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列表
刘晓玉:国际视野下中国非遗保护的理念、路径、措施——以吉州窑为例
2020-11-21 来源:sohu

【编者按】本文原题为《国际视野下中国非遗保护的理念、路径、措施——以吉州窑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方式为例》,系景德镇陶瓷大学刘晓玉教授在2020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大会上的发言稿(部分摘要)。

刘晓玉教授被聘为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重视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巨大价值。进入21世纪,今天在地球上引起的气候能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特别是人类带来的科学技术进步对自身的怀疑和发达国家只追求经济繁荣为中心,都值得我们反思。笔者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如何思考文化的再创造,认为现在的我们对人类的未来负有责任。通过文化遗产的保存修复,并不是再生文化遗产之美,而是将传承至今的文化遗产在适当的状态下,发挥传递给下一代的作用,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肩负文化遗产传承重任的一部分。

刘晓玉教授在首届中国非遗 论坛大会上发言

中国拥有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有魅力的文化资源,在确保今后中国的经济基础上,也需要比发达国家更有效地利用文化资源,努力创造新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中国固有的文化资源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附加价值,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下一代的资产,是极其重要的课题。

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右二) 为刘晓玉教授(右一)颁发聘书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价值已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同时也积极寻求保护对策。目前,我国已成功申报38处世界文化遗产,但申遗后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的结束,而应该是一个开始。但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重原因,许多民间文化几乎面临绝迹境地,民俗文化意识在经济同化的背景下愈渐淡薄,最明显的事例是建国以后平均每年消失一种剧种、丽江纳西族音乐逐渐衰落,旅游地遭破坏等现象频频发生,从促进国际文化资源保存的角度出发,继续推进支持文化资源保存、活用的科学技术合作。

刘晓玉教授在首届中国非遗论坛大会上

古代文明发展至今发挥重要作用的圣地,有在印度的恒河流域诞生的佛教,经过巴基斯坦的东北部,传到克什米尔,阿富汗,并传播到波斯帝国的国境。在这里,希腊文化和亚洲佛教文化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的时代文化。对文化多样性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通过相互理解,传承以普遍价值观为支撑的人类文化是我们工作的根本。

刘晓玉《吉州窑釉下彩绘芙蓉纹鼓式香炉》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孕育中,一直传播保护着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不能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等东西,同时就不具备提高未来的文化交融发展的基础。为了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培养优秀的人才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更需要培养连接文化制造者和受众的桥梁人才。保护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政策极其重要的课题。

刘晓玉教授与父亲刘品三大师(目前国内唯一国家级吉州窑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

吉州窑的现状与瓶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如何在获得广阔国际视野的同时,又保留我们传统珍视的价值与认同,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视野与本土背景的关系,使先进的国际化理念和优秀的本土实践相融合,无疑是有助于开拓我们的视野、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的。

刘晓玉《清舞飞扬》

吉州窑传统技艺发展目前存在保护理念僵化的问题,如何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进行传统技艺研究保护,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应当深入挖掘它的典型要素,解剖它所形成的结构,维护和传承其技艺风范和文化内涵的完整性和纯粹性。吉州窑传统手工艺生产性方式的保护的确面临着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需要在现实实践中进一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刘品三大师、刘晓玉教授“吉州窑传统艺术创新作品日本巡回展”

目前,吉州窑面临着三方面的濒危:一、手工艺传承人;二、品牌文化;三、价值观。

手工艺传承人。当前,吉州窑的传统手工技艺面临技艺失传和后继无人的问题。由于机械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让大量传统的手工制瓷工艺及相关器具和设备被淘汰。令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人才的生存土壤急剧萎缩。现代人的浮燥心态,追求名利的心境,使许多的年轻人对陶瓷传统手工技艺无兴趣,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传承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窘境。

刘晓玉教授在日本

品牌文化。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被认为是有效的保护途径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经济价值和品牌效应。而要推动区域品牌化建设,应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宝贵资源。当前,文化发展目前适逢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于国内“非遗”项目的文化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保护以及政府与行业协会如何协同“护遗”,都具有启示意义。吉州窑品牌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品牌中的凝结,是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可透过品牌的经济现象,可以解读其中的文化意蕴。随着人们对非遗文化品牌的重视,传统文化品牌已经开始从文化自觉进入文化维权时代。

刘晓玉教授在日本

价值观。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中,又该如何理性地阐释手工艺的价值?靠贬低现代工业化的意义来提升手工劳动的价值,这样做并不能真正让人们了解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所在。弘扬传统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价值,应该重点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的独特价值追求。

刘晓玉教授和她的吉州窑作品《叶落归根》(尺寸:口径98cm,高42cm)

吉州窑非遗保护的理念。以“国际化的视野,本土化的运作”为指导思想,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中国新一轮改革为契机,以“吉州窑一体化城乡统筹”为建设重点,以“陶瓷与现代化生活”为基调,以“永和小城,吉州天下”为形象定位,以“天目文化”为核心诉求,以“新乡村主义”为发展模式,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典范工程”为战略目标,最终提升吉州窑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整体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吉州窑非遗保护的路径

1. 传播交流推广。吉州窑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烧制技艺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的,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舞台上都曾绽放着光彩,现今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日本藤田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都有吉州窑口作品的收藏。但是对于吉州窑仍有一大部分人不够了解,另外一点关于吉州窑的认知也仅停留在过去。因此,本次展览的举办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吉州窑,以及吉州窑发展至今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后的成果,在国际的舞台上让人们认识到“新”吉州窑的魅力。此次展览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在内容创作上追求卓越,把带有中国特色的吉州窑陶瓷文化“带出去”,再与更多的文化进行交流传播,做到“走进来”,把“吉州窑”作为文化的桥梁把身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吉州窑口带出国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际舞台上。

“吉州窑传统技艺创新作品日本巡回展”活动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让日本民众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陶瓷及吉州窑的文化风采,以及新时代吉州窑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发展的优秀成果,通过走上国际舞台让人们感受到“新”吉州窑的动人魅力。

通过举办这次展览,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外陶艺交流,坚定了文化自信,提升了吉州窑陶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项目在把吉州窑陶瓷文化“带出去”的同时,做到“请进来”,增进中国陶瓷文化与国际艺术的融合,推动世界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新华社日本分社、人民网日语版、新华网日语版、神奈川新闻、茨城新闻等媒体对吉州窑巡展进行了报道。

2. 人才培养。吉州窑作为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曾经无比绚丽地见证了吉安乃至江西文化尤其是陶瓷文化的辉煌和荣耀。在中国的陶瓷器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吉州窑陶瓷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内首个“吉州窑陶瓷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旨在传承中国吉州窑陶瓷文化,扩大吉州窑制瓷人才队伍,培养既熟悉吉州窑陶瓷文化,又熟练掌握吉州窑传统技艺的高水平设计人才和艺术工作者。推动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事业和中国陶瓷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吉州窑陶瓷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设计人才,提升吉州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学校科研与吉州窑产业发展融合、形成高效的产学研机制。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加强中国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促进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晓玉《凌霜傲雪——吉州窑黑釉剔花折枝梅纹梅瓶》

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30名优秀中青年艺术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员分别来自江西、北京、广西、广东、福建等市,专业涉及陶瓷设计、美术、雕塑、博物馆等领域。此次展览展示的30位吉州窑高研班学员创作的100余件作品,分为4个主题陶瓷文创产品、旅游产品、礼品瓷、日用陶瓷,5个板块吉州窑木叶、吉州窑彩绘、吉州窑剪纸贴花、吉州窑窑变、吉州窑捏塑进行吉州窑艺术创作。其作品通过创新设计、传统工艺、新技术手段及跨界艺术观念的融合,在设计中融入传统精神,设计符合当代审美精神的作品。此次作品成果展,能够为吉州窑陶瓷产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设计人才,提升吉州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学校科研与吉州窑产业发展融合、形成高效的产学研机制。非遗进校园,更能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后继有人”,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不仅是中国吉州窑传统技艺传承的培养成果展示,更是优秀传统陶瓷艺术-吉州窑在传承吉州窑陶瓷文化,发挥精品示范和人才引领作用,传播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本土陶瓷名片,促进吉州窑的有效传承、保护和发展。

刘晓玉《秋韵》

吉州窑非遗保护的措施。眼界决定境界,视野决定高度, 思路决定出路。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目前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和推广。一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像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了些有特色的工作:引入欧美等国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录制度。这些制度对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球化潮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改革获得了新的时空观,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是国际文化遗产改革的趋势。在保存民族特性的前提下,培养人类的共同意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超越本国的局限,获得国际视野。对本土文化的思考应该成为我们重新思考和创造的动力和起点,决不是回到遵从、教条、禁锢的轨道。需要发掘民族文化和传统中那些最具科学性、人文性和创造性的因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某种程度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民族文化精华复兴和弘扬的过程。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应该是国际视野和本土背景保持一定的均衡,使这项改革获得来自两方面的推动力量,同时获得来自两方面的警示,使先进的国际化的理念和优秀的本土实践成果成功地融合,将奠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的成功基础。

刘晓玉《吉州窑双龙纹碗》

刘晓玉,女,1974年出生,江西南昌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2008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文化遗产保存学,研究方向为古陶瓷,获博士学位。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瓷学会 IAC 会员等。

刘晓玉教授

刘晓玉现执教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教授、硕导。 1999 年至 2020年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交流展并获奖,同时多次多地举办个展。发表论文多篇、译著《上海博物馆》和专著《吉州窑彩绘瓷品鉴》《明代陶瓷史》《清代陶瓷史》《吉州窑》。 作品分别被淄博中国陶瓷馆、江西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收藏。参与和主持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主持(负责)国家社科基金 1项,国家艺术基金 2 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9 项,国际合作项目 2 项,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13项;参与国家重点科学基项目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各 1 项。主持《中国工艺美术全集 • 江西卷 • 陶瓷篇(颜色釉瓷)》的编撰工作。

刘晓玉《吉州窑兔毫纹碗》

刘晓玉颜色釉瓷作品

刘晓玉《木叶纹盏》系列

刘晓玉教授(左一)与《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右一)

 

文章来源:https://www.sohu.com/a/433105573_10030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