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考夫曼发言稿
2019-11-06

主题:考夫曼当代陶艺学术研讨会

发言学者:考夫曼

时间:2019年11月6日

地点:国中陶瓷艺术馆

 

       

    周光真提第一个问题,我想问考夫曼先生,在你的想法中间,东方跟西方的界限在哪里?谢谢。

    

    考夫曼:如果让我开始的话真的是很艰难的,我想说很多时候开始是很困难的,我已经接受到了很多的信息,接受到了今天下午大家对于我的评论。我想说一下我的回答可能并没有那么具有结构性。

    在开始的时候我想用这种方式来开始我的回答。

    第一,我关于瓷器艺术来说,我觉得是因为爱,我其实并没有寻找太多,它其实是个人的情绪化的一种感受和关系。我觉得就是因为这样一股力量促使我去了解它,让我了解生活究竟是什么,通过这种瓷器的艺术让我了解什么是生活。

    所以说有的时候你不知道你为什么会喜欢它,它并不是一种战略和方式,不是说你是因为这些陶瓷艺术,你从哪里继承来的,而是一种自然的喜爱。

    第二,刚才有人提到关于陶瓷是现代化的创造模式,我想说我真的不在意这一点,不在意它到底是现代、当代的陶艺,我其实希望能够了解它对我产生怎样的意义,但是这方面也不是我最主要关注的,我希望我自己是作为一种陶艺的艺术家,可能在别人看来我可能是一种传统艺术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是当代艺术家,但是我希望能够让我自己成为一个陶艺艺术家,这是我希望能够去叫自己的名字,因为我觉得它能体现我的真实的想法,因为陶艺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作品最重要的一部分,陶艺也是我在想象和我的图像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因为陶艺让我想一想我应该怎样创作我的作品,如何连接这个世界。

    所以说它其实也是我对于艺术很重要的定义,它让我在行动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如果说你只是为了思考而思考,那只是一种哲学。

    我认为艺术指的是你要在行动的过程中、创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它能够让你寻找到很好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我相信如果说我并没有去付诸实际的话我没有办法思考。很多人会思考,他们要在思考之前提前做好思考的准备,我觉得那是我在学生的时候我就学到,我们的教授这样告诉我们,在你创造之前你要有一个概念,你让你的概念变成一个作品,这是我之前学到的。

    我在学习、经历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了解到你不要只去依赖这样一个概念,你不要在你创作之前就有这样一个概念,我觉得你需要有一种直觉的感受,你需要对材料尤其对于整个创作的过程、对文化你需要有一种感觉,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让我把这样一种感觉去转变成一种艺术作品,我没有感觉就什么东西都创造不了,这样一种感觉就是来自于材料也来自于整个工艺的过程,也可以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所以我个人会觉得我们需要这样的一种想法,或者说这种情感的突然的一种迸发。

    比如之前我跟唐三彩进行合作,包括跟兵马俑进行合作,也跟金砖进行合作,所以我觉得我需要这种强烈的感觉才能够把这种感觉带给其他人。

    我个人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在行动的时候,它的基础就是人类学,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去了解你自己到底是谁,比如说你是水中的一只鱼,我自己的想法是你可以去到非洲,也可以去到日本、韩国包括中国、伊朗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去了解其他文化,这样的话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因为我自己的根源、我的文化根源可能没有那么强,所以从某种定义上来看有些人可能并没有非常强的文化根源,他们就有更多的机会更好地去对于这个世界有立体的了解,他们能获得各种各样的感觉,这些感觉来自于不同的层面,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是高雅的文化,有的是非常接地气的文化,包括街头文化都可以。

    如果有一种情感的话,我就可以通过这种情感把它表达出来,把它反馈给社会和其他人。我觉得这就是我所说的我们的人类学,我们要退一步去看,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

    现在要跟大家说到雕塑以及建筑还有一些陶艺的问题,我个人会觉得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人类的结构,它们都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结构,但是它们也展示了人类的界限和极限,比如说两万九千年前我们就有了人类雕塑家的一种做法,因为他们那个时候要去供奉上帝,在三万年前他们也可以去做各种各样的船只,在一万一千年前人类去做砖头创造艺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陶艺的这些工艺就开始起源了。

    所以我个人会觉得人类的艺术的发展是无限的,现在我想引用我之前的一句话,我之前写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之前在2003年使用唐三彩这样的元素的时候,从陶艺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要去考虑不同的人类的活动,陶艺并不是取代其他的一些工艺。从道家学说来看,我们要把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结合起来,要把未来跟过去结合起来,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使用非常原始的一些工艺以及把它跟高科技结合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责任作为一个艺术家去提上或者去复兴我们对于这些工具的理解,对于材料使用的理解,对于远古时代的一些工艺的理解。

    这些能够在当下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我觉得唐三彩就让我们有机会去理解这样的一些过程。所以唐三彩不仅仅是游客才能够享受的廉价工具,而是让我们有高雅的艺术表达,这意味着所有的事物的存在它们都可能成为我们艺术创造的工具。只要我们把这样的工具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的社会当中,其中一个方面我在中国学到了一点就是因为在有些地方我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每天早上六点半我会打一小时的太极,在太极的活动当中我学到了身体的运动包括手的运动,我发现在人之间它的这种精神和这种能量是可以把人连接起来的,这种能量并不是说要去拿或者说要去给,而是说大家贡献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去贡献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无限的,是非常开放的。不仅仅是我可以去获得什么,而是我可以贡献什么,我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一种交流。

    我们再回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概念、感觉或者说直觉这个问题。在我的教学生涯当中,我常常会问学生你们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你的概念跟你的直觉如何进行比较,在那个时候我也会问他们你如何从直觉把它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当中,你会真正地感知直觉和其他感觉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话才能更好地去进行艺术创造。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基于想象,而是基于现实才能够进行创造,而且要跟这种材料、跟这个过程、跟空间、跟文化有一个互动的过程,这样的话才能够反馈到你的作品当中。

    最后一点,之前我在这个行业工作了很久,我觉得陶瓷这个行业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能量,它是一种技艺。作为能量,我们要把这种能量跟世界进行交换,我们要提供能力,又能够获得能量,通过我们的作品、通过我们的感觉,把这种能量传递给社会。技艺的话,我个人会觉得它是能够深刻地去雕刻在它的材料本身当中,就像雕刻在我们的记忆当中一样。

    谢谢。

    

    方李莉:谢谢考夫曼先生,他的回应非常精彩,他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他的一些想法,而且他再三强调了他的一些想法,他的想法对我印象很深的就是他讲他的艺术是行动中的艺术,并不是概念中的艺术,也不是想象中的艺术。

    我当考夫曼的策展人我们不能简单地当,我看过他的所有的文章,他发给我的文章我都看过了,然后跟朱洋(音)一起讨论过他的作品,包括他这次展览的作品也是我们互相选择的。

    尽管我觉得我已经理解了,但是我还仍然不一定很确定,但是我觉得今天他讲的这个东西还是跟我的理解是差不多的,我的理解的文章很长,已经出来了,大家可以看一看。

    我觉得他跟我们传统的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不一样的,刚才朱洋(音)讲得很好,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传承和艺术,他更多讲究探索和理解,讲究通过做陶艺来理解我是谁,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一个终极关怀的问题。而且他强调在做的过程当中要强调直觉,因为人类工业革命以后,我们丢掉了很多的东西,我们尽管得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我们也丢掉了很多东西,最重要丢掉的就是我们的直觉、我们的感悟,我们对世界的感悟已经迟钝了。因为动物就是靠直觉来理解这个世界的,因为我们人类有太多的概念、太多的文字、太多的符号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个世界,反而把我们的感知力给迟钝了。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把人类的感知力重新泛化出来。

    他认为感觉从哪来的?他认为来自技术、也来自材料,还来自文化和历史,在这里我们就看到,其实他的感觉跟材料的互动,互动过程当中并不是先有概念和设计,而是边做的时候边产生出来的。而且他在中国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他创作的素材,金砖是他的素材,秦始皇的兵马俑的头像也是他的素材,现代的高科技的水刀也是他的素材,他把这些素材合在一起,他做出了各种东西。

    他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就是他说他的文化的根不是太强,我觉得他的民族的那种观念不是太强,其实这有时候反而给他一种包容。他有了包容以后可以吸纳各种文化,只有吸纳的文化越多,你的创造力才会越强。因为我研究过中国陶瓷史,也研究过中国历史,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明大国,事实上它在历史上是不保守的,它是开放的,就像景德镇是开放的,中国一直是开放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所以他会去非洲,也会到中国,来吸收不同的历史。从这一点来讲,他跟人类学有点相似,因为我是学人类学的,人类学就讲究跨文化比较,如果没有跨文化比较只是站在一个文化空间里面可能我们理解不了这个世界,只有站在多个文化空间里面我们才可以理解这个世界。而且尤其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三维文化,就是一个全球文化,如果说我们今天所有的包括中美贸易战、民族主义精神的过分强调也好,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我们怎么能共同生活在一个空间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最终我们要生活在一个地球上。

    所以我们今天讲我们是中国人,可能我们未来更要讲的是我们是人类、我们是地球人。

    我觉得考夫曼从他的身上我也学到很多,他到中国来学的是太极,我觉得太极这东西太重要了,太极是阴阳五行,它是柔软的东西,它是棉里藏针,可以互动和转化,并不是僵硬的东西。在中国哲学里面,僵硬的东西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柔和的东西、圆满的东西才是不断地转动的。所以他从太极里面想到能量,太极里面也有能量,中国的能量和西方的能量表达不一样,他的表达是能量,中国的表达应该是气。所以中国是最讲究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人活一口气,所以气在中国的哲学里面非常重要,西方现在发明能量,我觉得这个能量是可以跟气贯穿在一起的。他这种能量跟我们的气有不一样的东西,他说你发展了这种能量以后可以把这个能量贡献给世界,每个人的能量越多这个世界的能量越大,这就是文化的问题。

    所以每一个文化它都可以贡献给世界的,物质的东西我们是越分享就越少,只有文化的东西越分享越丰富就越大,所以文化的东西也是能量的一部分。所以他既跟我们的中国的哲学里面的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我的理解。

他在这里讲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就是艺术的创造不是想象,不是你凭空的想象,而是要去行动,要去做,要去劳动。所以我们的知识分子不能坐在房子里面只是想象,我们的行动很重要。

    你刚刚提的这个问题是东西方之间的界限,其实界限到底存在于哪里,事实上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并不相关,我更想强调的一点就是有个法国哲学家之前提到的一个想法,他对中国文化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他是一个学者,他提到的不仅仅是文化之间的界限,而且是空间文化之间的空间这样的概念,我个人觉得准确的词在英语当中找不到,我觉得法语比较准确,我的英语不是很好,我觉得它是特殊的空间,不仅仅是关于我们的不同,而是说两者之间的东西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更好地探索,了解自己的空间。

我提到了能量,其实我也是就气提到的这样一个能量,我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武术包括太极、日本的一些武术之类的我进行了锻炼,因为我觉得它是关于气,它是很基础的宇宙的这样一种力量或能量,它在整个宇宙里面都存在,它在空间里面也有,我觉得它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觉得我们必须要发掘出来我们自己的这样一种本性或者是本能的一种气,能够让我们了解到他们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这是我对于能量以及和气之间的相互的关系,这是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