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时期的北方仍然是我国白瓷生产的主要地域,北方的白瓷生产地域主要是沿着太行山脉以及其余脉形成一条自东北向西南的斜线布局。太行山是宋金时期北方白瓷的摇篮。河北曲阳的定窑·苍岩山麓的井陉窑,山西的平定窑·孟家井窑·介休窑,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其所形成的风格却大同小异。白瓷生产的白度也呈现出两大强中间弱的现象,这与当地的原料资源以及生产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决定了各窑口在制作方法和生产工艺上的区别。定窑采用的是多装·快烧提高质量的工艺方法;介休窑则是运用少装·慢烧提高成品率的工艺流程。我们从窑址中的废品堆积可以看到,定窑的废品堆积比较丰富,而介休窑的废品堆积比较少,也正实了这一点。
在烧制温度方面,定窑白瓷的烧成温度以北宋最高,在1350度,金代最低在1250度,而现代仿定窑的烧制温度只有1280度左右,可见当时定窑采用的是高温·急烧的方法,压缩单位时间内的烧成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多烧几窑瓷器,虽然废品率增加了,但是产量弥补了质量上的缺陷。
在北方生产白瓷的窑口中,定窑最有代表性,定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以产白瓷而驰名,定窑烧制历史悠久,从唐代经五代,到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在唐代中国的瓷器格局就有“南青北白”之称。到宋代北方的白瓷经过多年,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而定窑就是这一水平的代表。它的一些先进的烧制方法不仅对北方窑口有较大影响,对南方窑口也有较大的影响。
宋代定窑的器物多为碗·盘·杯·盒等,碗盘类器体很薄口较大,为避免变形,多系覆烧,故口部为不施釉的涩边,讲究的常用铜或金银镶口。定窑早期多为素地,北宋晚期多装饰有精美的花纹,瓷器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除了大量烧制白瓷外,还烧制少量酱釉和黑釉器物,即文献所说的“紫定”·“黑定”。酱釉和黑釉有粗细之分,精者胎体洁白,粗者胎体呈灰色。此外,定窑还烧制绿釉器,被称之为“绿釉定器”,其装饰方式与定窑相同,但出土的器物较少。宋代早期定窑曾为宫廷烧造用器,因此,在出土的定窑器底款中有刻“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慈福”等字样的瓷片。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瓷产地之一,而且又为官府烧造过宫廷瓷,因此官府曾选拨了一部分优秀的工匠,在选料·用料·加工等工序上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种客观上提高了定窑白瓷的质量,却也使当时邻近的瓷窑都效仿定窑的产品,有的模仿器形,有的模仿釉色,有的模仿纹饰,有的模仿烧法,这些瓷器都烧成了具有烧窑风格或某些特征的瓷器,其结果是形成了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属于定窑系的有山西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四川彭州窑·江西吉安窑和景德镇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