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十年磨一剑 将学术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0-12-22 来源: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近日,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王洪伟博士的两部学术专著先后获得大奖,受到学术界好评。其中撰写于2017年9月由海燕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钧窑通史》(曾获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二等奖;王洪伟作为第一作者、于2019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钧窑铜系青蓝釉》获得201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是该年度艺术学科研究成果唯一的最高荣誉奖。这是王洪伟老师十年如一日扎根中原大地,深入挖掘、整理和提升历史名窑及其现代转型的阶段性成就,受到业界内外的好评。

 

钧窑通史》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二等奖

为《钧窑通史》的研究和撰写,王洪伟倾注了十多年的心血而成。全书约190万字,共三卷,分为上卷、下卷和图录卷。上下卷一编四章重点梳理、叙述和分析钧窑工艺美学和呈色机理、钧窑的诸种起源学说、“官钧”烧造年代和性质、以钧瓷原产地为中心的钧窑史纲,以及相关学术论争。二编五章旨在以钧瓷原产地为起点,以历时态、纵贯性的视角追溯钧窑文明纵向传承的历史路径。三编三章侧重以全球化视野勾勒钧窑文明的空间性拓张。四编四章着力展述钧瓷工艺、钧瓷窑口、钧瓷匠师、钧窑史学史等钧窑文明的几个核心要素。

第三卷为图录卷分为六编九章,与上下卷篇章结构略有区别,以釉质釉色为核心,以时间为纵轴、以空间为横轴建构钧窑器物图像通史,纵贯性地呈现全球化背景下钧窑视觉演化的时空转换,依次呈现钧窑史前史,古代北方、南方钧窑系之铁系青蓝釉、铜红釉,原产地公办瓷厂钧瓷,新时期原产地钧瓷的釉质釉色工艺新成就(包括外来艺术家以钧窑材质进行的艺术创造),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钧瓷工艺新进展。与上下卷相比,虽叙述方式有别,但也可独立成书。

《钧窑通史》通过对陶瓷产业从传统向现代阶段转型的重新梳理,有效延伸和检验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为陶瓷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更能为陶瓷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性建议。在此基础上,王洪伟提出构建“钧窑学”理论方法体系的学术构想。他表示,钧窑学更需关注钧窑的当代境遇,力当站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前沿,对悠久的钧窑文化艺术、科技、产业及代表性创作群体展开深入、宏大而细微的综合性跨学科再研究。从学术价值上考量,《钧窑通史》的这样几个特点值得关注:第一,《钧窑通史》是一部研究性通史,是一部带有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钧窑通史著作,换而言之,第一次将钧窑史进行了系统化、体系化。第二,《钧窑通史》是中国所有陶瓷门类中的第一部通史性专著,上自钧窑创烧时期,下到2016年,比较客观、系统、全面地整体呈现了钧窑发展历史全貌。第三,《钧窑通史》跨越寄望研究中局限于钧窑原产地的叙述,力求站在全球化视野书写钧窑通史,所以除了对钧窑原产地禹州、神垕钧窑发展进行详细系统的记述之外,对于钧窑系在中国大陆的演化也第一次做了系统的记述。特别是,《钧窑通史》第一次将研究视角延伸到港澳台地区,延伸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乃至欧美等国的钧窑烧造实践和钧窑研究的学术史。尤其是第一次系统记述了台湾地区的钧窑烧造境况和研究历史。第四,《钧窑通史》第一次站在全球化的视角,建构了一部钧窑历史是时空演化的视觉图像全景,通过图像的形式建构一部立体性的钧窑通史。第五,《钧窑通史》是第一部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也是中国陶瓷史著作中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陶瓷门类通史性著作。第六,《钧窑通史》在吸收前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前沿理论,并结合田野实践,纵贯性地整合钧窑史研究成就基础上,打通古代钧窑史和当代钧窑史的藩篱,建构起一部最为系统、最为详备、最成体系的钧窑通史,带有深刻独特的学院派特质。

《钧窑通史》出版以来,受到业界内外高度评价,著名古陶瓷学家耿宝昌研究员,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周国桢、杨国辛、宁钢,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小建、苗长虹,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周大鸣、赵旭东、陈心想都先后对该书的学术价值给以这样那样的高度评价。禹州市人民政府特拨专款为该书的出版发行举办新书发布会和学术研讨会,并因此与河南大学签订战略性合作框架,提出共建钧窑学研究院,推动禹州钧瓷文化产业的现代转型发展。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目前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奖项,每三年或四年评选一次。本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共评选产生奖励成果1539项(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其中著作论文奖1241项,含一等奖152项、二等奖783项;咨询服务报告奖77项,含一等奖10项、二等奖47项;普及读物奖20项,青年成果奖201项。评选范围为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的著作、论文、咨询服务报告及普及读物。

 

 

《钧窑铜系青蓝釉》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9年9月,王洪伟历经十年主持撰写的《钧窑铜系青蓝釉》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海内外陶瓷界引起一定反响。2020年10月,《钧窑铜系青蓝釉》一书荣获201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是当年度获得一等奖的唯一一项艺术学学科研究成果。

钧窑铜系青蓝釉是继钧窑铁系青蓝釉、钧窑铜红釉之后新时期钧瓷工艺的新发明、新成果,《钧窑铜系青蓝釉》一书系统展述了铜系青蓝釉的历史渊源、工艺基础和美学特质。全书约55万字,300张器物彩图,除了导论,分为三编八章:一编两章,系统回顾创烧以降的铁系青蓝釉、铜红釉、神垕炉钧以及原产地计划经济时期的钧瓷工艺基础及其历史演化。二编两章集中记述钧瓷工艺窑变机理和意象美学风格的历史性考察。三编四章系统记述了铜系青蓝釉的起源、演化、美学特色和工艺基础,特别以器物视觉图像的形式系统展示了铜系青蓝釉的浑厚幽雅的色彩质感,显示铜系青蓝釉独树一帜美学体系。钧窑铜系青蓝釉继承了古典钧釉铜元素高温还原呈色的工艺传统,在更广阔的色彩体系上彰显了钧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意象美学风格。铜系青蓝釉发青、发蓝、发绿,色彩饱满,幽蓝幽绿,厚重大气,视觉冲击力极强,予人一种安静沉稳、典雅高贵的审美愉悦感。

目前,由王洪伟老师策划举办的“钧窑铜系青蓝釉”研讨会暨“幽蓝绚丽——钧窑铜系青蓝釉艺术展”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展示开幕式将于2020年12月22日上午在河南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由以探索学术研究和陶瓷工艺美学创造紧密结合的新思路、新范式。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年度评选一次,是我省目前最高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奖项,对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评价,也是河南省唯一省级成果奖项,用以奖励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做出较大贡献、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是衡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次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共评出260项优秀成果,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110项,三等奖135项。其中我校共有41项优秀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9项,分别占比27%、16%、14%,获奖总数在河南省高校和社科研究部门中继续位居第一。

扎根中原陶瓷田野,把学术研究写在中华大地上

自2009年入职河南大学以来,王洪伟老师和他的学术团队一直致力于中原历史名窑及其现代转型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先后成功申报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十多项,先后出版《钧窑通史》《中国陶瓷史研究方法论反思》《传统文化隐喻》《再造传统》《另一种钧窑史》《中国钧瓷艺人录》等十多部学术专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0多篇,先后举办20多场国际性的陶瓷艺术、学术研讨、创作和展览活动,先后提出了“钧窑学”“中原陶瓷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思路,一方面深挖钧窑、汝窑、官窑、三彩等中原历史名窑及其现代转型实践成果;另一方面学以致用,其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反过来又成为中原历史名窑现代转型实践的理论动力,相得益彰,互相成就。2017年以来,王洪伟历史提出的“钧窑学”学科理论方法体系受到省委书记王国生同志的高度评价,河南大学加强了与禹州市人民政府的战略合作,强化校地合作,联合组建“钧窑学与华夏文明协同创新平台”,提出共建“中国钧窑学研究院”和“钧瓷研究院”,推动禹州钧瓷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将禹州打造成为国际陶瓷艺术圣地给予巨大的学术理论支持,展现了我校科研工作者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以王洪伟老师为核心的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的一批河大学人,紧密关注当代中原历史名窑现代转型实践和动态趋向,敏锐地倡导打造“中原陶瓷学”学科建设的学术构想,申报系列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系列深具影响的学术成果,推动“中原陶瓷学”学术研究跨入“国家队”,使河南大学成为当代中国陶瓷研究的一个学术高地。

多年来,以王洪伟老师为核心的河南大学陶瓷学学者,心系国家兴旺和人民幸福,深入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深处,深化对中国陶瓷历史及其现代转型的发掘、整理和理论凝练,把学术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期待王洪伟及其学术团队结出更多更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

正如王洪伟老师所说,中国陶瓷研究不是花拳绣腿,不是书斋式的虚构或编造,需要我们扎根陶瓷历史田野,需要我们走向陶瓷作坊深处。“中国故事”就隐藏在这些看似无序而杂乱的作坊和窑场间。中国陶瓷学者的学术使命旨在将文字书写在中国大地上,不仅有责任努力向这个时代和世界讲述灿烂的中国陶瓷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有担当挖掘展现潜隐在我们身边的陶瓷文明创造;如此一来,才能恰如其分地向世界讲好“中国陶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