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至精至美 景德镇陶瓷非遗技艺即将亮相潘家园
2021-05-12 来源:潘淘荟
      5月15日-23日,“京都博雅 瓷韵芳华”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北京潘家园第三届陶瓷文化周活动将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开启。众多景德镇陶瓷企业、非遗传承人将携“景德镇”制造亮相潘家园。两大文化IP三度携手,即将带来一场高水准、高品质、高规格的陶瓷之美文化盛宴。
       作为中国的瓷都,景德镇有着两千多年的冶陶史、一千多年的官窑史、六百多年的御窑史。千年窑火不息,煅造了风格各异、绚丽多彩的瓷器,创造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蕴育了灿烂悠久的陶瓷文化。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惊叹:“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之产也。” 
        景德镇陶瓷文化和制瓷技艺集各大名窑之大成,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内容丰富,是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历久弥新的陶瓷文化,也在世代工匠手中传承创新发展。据景德镇瓷博会官方介绍,本次前来潘家园参加陶瓷文化周的成员中不乏非遗技艺传承人和古代窑口瓷器的资深专家,将在现场展示技艺,并带来一系列精美陶瓷作品,为本届文化周添彩。

【宫廷技艺--景德镇古窑瓷厂】

      景德镇古窑瓷厂是江西省景德镇市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作坊、古工艺、古窑房、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建立而成。如今已成为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展示区内有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风火仙师庙、瓷行等景点,向人们展示古代瓷业建筑,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以及传统名瓷精品。 
       从1984年开始,景德镇古窑瓷厂将大批的有一技之长的退休老艺人,以带子传艺的方式聘入古窑瓷厂传承手工制瓷技艺。此次将由非遗传承人刘国铭、刘鲜发携宫廷技艺亮相潘家园。

图片

景德镇古窑陶瓷研究所--宫廷艺术再现 中国陶瓷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刘国铭制作

图片

非景德镇古窑陶瓷研究所--宫廷艺术再现 中国陶瓷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刘鲜发制作

图片

景德镇古窑陶瓷研究所--宫廷艺术再现 中国陶瓷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刘鲜发制作

图片

景德镇古窑陶瓷研究所--宫廷艺术再现 中国陶瓷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刘国铭制作

【青白瓷--景德镇成窑】

       景德镇成窑器,始于明成化年,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成窑烧造,多以小件,然则极尽工艺之能事,对制瓷原料、技艺等多有探索求新之创举,故成为明代官窑器之首冠。
       景德镇成窑陶瓷研究所不仅延续了明代“成窑·斗彩瓷”的烧造,更成功创烧出“成窑·青白瓷”,坚持使用天然的矿物原料,并融入新的思想和理念,成窑通过对原料过筛工艺水平的提高与烧成温度的科学控制,最终让气泡也呈现出了自然的缺陷之美,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古法技艺的超越。

图片

图片

      青白瓷始于宋代,因仿“青白玉”而得名,是景德镇最早烧制的瓷器。其釉质精美、青白淡雅、明澈盈丽、透光见影。成窑多年致力于青白瓷研究,在传统青白瓷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烧制出的青白瓷器物,温润如玉,青白透亮,有一种晶莹且通透的质感。随着宋式生活美学的回归,青白瓷器物,也再一次成为当代人对美学的一种追求与解读。

图片

图片

       目前研究所集合十数名非遗技艺传承匠人,承以传统官窑制造技艺,坚守成窑工艺之精髓,坚持手工制瓷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在有别于仿古瓷器的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印记。

【景德镇愚窑】

       景德镇愚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基地,现有省级非遗传承人冯绍兴,市级非遗传承人多人。所出作品均以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特色为基础,严格按照景德镇明清御窑工艺流程烧制名贵单色釉、青花、雕塑件等古拙厚重的大美茶器、文房具及各类陈设器。其独门秘制的香灰紫金胎高温颜色釉、香灰紫金胎青花、香灰紫金胎高温颜色釉开光重器、香灰紫金胎高温颜色釉雕塑件,在陶瓷业中独树一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历经17年的发展,早已成为享誉国际的陶瓷文化的国际盛会。潘家园作为我国“民间、民俗、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蜚声中外。两大文化IP自2017年开始就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文化交流活动。2017年10月,潘家园展团赴景德镇参加第十三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自2018年起,双方更是每年通过举办陶瓷文化周的形式进行深度合作,在业内形成新的文化品牌效应。实现了不同地域优质文化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极大丰富了两地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在历久弥新中以新姿态继续传承发扬。
      今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双方共同努力协调,促成了本届文化周盛会。以期为两地的文化旅游复苏发展贡献力量,为市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一份高品质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