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留福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1∶1复烧的花瓷羯鼓
陈关超 郜现营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梁洼镇段店村是鲁山段店瓷窑遗址所在地,也是鲁山花瓷的发祥地。该窑址创烧于唐、历经宋金、终于元,烧制瓷器历时数百年。这里制瓷水平高,瓷器品种齐全、花色多样、造型优美,北方很多窑口的代表性瓷器在此皆有烧制。鲁山花瓷“黑地、乳白、蓝斑”,在釉面上创造性地采用彩斑装饰艺术,打破了中国瓷器制作中传统的单色釉格局。
千年名窑 源远流长
1950年,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陈万里在鲁山县梁洼镇段店村发现了段店瓷窑遗址。199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考古发掘面积200平方米,遗址面积7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至5米,遗产十分丰富,窑址西北部由表及底依次叠压明、元、宋、唐时期的酱釉瓷、黑瓷、白瓷、青瓷、黑釉白斑瓷等多种瓷片,尤以鲁山花瓷最具典型。
鲁山花瓷盛于唐宋,是首次创烧的窑变釉陶瓷,在我国乃至世界瓷器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唐代南卓撰写的《羯鼓录》,确定了唐代鲁山花瓷的中心地位。据专家论证,盛唐时期,鲁山段店瓷窑已烧制出黑地白蓝斑的花釉瓷器,深受达官贵人喜爱。之后,各地瓷窑纷纷效仿,窑变艺术遍地开花。鲁山段店瓷窑遗址距宝丰县清凉寺汝窑址约20公里,当地民谣“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描述了当时瓷业的繁荣景象。
2006年5月,鲁山段店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鲁山县被授予“中华名窑花瓷之乡”。2021年5月24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申报的鲁山窑烧制技艺(鲁山花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器三色” 魅力独具
鲁山花瓷的艺术特色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黄褐釉、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的斑点、斑纹。窑中高温焙烧时,釉层和彩斑熔融流动、浸漫,形成二液分相釉层,有的规则排列,有的纹样不定,经高温窑变烧成后出现绚丽斑斓的效果,一器三色,故称花瓷。
鲁山花瓷对我国北方瓷业特别是宋代钧瓷影响很大,有“钧瓷之源”之说。鲁山花瓷的烧成温度在1280℃至1300℃范围内,其硬度、耐磨度很高,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器。鲁山花瓷釉层肥厚、质感坚实、器形丰满,色彩天然造化、变化莫测,黑地、乳白、蓝斑三色的窑变组合呈现十分厚重、庄严,表现着集合天地自然之美、充满动感和力量的张扬,体现了当时中国北方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平顶山陶瓷学院终身教授梅国建认为,鲁山花瓷创造的“液液分相釉”,改变了唐代高温单色釉的技法,使黑釉系瓷器出现了绚丽斑斓的窑变色彩,为中国分相釉类瓷器奠定了基础。
鲁山花瓷的经典作品——羯鼓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现存唯一一件完美的唐代花瓷羯鼓,也是多民族和谐共荣的佐证,极具历史研究和艺术价值。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认为,鲁山花瓷羯鼓是唐代段店窑的经典作品,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器,它以色彩绚丽、富于变化闻名于世。鲁山花瓷羯鼓两面蒙皮,腰部细,两端粗,用阉割后的公羊皮(羯羊皮)做鼓面,声音急促、激烈、响亮,尤其适用于演奏急快节奏的曲目。2003年,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研制的传统矿石釉鲁山花瓷复烧成功,次年,仿烧的唐代花瓷羯鼓浴火重生,被国内外机构和个人争相收藏。
▲现代花瓷作品很受欢迎
恢复烧制 守正创新
随着大唐国都迁回长安,鲁山临近都城洛阳的区位优势不复存在,再加上鲁山属山区地形,水路运输不畅,鲁山花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最终,一代名窑熄火停产,鲁山花瓷繁华落尽,湮没于历史册页之间,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惋和难以破解的窑变之谜。
如今,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陶瓷文化发展工作,特别是鲁山县委、县政府围绕文化强县战略,加大对鲁山花瓷的传承、保护力度,鲁山花瓷制作技艺不断提高,产品也从单一的仿古逐渐演化出多个品种,涌现了梅国建、袁留福、张东晓、张伟、王群成、李新春等鲁山花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多年来,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袁留福为代表的鲁山花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投身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成功恢复了鲁山花瓷的烧制技术,在传承传统烧制技艺的基础上,又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上百种新器型,所烧制的陶瓷艺术作品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让鲁山花瓷在器型、施釉、烧制技艺上重放异彩。同为鲁山花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张东晓,十几年来收集鲁山花瓷标本十几万件,建立了鲁山花瓷标本数据库,建设了鲁山花瓷博物馆,并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设计出花釉情侣杯(鼓伴人生)、花釉碗(鼓伴“碗”年)6件套、花釉酒具(玄宗醉酒)、花釉茗鼓(鼓茗七玄)、花釉办公套具(玄宗四宝)等作品,深受市场青睐。
目前,鲁山花瓷有生产销售企业、研发机构10余家,从业人员数百人,已生产仿古瓷、艺术瓷、生活瓷等各类产品1400多种。“鲁山县正深化花瓷融合,在全县景区、酒店、民宿、农家乐等场所展示、推介、销售,让花瓷文化走进景区、走进千家万户。”鲁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许辉说。