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瓷器有它的精美之处
作为天府之国的成都
出土的陶瓷文物也不在少数
如粉彩蝴蝶纹瓷赏瓶
邛窑黄绿釉高足瓷炉等等
▲粉彩蝴蝶纹瓷赏瓶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越来越多的文物重见天日
当我们与展柜中的文物擦肩而过时
是否知道它们曾历经断裂残损
和惊心动魄的修复?
在我们了解它们的“重生”之前
先让我们走近成都陶瓷
体味其中的精妙之处
这些出土的陶瓷
用各自时代的专属印记
诉说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邢窑“官”字款白瓷瓶
唐代 成都江南馆街出土
这件成都江南馆街遗址出土的“官”字款白瓷瓶腹上均匀分布八条细棱,底部正中刻有“官”字,胎质致密坚实,釉质细腻,釉色莹润,是邢窑细白瓷产品中的精品,也是我国唐代白瓷典范。
彩绘陶伎乐俑
后蜀 成都龙泉驿区赵廷隐墓出土
这队出土于后蜀重臣赵廷隐墓的伎乐陶俑,被评为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精美的陶质伎乐俑组合,它还原了成都五代时“喧然(音乐)名都会”的盛况。
省油瓷灯
晚唐至五代 成都地区出土(左一)
唐代 成都指挥街遗址出土(右一)
上图就是传说中的省油灯,这两盏黄釉瓷省油灯为敞口造型,灯碗夹层中空,用以注入凉水,形成一个简易有效的冷水套,降低油温,减少蒸发,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是蜀地著名民窑——邛窑烧制的“明星产品”。
邛窑分布在四川省境内,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断吸取着各个地区的先进技术。邛窑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绿斑和彩绘瓷为主,器物有各种盘、碗、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丰富的小瓷俑最为生动形象,闻名全国,是实实在在的“成都造”。
成汉陶镇墓俑
成汉 成都川医附院成汉墓出土
这件陶俑是泥质灰陶,制作粗犷。头顶饰角状发髻,面部扁圆,额中有一圆饼状“白毫相”,眉骨隆起,两眼鼓圆,鼻梁高挺頾鬚上翘。双手各执蛇于胸前。下部呈喇叭状。类似镇墓俑明显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在秦汉以及其他地区均没有类似风格,反而和三星堆的青铜像有些相似。
陶瓷类文物易碎
出土时大部分会有所残缺
这就需要陶瓷类文物修复师
将残缺的文物“起死回生”
下面我们走近一位85后文物修复师
了解他们的文物修复工作
四川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曹元元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有7年,自毕业后她就在川博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专攻陶瓷类文物。她和团队一起修复的文物有两百余件,独立修复的文物多达130件。
▲曹元元和她的老师正在修复文物
文物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都气候潮湿多雨,不利于文物的保存,修复师也要根据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不同的修复步骤。
▲修复后的汉代抚耳俑
在曹元元修复的众多文物中,她印象最深的是在2014年修复的一件宋代龙泉窑青瓷五管插瓶,这件文物的修复耗费了近一年的时间。
▲五管瓶修复前
这件五管插瓶是一件馆藏文物,破碎严重,五个管体从根部断裂,好在残片中的一个管体与瓶肚严丝合缝,曹元元在师父的教导下将其翻模,成功复制出了其余四个残缺的管体。
为这件文物上色是最艰难的工序,它需要修复师对色彩有十足的把握,每层颜色微妙的变化全凭经验和手感。她回忆道:“打个比方,你要花一年的时间在修复这件文物上,单是上色就得耗费八个月。”上色的过程中要确保每层颜色的准确,等肉眼几乎看不出修复的痕迹时,才能算作“大功告成”。
▲五管瓶修复后
文物修复师,是给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治病的医生。他们的着装言谈与我们无异,同时生活在机器工业时代,但他们的手艺,却有几千年的生命。
▲修复后的明代仿哥窑花瓶
文物修复传递着古人和今人的对话
打开了时空的大门
修复师们用先进的现代科技
去复原古人的精妙艺术
用他们的工匠精神勾连古今
让历史照进现实,让人们了解过去
让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