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藏五代秘色瓷莲花碗,该碗于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后入藏苏州博物馆,自此从未离开过苏州
法门寺博物馆藏唐秘色瓷八棱瓶后司岙窑址出土唐秘色瓷八棱瓶
后司岙窑址出土越窑瓷质钵形匣钵和匣钵盖,呈现了秘色瓷封釉技巧
展览现场展出的八棱瓶对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晚唐五代秘色瓷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越窑青釉刻划折枝花纹盒
临安市博物馆藏五代瓜棱宝塔盖罐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认识秘色瓷的标准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了13件越窑青瓷,同时出土的物帐碑明确表明这种越窑青瓷就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千古之谜终于有了答案。地宫还出土一件越窑青釉八棱净瓶,与衣物账碑记载的13件秘色瓷特征一致,因此,也被认为是秘色瓷。由此,秘色瓷有了可资参考的标准器。
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八棱净瓶、秘色瓷葵口碗以及秘色瓷葵口盘来到了斋宫展厅。这件秘色瓷八棱净瓶,釉色匀净,器型典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件秘色瓷八棱净瓶,与此同台展出,彰显出秘色瓷独特的魅力。
皇家陵寝出土文物——秘色瓷器的等级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标准器确立之后,与之相同的青瓷得以认定为秘色瓷。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秘色瓷的遗址均等级较高,如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葬、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陈国公主墓、辽圣宗贵妃墓等,都是皇室或王室成员墓葬。这显示出秘色瓷是跨越民族和族群使用的瓷器,也证明了秘色瓷进贡宫廷的“贡瓷”性质。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器的产地
长时期以来,秘色瓷器的产地,只能锁定在浙江慈溪上林湖区域。但上林湖区域窑址众多,究竟哪一处窑场才是秘色瓷的真正产地?2015年至201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中部的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秘色瓷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基本上都可以在该窑址中找出相同的器物。由此证明,后司岙窑址正是秘色瓷的产地之一。因其成果意义重大,后司岙窑址被评为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从唐代晚期到北宋初年的近两百年间里,越窑烧造的秘色瓷一直都是专供皇家使用的珍宝。除唐、宋两朝皇帝外,使用过这些瓷器的还有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郭、柴两姓以及吴越国的帝王)。不仅有唐代陆龟蒙《贡余秘色茶盏》诗明确说明秘色瓷是为皇帝烧造的贡品,而且《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等书都有吴越国钱氏向中原王朝进贡秘色瓷器的记载。但宋代以后,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越来越模糊,秘色瓷终成悬案。继1987年法门寺地宫发现秘色瓷之后,近两年考古工作者对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考古发掘,不仅是秘色瓷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而且明确了秘色瓷的最主要产地,进一步揭开了长期以来有关秘色瓷的神秘面纱。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后司岙窑址出土文物120件组。除少部分越窑普通青瓷外,多数为秘色瓷器。器型丰富多样,既包括过去已知的八棱净瓶、花口碗、花口盘、罐等器型,还包括长方形枕、穿带壶等新器形,丰富了秘色瓷的产品面貌。展品中还包括大量的窑具,有匣钵、垫饼、支具等。秘色瓷釉色的关键,正在于这些专用窑具。装烧秘色瓷的窑具用瓷土制作而成,装入瓷器后以釉密封,使瓷器在强还原气氛中烧成,从而呈现出青绿的釉色。透过后司岙窑址出土的文物,既可知秘色瓷之特征,又能了解其制作之工艺。
此外,苏州博物馆的经典藏品——秘色瓷莲花碗也来到了展厅现场。它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器身深刻莲瓣纹,釉层厚而均匀,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这件碗于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后入藏苏州博物馆,自此从未离开过苏州。本次展出,是这件秘色瓷莲花碗发现六十年来首次对外巡展。
五代时期 越窑秘色瓷刻莲瓣纹碗 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塔出土 今藏 苏州博物馆 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关于秘色瓷的“千年之谜”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其诗作《秘色越器》中这样写秘色瓷。
唐代 越窑秘色瓷花口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 北宋赵令畤在《侯鲭录》中这样解释“秘色瓷”。
北宋 越窑青釉刻折枝花卉纹盒 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秘色瓷是有概念的。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等到后来人再看到唐宋文献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道里面记的秘色瓷是什么了。就这样,秘色瓷成了一个谜,再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的瓷器。
关于秘色瓷之谜一直持续到了现代,转机在1987年。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展开考古发掘。伴随地宫中器物一件件面世,人们发现了一块碑,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顾名思义,这是一部记录地宫中埋藏物品的账目,而秘色瓷就在这个账目中。
《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拓片
碑文中明确记录着与地宫出土器物中相对应的13件越窑青瓷,包括花口碗、花口盘、葵口碗等。此外还出土了一件八棱瓶,一般也被认为是秘色瓷。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让身份成谜的秘色瓷在几百年后遇到了转机。现代人终于得知什么样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而秘色瓷与普通的越窑瓷器又有所不同。
既然考古让我们认定了一部分秘色瓷,我们就可以在考古发现中找出一堆秘色瓷。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器 越窑釉色瓷八棱净瓶
此次展出的不同出土地点不同时期的秘色瓷八棱净瓶对比
法门寺出土的越窑秘色瓷葵口盘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我国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 复活 ”了。
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文物介绍
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的越窑秘色瓷刻海水龙纹盘(细部)
其他文物 越窑秘色瓷刻云鹤纹盒等
辽圣宗贵妃墓介绍
越窑秘色瓷银釦执壶
越窑青釉刻划对蝶纹盘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陵寝墓葬中的发现明确表达着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瓷器。
唐、五代时期中央政府实行土贡制度,各州将本地物进贡给皇帝。《新唐书·地理志》载,进贡瓷器的州府有邢州、越州和河南府等三处。文学家柳宗元等著文《代人进瓷器状》,写得就是他替友人饶州刺史向皇帝进贡瓷器一事。唐代诗人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所指亦是贡越窑青瓷之事。徐夤《贡余秘色茶盏》明确说明了秘色瓷就是贡瓷。
在唐、五代的土贡制度下,是否存在生产贡瓷的窑厂呢?浙江慈溪上林湖吴家溪唐代凌倜墓出土墓志罐记载,“光启三年(887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志文证实了唐代贡窑的存在。与民窑不同,贡窑是特定生产贡瓷的窑场,其产品的一部分须用于进贡。贡窑与宋代专门生产宫廷用瓷的官窑也不通,仍保留有一定得生产自主权,可以烧造普通瓷器。
秘色瓷的生产时间从晚唐直到宋初,唐、辽、宋皇家均使用,五代时期除吴越国外,文献记裁前蜀曾向中央进贡秘色瓷,考古发现广州、长沙均出土有五代时期的秘色瓷器,说明当时前蜀、楚、南汉均曾得到并使用秘色瓷。毫不夸张地说,秘色瓷器在九至十一世纪是一种“国际性”的高品质瓷器。
浙江省慈溪市吴家溪 凌倜墓 出土越窑青釉墓志罐 唐光启三年
2015年10月到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浙江慈溪上林湖中心区域的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掘揭露出了龙窑窑炉、房址、贮泥池等作坊遗迹。同时,出土了丰富的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瓷器精品,其中相当一部分器物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相同。这意味着后司岙窑址就是秘色瓷的产地之一。
生产地的发现不仅代表着结果,更展现出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秘色瓷的生产过程,也涵盖整个窑址的发展过程。后司岙的发现,极大丰富了我们对已有秘色瓷器种类的认知、告诉了我们部分秘色瓷可能的烧造地点以及烧造方式。同时,普通越窑瓷器的同步出土,也使我们对包括秘色瓷在内的越窑瓷器生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浙江慈溪上林湖中心区域的后司岙窑址出土文物
越窑秘色瓷花口盘
越窑秘色瓷葵口盘
有意思的一点是,以天青色为主要追求的秘色瓷中,混入了一些色彩偏黄的秘色瓷,如上图的葵口盘和碗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沈岳明介绍:烧制瓷器的时候,匣钵内部原本应该是密封的,但是因为各种情况,有时会漏气进去,一进去空气,釉色就会氧化,会变成黄色。
一个裂缝的匣钵
刻字的秘色瓷
在后司岙窑址中发现的秘色瓷,在窑址堆积中发现了带有唐代“大中”、“咸通”等年款窑具的地层。根据地层判断,后司岙窑场在唐火中年间前后开始生产秘色瓷,一直持续至五代中期左右,五代后期质量下降。
至于秘邑瓷器生产的下限,文献有迹可寻。入宋,吴越国于开宝二年(969年)、开宝六年(973年)分别进责“秘色瓷(窑)器”但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以后所贡瓷器多记为越器或瓷器,己不使用秘色瓷(窑)器的概念。熙宁元年(1068年)所记越州贡物中又有“秘色瓷器”。这为认识秘色尤生产的年代下限提供了方向。
官字款越窑瓷器:唐代到北宋时期的定窑、耀州窑、越窑等瓷器上,有刻“官”或者“新官”铭文,这表示了该瓷器的使用人群多为皇室成员、贵族等上层阶级,少数平民墓亦有出土。
越窑青釉刻“官”字款双系罐
对于“官”字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官”字款瓷器是官府征收实物税的标准器物;“官”是光禄寺下属机构太官署的简称,官字款瓷器是太官署定烧的器物;官是象征贵族品味、宫廷样式的所谓“官样”。
窑瓷质刻“官”字款匣钵
窑具也是“正主儿”
秘色瓷在烧制上使用瓷质匣钵,泥点支烧,一钵一器单件装烧,有的用瓷质垫饼垫烧,匣钵使用釉封口。
科技检测表明,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的胎、釉及烧造所用匣钵的化学元素组成含量接近,这说明秘色瓷与普通越窑青瓷在胎釉原料上并无本质区别。与普通越窑青瓷相比,秘色瓷面更透彻,釉中杂质更少,表明原料的选择和处理更加严格。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匣钵,有陶质、瓷质、粗瓷三种。瓷质匣钵流行于晚唐至五代早期。瓷质匣钵与瓷器胎体基本一致,装烧时匣钵之间用釉封口。在后司岙窑址中,瓷质匣钵与秘色瓷的数量同步消长,因此推断秘色瓷的烧成与瓷质匣钵有关。
越窑匣钵装烧标本
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