青花作品中偏向西方绘画的“绘画性”表达。西方绘画的表现力丰富多彩,体现在油画、版画、水彩等不同的绘画领域。西方绘画对现代青花的影响表现为在具象描绘、光影处理、空间表达、质感塑造、抽象表现等方面。现代青花艺术以自身材料的优势可以表现出素描与水彩画的效果,同时西方绘画的刷笔、排刷也适用于青花绘画的创作中,结合青花艺术自身的工艺特点,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